第二百四十章 大明武德充沛,卻以仁政勝利!

「啟稟陛下,臣已思慮過此事。」

張居正這時回了一句。

朱翊鈞和其他公卿因而都朝張居正看了過來。

張居正這時則道:「臣認為,可在東瀛實行昔日令海公在南直所行的嚴管之制!」

「東瀛乃新歸為我漢家之地,為止該地干戈,而使德教皇風能於該地簇生,而真正成為王化之地,故當先嚴行教化。」

「叛者,當盡誅之!順者,當勉勵之!且當定一個十年或二十年的教化之期。」

「教化之期內,新歸之地暫不同於本朝其他各司制度,新歸之地暫不允與諸省自由往來,除非是本國原有子民。」

「新歸之地,所得土地當優先分給本國原有子民,為的是鼓勵本國原有子民遷移過去,促進該地德教,使當地盡除胡腥,而能知禮尚德,永免干戈。」

「而新歸之地的原本夷民,當由朝廷派官員組織他們在當地開礦,或者在海外參與屯田,而用分不完的田地之收成,作為勞軍之費,以削減常駐海外官兵因遠離家鄉而產生的思鄉思親之怨;本朝國民安土重遷,需用重餉彌補親人分離的痛苦,而避免底層軍民亦不支持對外駐軍;另外,這樣做也是實行以工代賑之法,賑濟新歸之地的饑寒夷民,也便於組織他們接受教化。」

張居正說到這裡,就遞上本來:「此皆臣言,望陛下斟酌決斷!」

張宏忙將張居正的初本接了過來,遞給了朱翊鈞。

朱翊鈞接過後,就問在堂諸公卿:「諸卿可有異議?」

「陛下,以臣之見,既然要教化,除命善戰者去加之以威外,如今看來也得選理學大儒去傳播聖賢道理,盪除當地不正之學。」

這時,禮部尚書潘成說了起來。

朱翊鈞點首:「很是,潘卿所奏與先生之進言,皆令六部照章議覆執行!」

六部尚書皆拱手稱是。

至此,大明算是正式開始在對外擴張方面進行制度化,提出新的制度建設。

這也算是把帝國的改革事業推行了新的階段。

即大明帝國的這群主持改革的君臣們,不再只是對內部進行改革,而正式開始對外部進行改革。

而在這時的東瀛平戶和長崎等地。

駐紮於此的明將陳子鑾和童子明則已經在按照戚繼光的吩咐,對當地的倭人開始進行新的安排。

「這裡還有一個倭人,把他抓走,讓他去服役!」

這天,一正在挖野菜的倭人少年森岡毅一,剛挖出今年新春里才長出來的野菜,就迫不及待地準備送入嘴中,且面帶笑意時,一隊朝鮮輔兵就在一明軍武官的喝令下,將這倭人森田毅一抓了過來。

森岡毅一手裡的野菜也被朝鮮輔兵打飛在地,且被朝鮮輔兵一腳踩在了地上,踩進了泥里。

他因而大怒,兩眼血紅,但又因為飢餓導致力氣有限,最後只能以哽咽落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準備果腹之野菜被破壞的憤怒。

但沒多久,待森岡毅一來到服役的目的地,在看見一籮筐的土豆和番薯乃至饅頭、以及腌制肥肉時,當即就伸出手,來要抓了來吃。

「別搶!排隊等著領,鹹肉和饅頭是給你們乾重活補充體力用的,隔兩天一次,所以晚上和接下來兩天內是沒有的。」

一因會倭語被雇來管這些倭奴吃食的浙兵武官這時說了起來,且直接一刀搠死了一名不聽話的倭人,然後將這倭人的頭割了下來,丟在其他倭人面前:「否則,就別怪老子不客氣!一群狗東西!」

