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哈密衛先遣墩軍

任將軍回到他忠誠的塞門千戶所。

他離開獅子灣那天,劉承宗的護兵們在半山腰看了他很久。

誰也想不通,這位朝廷的武德將軍給劉大帥送了價值幾百兩的藥物補品,卻因一兩五錢銀子的餉銀美滋滋。

不過劉承宗說任權兒有足夠高興的理由,他是整個獅子營第一個領到軍餉的人。

每月白銀一兩五錢,高於京軍與關寧軍一兩四錢的標準。

任權兒剛走,賀勇又來了。

最新的邸被他報送至延川,照例領走些銀子,還讓人給帶了些有關延綏鎮、綏德州的消息。

王嘉胤進據府谷縣的影響力巨大,在陝西北部掀起新一輪造反高潮,衙役張獻忠也反了,聯合米脂十八寨,投入了王嘉胤麾下。

獅子營的傷兵們還是照舊,一邊養傷,一面學習。

饑民怎麼來的、飢軍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安民。

等這些東西他們都知道了,每天的日程就又被分為四個時辰。

早飯後、午飯後一個時辰,由宋守真帶書辦教他們識字。

午飯前、晚飯前一個時辰,劉承宗帶著他們學習邸報、塘報。

而在教學之餘,劉承宗則盤算著他們的糧草,對今後很是擔憂。

這天他們正在學校邸報,十幾個書辦給傷兵讀書,有個書辦上前問道:「大帥,啥叫弄兵潢池?」

劉承宗聽了這詞就感到不快,皺眉解釋道:「弄兵是說起兵,潢池則是積水池子,你這是看到楊鶴的奏疏了。」

楊鶴向朝廷隱瞞了賀虎臣之敗。

奏疏在言語之間,形容占據府谷的王部為慣戰邊軍,而且與口外虜部多有關聯,他們正在勾結套虜以攻邊牆。

而獅子營在奏疏中不配擁有姓名,只說延慶之間遍地皆賊,都不過是弄兵潢池,尤易收拾。

說實話劉承宗看見這封奏疏,集結六哨去固原武裝拜謁總督的心都有了。

他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楊鶴為啥這麼厚此薄彼?

楊鼎瑞倒對此有所猜測:「他主張招撫,洪承疇主張剿賊,那自然要在奏疏中表現出延綏越剿越嚴重,其他地方因招撫而風平浪靜。」

楊鼎瑞說罷笑道:「所以你呀,在奏疏里就只是池塘里起兵的小賊,絕非橫天元帥,這不是壞事。」

這雖然不是壞事,卻也未必好到哪裡去。

劉承宗搖頭道:「只是這樣一來,恐怕陝西這段時間不會派兵來剿我。」

「不來剿你難道不好?剛好休養生息,邊軍都沒你打仗這麼勤。」

啥部隊能一年哐哐打十幾場全員出動的大戰。

總這麼打下去,他們會變成一群瘋子,走到哪裡把戰爭和殺戮帶到哪裡的瘋子。

「但如此一來,王嘉胤的壓力就太大了。」

劉承宗在獅子溝的山崖上急得咬指甲,他問道:「先生,你覺得待六哨回營,我去固原怎麼樣?」

「固原?」

楊鼎瑞並未立即作出回答。

風從河灣谷地吹過,遍地野草隨風擺動,二人並肩坐在荒蕪旱作梯田的土壟上,看山谷綠樹繁茂、落日西墜,燒紅半邊天。

他問道:「獅子,值此亂世,你手握雄兵,於吏民秋毫無犯,今後究竟是何打算?」

劉承宗非常理所應當地搖搖頭:「天下將傾,本不該如此,我想把它板正了。」

一個叛軍首領說出這話,原本該引人發笑。

可他的話卻令楊鼎瑞笑不出來,因為他們的因果關係並非是,叛軍層出而天下將頃,反而是天下將頃才叛軍湧現。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沒有一省不抗稅、譁變、叛亂、造反的,旋起旋滅,卻也按下葫蘆起了瓢。

獅子營也不過只是其中之一。

楊鼎瑞說:「你板不正。」

「單是今年,陝北旱災稍輕,但旱災蔓延向關中山西,山東及北直隸大澇,湖廣黃州府鬧旱,江西福建與廣東大澇,兩省中間還夾著鬧旱的潮州府,如今年景,如何板正?」

劉承宗轉頭滿目震驚,這人在陝北獅子灣里足不出戶,卻對天下災情如此了解?

