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我覺得是好事(2/4)

圈內的不靠譜的經紀人太多了,原時空,《戰狼2》的原定女主不就是被經紀人坑了一把嘛,否則,她一個18線新人,怎麼可能為了幾個錢推掉在一部電影裡面擔當女主角的機會?

分明是經紀人想要更多抽成,臨時加價!

然後吳景不爽了,直接換人。

包括尊龍,當年,尊龍表示想演《霸王別姬》,他為了專心致志演這個片子,推掉了美國法國的電影和一部舞台劇,而且為了照顧大陸的窮劇組不惜自降片酬,然後他的經紀人一看片酬少了,那抽成也少了,於是,在沒有通知他的情況下,對大陸這邊的劇組開出了一堆詭異的條件…

大陸這邊的劇組表示耍你麻痹大牌。

直接就給換了!

然後,尊龍痛定思痛,換掉了他的經紀人,選擇了一個叫陳玉冰的香港知名經紀人。

這位也是巨坑。

當時史匹柏籌備的《藝伎回憶錄》找他演男主角,羅勃·馬肖親自去找他,表示他來不用試鏡,直接上吧。

與此同時三次提名奧斯卡的詹姆斯·艾沃里說要給他量身打造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叫《伯爵夫人》。

猜猜他選了哪個?

他的經紀人把兩個都推了,去拍電視劇《乾隆與香妃》…

為什麼呢?

也是是因為單集片酬破百萬,想要這個抽成吧!

包括李胺也一樣,李胺當年從紐約電影學院畢業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1982年拍攝的《蔭涼湖畔》獲紐約大學獎學金,並於第二年參加了台灣主辦的獨立製片電影競賽,獲得金穗獎最佳短故事片獎。

1984年完成畢業作品《分界線》,並獲電影碩士學位,而且《分界線》獲得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最佳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

絕對意義上的明星學員!

剛畢業就被好萊塢三大經紀公司之一的威廉莫里斯經紀公司簽約了!

然後被耽擱了八年…

經紀人來錢主要看抽成,做成一筆算一筆,有名沒錢的事他們才懶得做,反正手裡捏著一堆人,捧誰不是捧?

後來還是李胺自己痛定思痛,回了台灣,三部電影牛了逼——《推手》、《喜宴》、《飲食男女》…

所以,很多藝人都用自己親戚做經紀人,但自己親戚有時候不夠轉專業…

不僅不夠專業,還會拖後腿!

典型的就是國際章的哥哥,爽爸爽媽…

趙姍當然是很好的經紀人,認真且負責…

但整個圈子的風向,她看不懂的——只有沈長林這麼個重生者才能把握住!

其實,也不用把握什麼風向,只要遵紀守法,多演好作品,地位自然能巋然不動…

……

來威尼斯,總是參加電影節的。

沈長林出席了《一個叫歐維的男人》的首映,博哥也在…

「你英語練得咋樣了?」

「妥妥的…我剛跟導演保羅·格林格拉斯聊天,他說我的口音帶著點喬治亞州的語調!」

「那蠻不錯!」

沈長林很欣慰…

對了,保羅·格林格拉斯是《一個叫歐維的男人》的導演。

本來想放在坎城放映的,這不是威尼斯已經融入頒獎季了嘛,保羅·格林格拉斯想在頒獎季有所發揮,所以,聽從發行公司的意見,把首映場所改在了威尼斯!

一部傑作的全球首映,是一個電影節慧眼識珠乃至江湖地位的重要標誌。

《愛樂之城》、《燃燒》、《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三部佳作都把全球首映場所放在威尼斯,也代表沈長林對威尼斯的尊重!

所以,今年的金獅獎勢必在這三部電影裡面。

而且很大機率就在《愛樂之城》和《燃燒》之間…

楊帆說了《愛樂之城》會全力公關奧斯卡,《燃燒》也一樣…

怎麼選擇就看阿爾貝托·巴貝拉的意願了!

他沒有看電影,而是直接溜走——不想接採訪。

可惜,還是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一堆記者看他離開,也跟了過去。

而且,就在他吃路邊燒烤的時候,坐在他邊上:「導演,您不是在曼谷拍攝《唐探2》嘛?」

「…哦,請了幾天假…你要吃嗎?」

沈長林看了一下,是藤訊的記者。

怎麼說呢,國內對海外電影節的關注度基本就看有沒有電影入圍,有電影入圍的,肯定要重點報道,沒有入圍的,就隨意編排幾句…

今年威尼斯,阿謀攜《燃燒》強勢入圍主競賽單元,按照長林影視宣傳部門的口風——很有可能拿下大獎,創下前所未有的四捧金獅獎!

國內媒體來了很多。

記者愣了一下:「我就不吃了,能採訪幾句嗎?」

沈長林看了下時間:「就給你五分鐘,我待會就得回酒店,下午的飛機!」

「好,」

那記者臉上一喜:「導演,您不是在曼谷拍攝《唐探2》嘛?」

「今年這屆威尼斯跟以往不太一樣,我們公司是哪部作品入圍,分別是《燃燒》、《愛樂之城》還有《一個叫歐維的男人》…不來看一下,我不讓放心!」

「…《愛樂之城》、《一個叫歐維的男人》也是您出品的?」

「對,《愛樂之城》是一部爵士樂的歌舞片,沒人投資,但是導演達米恩·查澤雷跟我們公司關係很好,他的第一部作品《爆裂鼓手》就是我們負責製作的,乾脆就就我們來投資了,至於《歐維》,本來我是打算自己執導的,買的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湯姆漢克斯很喜歡,本來都談妥了,但我對西方社會、政策還是有點搞不明白,這麼好的劇本不能砸在我手裡,跟湯姆漢克斯商量了一下,他推薦了保羅·格林格拉斯導演…」

「之前威尼斯電影節主席阿爾貝托·巴貝拉在接受採訪時稱中國電影越來越多,但是適合我們這樣電影節的電影卻越來越少,你覺得這種觀點正確嘛?」

「我同意…歐洲三大都是純藝術性的,只有在商業化的市場中找不到位置的人,才會去尋找藝術性的題材,得個獎,引起別人的注意,所謂為了電影節而去拍電影…」

「但我覺得這是好事!」

「首先,中國電影不是一直標榜好萊塢看齊嗎,歐洲和美國電影風格是兩個極端,中國電影不適合歐洲電影節,這不是很正常嗎。」

「其次,我覺得中國電影不適合海外電影節不是壞事,有大眾電影市場,一定能培育出藝術電影,只有藝術電影,撐死也走不下去!」

「最後,他一年才看幾部中國電影,直接就標榜中國電影不適合電影節?他算老幾?看看威尼斯培育出的導演還剩幾個在繼續追著威尼斯,多半跑去坎城了!」

「那為什麼《燃燒》不在坎城公映?」

「後期花了點時間,如果要在坎城放映,時間上來不及…所以,就選了威尼斯!」

「馮褲子的《我不是潘金蓮》拿了聖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獎項,這個電影節,你知道嘛?」

沈長林想了想,然後道:「我知道,徐才人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拿過最佳導演嘛!」

7017k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