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與粉筆已經被朱由校著人搞了出來,不過在這個大家還習慣毛筆的時代,還沒有得到推廣,但在軍械司和皇家工程院以及皇家科學院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

皇家科學院的會議大廳內,正中央的牆壁上就是一泥瓦匠根據朱由校的建議粉刷成的黑板。

而朱由校此時則拿著碳酸鈣和燒石膏為主要成分製造的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膛線」、「工具機」等字眼,並一邊根據自己近日自學的理解,以一種大明這些科學工作者們能聽懂的方式給他們講解著。

而在他面前的長條桌上則就是供他講解的實物對比,通過系統購得的米涅步槍和一可以進行精密加工的鏜床。

朱由校沒有告訴他們這些違時代產品的來歷,已經習慣了皇帝陛下總是拿出一些令人驚訝的物事的大臣們也沒多問,都只是耐心的聽著陛下的講解。

從什麼是火繩槍到什麼是燧發槍,再到現在被陛下取名為米涅的線膛槍,通過朱由校的講授以及各類資料輔助,大明的這些科學工作者也開始逐步掌握了新的知識,甚至有畢懋康等已經學會了看簡體字去自學,而不是等著得到陛下朱由校給他們翻譯後的資料。

因為是陛下親自講解,所以這也就成了皇家科學院最高層次的課堂,能坐在大堂內的幾乎就是大明現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領跑者以及一些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文化知識基礎的成熟老工匠。

按照現在的官方說法,得到了由陛下欽封的翰林院官銜的皇家科學院或皇家工程院的院士或者是軍械司的技術總負責人才能聽到陛下的課,成為天子門生。

現在的皇家科學院和皇家工程院以及軍械司們已經有了一整套的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首先,工部和內宮監會有專門的機構去各地招攬工匠進京,或者直接從民間招手學徒,招來後就進行掃盲。

掃盲的教師自然是各地請來的童生或老生員。

這些人雖然不見得學識淵博,但教會這些人識幾個字自然也不能,而且為了讓這些加快這些技術後備人才的識字進程,朱由校命負責此事的官員們以一月之內教得多少人識字為考核標準來決定這些老童生或老生員的薪酬高低。

除此之外,朱由校還讓翰林院的官員編撰了一部常用字的字典《天啟字典》。

此字典約莫不過千來字,而掃盲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能否認識《天啟字典》上所有的字。

認得字後的工匠們會根據其各自的技藝被分配進軍械司各局或皇家工程院各個實驗室進行助理工作,由老工匠帶頭。

而學徒們則有時候需要派出專門的老工匠來進行技藝傳授。

由於陛下已經廢除匠籍制度且明確規定必須服從朝廷規定將家傳技藝傳授於朝廷指定的學徒,不准藏私,因而一些老匠人也不得不傾囊相教,當然朝廷也會給予補貼。

學徒或工匠一旦能獨立完成某項技藝就可以進入皇家科學院深造,去選聽徐光啟、宋應星等大佬或者皇帝陛下朱由校的授課。

結業者並掌握有核心技藝者會成為院士。

成為院士後就可以直接上摺子給皇帝陛下朱由校申請撥款進行某類新事物的研發。

當然摺子上奏時還得抄送給徐光啟。

一旦陛下硃批同意,徐光啟附屬簽名,任何一個院士就可以從工部這裡得到一千到一萬兩甚至高達十萬兩不等的課題款項。

一個皇家科學院或者皇家工程院的院士一旦申請到豐厚的課題款項後會牽頭組織各類工匠去完成這個項目的研發。

而且一般而言,款項的錢都是比實際研發的錢多得多的,也因此,很多院士都想申請得到課題款項,畢竟這樣既可以得到豐厚的獎賞甚至是加官進爵,還能發家致富。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隨隨便便的能想出一個很好的創意來。

更何況還是一些以前根本就沒把這些所謂的技術創新當回事,完全搞日積月累的經驗去改進工藝的古人們。

因而,朱由校的課堂內容就成了最大的技術創新的靈感源泉。

這也是很多人都想來聽陛下講課的原因,因為陛下每拋出一個新的事物,就意味著一個新的發財機會。

如果你聽懂了或者記住了,且回去後做了實驗或者感覺自己能夠實現陛下所說的設想,你就可以寫摺子申請了。

等工部和皇家科學院或者皇家工程院的官員們合計你這個項目需要多少錢後就會給你發通知並提前發放你一半的資金。

以前就是琉璃匠的老工匠陳癩頭現在就承擔了這樣的一個課題,就是要製造出陛下擺在皇家工程院的那種大面鏡子來。

因為是皇帝陛下和皇家工程院的宋老爺都很重視的課題,所以老工匠申請的過程也很容易,不到四五天就給批了下來,而且還撥給了他不少的銀兩。

當然陳癩頭申請之前也做了不少準備,作為一個在宮廷里做了幾十年的老琉璃匠,他現在也算知道了琉璃和陛下展示的玻璃都是二氧化矽為主要成分組成的,只是琉璃參雜了鐵等雜質導致了不及玻璃那麼透明而已。

而鍍在鏡子後面的那層薄膜敢情也是銀,只是那鏡子背面的銀卻扣不下來,色澤也不同。

陳癩頭曾經想過把銀箔打得很薄然後貼在玻璃後面,為此他還專門花高價從西洋人手裡買了塊玻璃回來,結果很失望。

陳癩頭爺沒有灰心,他先按照陛下給的資料去找了被陛下稱作石英砂和純燒鹼的東西來造出了綠色的玻璃。

接著,他又和幾個自己課題組的工匠們去了京畿附近的錳礦場尋找到了二氧化錳,然後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實驗,總算是把透明玻璃給弄了出來。

但這還只是完成了一半,陳癩頭為了在玻璃後面鍍層銀膜,硬是鑽進了皇家工程院的圖書室住了近半月。

以前從來都是敬文字而遠之的他如今也成了老學究,口裡念叨著的不是銀就是鐵什麼的,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穿越過來的。

朱由校知道後,甚至還親自召見了陳癩頭和他的團隊,且朱由校還親自指導他們該如何用硝酸銀和氨水製得銀氨溶液,並用葡萄糖水還原氨水做銀鏡。

最終沒多久,陳癩頭就為朱由校上呈了一面大明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銀鏡,而且這面銀鏡足有三尺長,一尺寬,在大塊玻璃製造比較有難度的這個時代,陳癩頭的團隊攻克了這個難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