隨後稍稍細想,他又釋然。

他能看見賀人龍能看見的軍報,楊鼎瑞和父親也能看見延安府的官報,甚至級別還比他高呢。

因此他笑道:「先生身負雄才,為何對世道如此失望?」

「這世道不該失望?你都不知道我任職延安府那幾年,讓別人失望了多少次,總是讓別人失望,我自己也很失望啊。」

楊鼎瑞搖頭道:「哪裡有什麼雄才,什麼事都辦不了。」

「我看未必,旱災就算再鬧,就算鬧個十年八年,就算水旱蝗疫都來一遍,還是有人能活下來,有人活著,世道就總有板正的那天。」

劉承宗對今後面對的困難非常清楚,但內心並不氣餒:「沒準二十年後是個我們都沒聽過的人做了皇帝,這不可能發生麼?有可能。」

「甚至軍爭三十年,誰都有可能取勝,沒準十年後我部下有悍將樊三郎呢,這世上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只有一件事是註定的。」

劉承宗直視著楊鼎瑞的眼睛:「誰都可能贏,大明一定輸。」

楊鼎瑞輕笑一聲,沒繼續說這些事,飢軍稍加煽動,會相信自己的力量能夠報復那些曾無視他們家破人亡之輩。

楊鼎瑞卻不會被煽動。

他只是問道:「去固原,這怎麼辦?承運前兩天才剛說要召集有餘糧的百姓進山,在延安府堅壁清野,怎麼……你是打算讓劉四爺拍馬舞刀迎戰關寧軍?」

劉承宗只是一想老爹嘴噙煙斗披掛上馬這畫面,就仰頭笑得樂不可支:「哈哈哈!」

隨後他連忙擺手,道:「如果要走,你們肯定要跟我一起走,平涼府可比平陽府遠得多,短時間難以馳援。」

「在山西的高師傅派人傳信,他帶人從山西的絳州過來,如今已穿過韓城,再有幾天就過來了,他們攜帶了大量糧草,還有我的炮。」

劉承宗揚手在獅子灣畫了個圈道:「先生和我大設計好這裡的安排,這可以讓高師傅的人開墾經營。」

「我算了糧草,六哨四出,能籌集到今年冬天的糧食,但延安府的潛力已盡,明年要面對更多敵軍,反而糧草也會成大問題。」

「這待不住了。」

劉承宗說罷,卻見楊鼎瑞笑了:「這確實是個問題,不過你想過為啥麼?」

「為啥?」

劉承宗沒聽懂,他攤手道:「延安府就這點大戶,有啥為啥的。」

楊鼎瑞搖頭道:「不,是因為你想法不對,你眼中非黑即白,這樣你就算去了固原,一兩年後即使沒官軍大兵征討,還是要就食他處,究其根本,獅子營與流賊並無不同。」

劉承宗剛要說什麼,就被楊鼎瑞抬手止住,接著道:「你不害民,甚至助民,這是人的秉性道德,這個不能打、那個不能搶,你這是故步自封。」

「流賊之流,一在打不過官軍,二在就食而走;獅子營呢?不一樣要就食而走。」

劉承宗心裡氣啊,獅子營的榮譽、他的驕傲,絕大部分都出於此。

現在楊鼎瑞說這啥也不是?

媽的群臣吏民敢面刺寡人之過者……楊先生你知不知道這樣很危險,分配三千里等著你呢!

劉承宗看了一眼老師,問道:「那先生的意思是,我做錯了?」

「當然錯了。」

隨著這句輕描淡寫的話,劉承宗很認真地向楊鼎瑞點了點頭:「願聞其詳。」

楊鼎瑞差不多該去嘉峪關報道了。

他說:「首先你不用民力,是為自己留了退路,擔心走了之後百姓無人看護,就不讓他們倒向你。」

「但你留了退路,就遲早用上這條退路,當然這問題不大,反正遍地是賊,保一方太平保多久算多久。」

「最大的問題是打糧。」

楊鼎瑞說到打糧,不自覺地皺起眉頭。

劉承宗覺得這從前是個官員,肯定對這事不喜,便問道:「打糧不對?」

「打糧能有什麼不對,這是別無他法的權宜之計,不打糧吃什麼?」

楊鼎瑞反問一句,隨後才道:「但你的人打糧只知蠻力,沒有智力。」

這話怎麼說?