這些倭人立即老實了不少,隻眼巴巴地按照安排跪在地上,抬頭看著那些吃食流口水。

森岡毅一也溫順地去了後面排起隊來,而在領到自己的吃食後,才笑容燦爛的大口吃了起來,且在兩天同樣吃到這些吃食後,就打消了逃走的想法,而開始希望天天都能這樣。

宋應昌這些日子也在觀察軍管期間武臣們對當地倭人的處置情況,他擔心這些大明的驕兵悍將們對倭人過於粗暴蠻橫,而令倭人不願意服從統治,進而出現大規模叛亂。

而宋應昌還特地在這一天巡視到陳子鑾負責的長崎港口擴建工地上時,問著陳子鑾:「陳將軍,這些倭人是不是一直沒領工錢?」

「宋給諫這話是不是懷疑我們剋扣了工錢?」

陳子鑾聽後直接問了起來。

宋應昌道:「我是有權問問的。」

陳子鑾則道:「大帥說了,要把他們當狗奴才一樣對待,不用太好,所以我沒為他們申請工錢,只給他們申請了吃食,且所供吃食,皆只是按照能剛好滿足乾重活所需安排的,至於用了多少物資,我可以帶給諫去查。」

「這也太不仁道了!」

「只把倭人當下三等奴才一樣對待,這樣如何能久據此地?」

宋應昌聽後頗為不滿起來,當即質問起陳子鑾來。

他倒也不是聖母心泛濫,只是從大明需要長久駐兵於倭地,而保證倭國不繼續頻發戰亂的長遠戰略來著想,所以才這麼問了起來。

陳子鑾道:「我們只按照大帥的吩咐辦事,給諫如果覺得不妥,直接上本就是。」

宋應昌聽後長呼了一口氣:「這樣的確不妥!」

「兩位天朝上官,請恕老僧冒昧打擾,因見貴軍如此善舉,故作為佛門不能袖手旁觀,所以才代表平戶雲光寺,願捐十萬兩銀糧助軍,還請上官們收下。」

這時,一倭僧走了過來,朝宋應昌和陳子鑾鞠躬行了一禮,然後就在看見大量倭人已經在認認真真的運土運木建造港口時,就不由得感嘆道:「貴軍真的是仁義之師啊!」

宋應昌頗為不理解,問道:「大師何以這麼說?」

陳子鑾也好奇地看了過來,且口裡喃喃念道:「十萬兩,倭地是真的不缺銀子。」

這倭僧就繼續用大明官話回道:「能讓這麼多原本只能餓死或變為盜賊,而毀寺掠商的倭人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這難道不是仁道之舉嗎,至少本藩諸大名沒有這樣做這樣的仁道之事,而只知窮兵黷武也!」

「本朝天子乃可追堯舜之仁君,慈恩博大,自然是見不得天下生靈為載道餓殍的。」

「駐倭天軍也是秉承聖意,故不忍見倭民餓死啊!」

「另外,貴寺捐糧,本給諫也會報於天子知道的,吾皇仁德,想必聽後會大為欣悅,而賜封大師法號。」

宋應昌立即毫不猶豫地朝北拱手說起朱翊鈞的好話來,且開始暗示這倭僧繼續掏銀子。

「上官既這麼說,敝寺願再捐五千石糧助軍,以成善德。」

這倭僧也就如此回道。

宋應昌大笑,且問道:「不知貴寺在何地,鄙人見大師也是翻過筋斗之人,不如讓鄙人有個探討佛理的機會?」

這倭僧沒想到宋應昌還賴上了自己寺廟,也不敢拒絕,只好笑著答應,且帶宋應昌來了自己寺廟。

宋應昌在來到雲光寺後,就通過與這倭僧閒聊得知,原來這倭僧還認識曾是北九州霸主的大友宗麟,且知道大友宗麟已經出家,法號為休庵宗麟。

宋應昌則因此對這倭僧說:「大師可告訴他,皇明天朝來倭只辦三件事。」

「敢問哪三件事?」

「止戈、安民、德教!」

宋應昌回答了起來,且道:「故只要他們這些大名願意做到這三件事,本朝會幫助他們阻止島津家或正崛起的羽柴秀吉對他們的征服。」

這倭僧聽後點首,就道:「請放心,小僧必帶此話給他們,促成此功德,而少屠戮。」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