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同了,以前家家過年都喊的殺豬飯,已經沒多少人家請了,也沒多少老師再去學生家吃殺豬飯了,但黃泥坪李家還嚴格遵循著這一傳統。

今年又不同,三個最出色的子侄(女)出國求學,沒有辦法在家過年,在外求學的子侄(女)又不能回來。長輩們就張羅殺豬、吃個團圓飯,打發李家德三兄妹去請老師們來吃頓殺豬飯。

學生出息了,還記得當年的教誨之恩,老師們也高興。當年的老師們坐著兩兄弟的車,一齊來了黃泥坪吃殺豬飯,李家德、李家明兩兄弟也如往年一樣恭敬,站著替老師斟酒、雙手替老師盛飯。

吃完了一頓豐厚、熱鬧的殺豬飯,兩兄弟又將老師一一送回家,然後回家接上叔伯們去了母校。

錢賺來就是花的,錢也只是做事的工具,已經看破錢財的李家明出手就是四千萬美元。以家族的名義給兩個母校各捐兩千萬,用於興建現代化的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宿舍、老師宿舍……;卻又保留那些舊有的校舍,只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化改造,讓建築成為歷史的見證。

這也是李家幾兄弟的一點私心,沒人想有個回不去的母校。以前的學生喜歡畢業多年後回校看看,現在想回去看的人越來越少,就是因為如今的母校已經不是記憶中的模樣,人非物也非。

扯遠了。

李家明的捐贈有點出乎意料,饒是在飯桌上商量好的事,王老師和陳校長照樣被嚇了一跳。現在的美元兌RMB的匯率是1:8.45,等於就是每個學校將接受李氏家族,近1.7億RMB的捐贈。

這不是在資助教育,而是給學校惹麻煩。要是接受了這筆捐贈,從縣裡到教委再到鄉里,還不得紅著眼睛、流涎水?

快退休的陳校長,眼睛看著跟在叔伯後面的李家明,推辭道:「傳猛,這也太多了吧?」

確實太多,可這是家明自己的錢,又是用在正事上,誰能管得了?連傳林都管不了,自己這當堂伯的還能管?可話又講回來,家明這伢子爭氣、有本事,捐這些錢也是替屋裡人爭面子!放眼全國,可有第二個這樣回報家鄉的人?

已經回家作田、種菜的李傳猛將身後的李家明、李家德、李欣華拉出來,自豪道:「陳校長、王校長,這些事我們作田的人哪曉得,你們去跟他們三個商量。」

也是只能跟他們三個商量,確切的說,應該是跟李家明商量。叔伯們喝茶抽煙,自豪地看著自家最得意的兩個子侄展開設計圖,聽他倆講解由李家道設計的未來中、小學。

2000年的錢很值錢,雖然工資漲了,可老師的平均工資也才七八百塊錢,3.4億的捐款即使把這兩座現代化的學校建完,還能剩下兩億多。

「大家放心,工程由我二伯負責施工,學校里幫著跑跑手續就行。剩下的錢用於成立李氏教育基金,全部注入這個基金,不會放在學校帳上,給學校添麻煩。

以後只要是崇鄉的伢子、妹子能考上本科以上的公立大學,教過他們的小學、初中、高中主課老師都將獲得適當的獎勵。我們鄉里的伢子、妹子考上重點大學,將由李氏教育基金負擔全部學費;如果能出國留學,同樣由這個基金負擔全部學費。」

這樣好,錢不由學校管,當官的就打不了歪主意。可兩位老師又皺起了眉頭,再轉念一想又釋然,崇鄉人不照顧崇鄉人,難道還去照顧高橋、港口人?有了這個獎,以後中、小學的師資就不愁了,哪還會有好老師都想往縣城調?

高興的師長們高興了一陣,好奇道:「家明,標準呢?」

標準當然不能太離譜,但一定要讓老師們過得體面,否則這筆錢捐得就失去了意義。

這幾年縣中的優秀老師流失嚴重,除了體制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收入、前途、社會地位的問題。這是個小縣城,干點什麼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找熟人、走關係。老師的圈子相對封閉,以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老師的收入雖不高但社會地位不低,也能安於清貧、教書育人。如今經濟大潮一衝刷,人們開始羨慕有錢有勢的人、鄙視窮人,收入不高的教書匠們怎麼辦?

老師又不是聖人,能象王老師、陳老師他們這樣安貧樂道的有幾人?那些感到社會不公的老師們只能抗爭,要麼改行進官場,把自己的幹部身份變成真正的官員;或者離開這個小地方去外面發展,到發達地區的私立學校任教、拿高薪。

要想讓那些優秀老師安於教書育人,就得給他們體面的生活。如果這筆錢能讓老師們安心教書,李家明覺得花得值,教育對山裡的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我哪懂這些?除了我傳猛伯、大伯代表我們家外,您二位老師再加上縣中的溫老師、雷老師、政協的胡師公,你們成立一個管理委員會,全權負責基金會每年的獎金髮放審核,然後讓美國的總部撥款。

剩下的那些錢,我會投資到我姐夫的生意里去,每年應該會有兩三千萬的分紅,到時候你們看著辦就是了。」

更圓通的陳校長吸了口涼氣,崇鄉這幾年考的大學生多起來了,但一年也就是七八個人,考上本科以上的更只有三四個人。兩三千萬的獎金分給教過他們的老師,恐怕連省城裡的優秀教師,都會到大山里來任教。這幾年縣中的好老師都往外面跑,不就是衝著待遇去的?

「家明,我覺得你這捐款有點變味,太市儈了!」

這話也只有一生方正的王老師才說得出來,可也只有斯文有理的李家德來反駁、解釋才有說服力。別看李家明現在有出息,但在師長們的眼裡,這伢子有本事、也仁義,就是心機太深沉,有些工於心計。

「王校長,現在的人已經不尊重知識,開始崇拜權力與財富。我們無力改變整個社會風氣,但保持我們崇鄉學子的向學之心也是好的。老師們太清苦了,這個社會又太現實,如果沒有體面的生活,又如何讓老師們安心地教書育人?」

體面的生活?方正的王老師臉上泛起苦澀的笑容,他一家四口三個當老師,可連給王磊在市裡買套婚房都得四下借錢。自己家尚且如此,那些家在農村的老師又會如何拮据?

居都安不了,何來的樂業?

兩位校長相互看了一眼,接下了這個好事,一直沒出聲的李欣華也連忙將翻譯好的一些國外教育基金會的管理辦法,交給二位師長進行參考。

辦妥了這件回報桑梓的大事,李家明他們也回家收拾行李,準備繼續去國外求學。當然,李家明還得去縣裡一趟,一來是給領導們拜個早年,禮不可廢嘛;二來是商量下花山隧道的事,利縣利民的大好事,即使要照顧縣裡的臉面,大家也可以拐著彎來辦,既保全領導們的臉面又把事情給辦了。

可兩阿公、外甥再加上幾個叔伯一商量,李傳林就首先反對,既然是崽出這筆錢,哪有不要名聲的道理?就算是崽不要名聲,屋裡人還要名聲呢!

傳林反對了,也覺得這樣不妥的傳猛伯才好說話,也反對道:「沒錯,大家曉得是我們李家修的隧道,百年之後都有人念我們的好!」

傳猛伯出了聲,大伯也幫腔道:「明伢,傳猛哥沒講錯,你們有出息可以出國,以後祖墳總遷不走。辦了這件大好事,祖宗菩薩面上都有光!」

傳猛伯和大伯這一開口幫腔,二伯他們也附和,這事就沒辦法拐彎了,李家明不可能為了幾個官員的臉面,與要臉面的家人對著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