就沖這話,出關吧。

哈密衛左千戶部先遣墩軍楊鼎瑞,對自身處境一無所知,見劉承宗低頭沉思,他趁熱打鐵道:「你想一下,土豪劣紳就這麼多,即使算上王莊,你能搶多少?」

「你想進固原,固原營雖去年譁變,但留下軍堡依然不少,你過去開倉放糧,甚至官軍抵抗,那降兵逃兵俱生塞上,死者陣亡生者補伍,衝鋒陷陣臥雪眠霜,你能不招募他們?」

這多大的誘惑啊,劉承宗果斷搖頭:「不能。」

「這就是了,如今寧夏軍敗績的消息傳開,固原留守部隊若不太餓,躲在堡里不敢惹你,若餓了那直接簞食壺漿,獅子營進固原,必然會再度擴軍。」

楊鼎瑞用手在土壟上畫了個幾個環環相套的圈:「兵力越眾,你的軍心就越不穩。」

他指著最內側的小圈道:「獅子營根底是千餘延綏軍,二百餘固原兵。」

「後來有了陝北饑民,這是兩千餘,如今又有了近兩千寧夏兵。」

楊鼎瑞說著,又在外面畫了個圈:「你想想,進固原會招到多少兵,兩千?」

「以大兵制小兵,你可以打散了編進部隊;可是以小兵制大兵,打散混編是誰打散了誰呀?」

「糧草充足都要防備內奸,一旦糧草不濟遭遇圍攻,獅子營全身上下哪兒都是窟窿。」

劉承宗暗自點頭,還行,楊先生說的還是有用的,可以撤回嘉峪關了。

「那這事怎麼解決呢?」

隨他發問,楊鼎瑞像看傻子一樣,大明的朝廷都解決不了缺糧後的逃兵、內應問題,你獅子營一反政府武裝,還想把這事解決掉?

他擺擺手道:「解決不了,能解決的只有對士卒好,儘量避免斷糧,所以這事最重要的還是打糧。」

「打糧要講究方法,延安府還好,遍地荒蕪田地,就是把那些擁有土地的大戶都幹掉,你走了朝廷也沒法用這片地。」

「但固原可不一樣,那邊有大片藩王牧地王莊,你的人又缺糧……一萬人馬,一年要準備少說五萬石米糧才不至潰散,要想吃飽則要十萬石。」

「我估算,在固原放開了從王莊打糧,能弄到夠用兩三年的糧草,但別急著高興。」

楊鼎瑞說著便抬手道:「要運回來,這糧食就只夠一年半了。」

「除非留在那,偏偏,固原四面交通便利,北有寧夏、西有臨洮、南有鳳翔府關西分守,北邊又是二道邊牆。」

「那地方要麼就不守,守就是被官軍合圍,或勝或敗,跑肯定是跑不掉。」

楊鼎瑞攤手道:「所以那不可久居,等你走了,地方上沒了王莊,獅子營為朝廷解決了田土兼并與王莊拖累,回頭再調兵打你。」

「那要這麼說,哪兒都不能去了先生。」

劉承宗倒不是盲目樂觀,只是他覺得朝廷沒這麼強的整合能力,真有這能耐,還能輪到他們這幫人起兵?

問題早解決了。

「能去,也非常值得去,只不過打糧的手段要變,可以占幾座軍堡,但不攻城、不攻打王府、不誅殺惡首、不分配田地。」

劉承宗攤手道:「那我不白去了?」

「不白去,打糧,打了糧食搶了銀子,給惡首留夠一年吃用與性命,糧食拿出一部分,分給百姓,一樣得人心。」

楊鼎瑞道:「你沒奴役百姓,人們還會種地,還會給王莊、給地主交糧,秋天再打一次,依然如此,地方生產不壞、朝廷徵收不濟,從固原沿清水河向北一路掠至寧夏中衛。」

「那分給百姓的糧,等我走了再叫他們搶去?」

「搶就搶了,你又不是百姓的爹媽,分了糧自己保不住怪得了誰?他們起來反抗,就也變成了你。」

楊鼎瑞又畫了個圈:「還能分擔壓力。」

「那先生是想讓我占據寧夏中衛?」

「別,千萬別,在寧夏中衛被官軍堵住,就只能往騰格里海跑了,進去也是個死。」

楊彥昌道:「臨洮的兵、蘭州的糧、鞏昌的鐵、岷州的茶、西寧的馬,難道你還不知道該去哪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