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國內著名大學一般都有公認的、明確的校訓,唯獨北大沒有一致的校訓。這多少令人驚愕。這也許反映北大的某種特點,即尊重各種不同意見,這也是當初李家明和大瘟一直夢想著進入這所大學深造的原因。

今天,剛在校外名利雙收的李家明回到母校,推翻了他與導師共同寫的演講稿,卻不是想發表不同意見,而是他不敢被人抬上神壇。活著的人是不能走上神壇的,連被人抬上去都不行。封建社會裡,從活聖人王莽到從九千歲,新時代的萬壽無疆到永遠健康,除了太祖老人家威望太高落了個『三七開』的評價之外,哪個神壇上的活人有個好下場?

這個時代太浮躁了,雖然主流媒體不明文規定以財富定義一個人的成功,卻從開始的『十億人民九億商』到如今的『以GDP』論英雄,哪種現象不是以財富論英雄?

作為國家,以經濟發展為中心,這沒有錯誤;但對於宣傳媒價來說,將焦點集中在極小數的企業家、商人甚至是明星、藝人身上,卻很容易形成『笑貧不笑娼』的風氣。

經濟大潮之下,逆之者亡。李家明當不了中流坻柱,因為這是網際網路的時代,每個人都在網絡上有發言權,因此他拒絕讓人過度宣傳,尤其是那種已經陳腐的宣傳方式。被人放在顯微鏡下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更不想在各類論壇里被人刨祖墳、挖黑料。

紙包不住火,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成為真理,那就別自欺欺人上神壇。

因此,李家明按禮儀向師長們鞠完躬,回到講台之上,重新說出了三年前的那句話,而且更甚。

「今天的演講只是個人觀點,表達我對人生的一些感悟,因此我拒絕四十歲以下或博士學歷以下的同學發問。如果我的演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那是我的榮幸;如果與你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違背,也請各位包容。」

台下響起了禮貌的掌聲,李家明微微一笑,開始從高一那年販香菇說起,一直說到創辦食用菌公司,這才停了下來總結。

「我們四個人將菌棒生產的主導權從政府手裡奪過來,聽起來好象有驚心動魄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事實證明,我老師的決定是正確的,七年前袋裝食用菌生產風靡一時,但發展成正規公司的不多;而我們山里人家去年實現產值12.62億、利潤3.78億,給當地政府上交稅收0.97億。」

頓了一頓,李家明笑道:「大家別以為我是在彙報工作,因為接下來的事可能會衝擊大家的三觀。」

談不上是黑料,但李家明父子與郭縣長、柳本球再次心照不宣,將國有資產賤賣給了華居木業,一度讓全縣的竹木加工業突飛猛進;因為盲目擴產又一落千丈;再因為新產品、重視品牌、財務正規化等措施,不但讓華居木業起死回生,還發展成了一個資產近二十億的大型企業。

「我們確實創造一個輝煌,甚至可以稱得上縣域經濟發展的神話,但從我們的書記、縣長到林業局的局長,都擔著莫大的風險。近五百萬設備以及土地、廠房,用三百萬的價格出讓給私營企業,細究起來就是賤賣國有資產!

我至今還記得我老師說『用一頂官帽子,賭一個未來!我沒往自己口袋裡揣一毛錢,大不了開除公職回家務農而已。』幸運的是我們成功了,而且集全縣之力,修了條要花三年財政收入的隧道,進一步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

大家品出點味來了嗎?13.8萬人口,3600萬的財政收入,發工資都不夠。窮則思變,我們的經濟奇蹟其實是逼出來的,也是打著法律的擦邊球冒險得來的。」

台下鴉雀無聲,這些事媒體報道過,但李家明毫不諱言其中的合法避稅、暗箱操作。可以說媒體報道的只是光明一面,而他說的是陽光下的陰影,兩者相結合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

過癮!

能坐在這聽演講的人,哪有蠢人?除了極少數新生之外,哪個不是把新聞聯播反過來聽的角色?

李家明這種不添油不加醋更不避諱的描述,不時引來陣陣掌聲,但也讓大家越聽越疑惑。這種真實可信的企業發展史固然聽著過癮,但與投影儀上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有什麼關係?

疑惑歸疑惑,大家依然興致勃勃地聽著台上的演講,從Sohu到利方再到漢華、HH……。爭吵、算計、陰謀、逼迫、上市、辭職潮……媒體上的吹捧,在李家明的嘴裡成了步步維艱,而且中間還有背信棄義、收買、交易……。

終於講完了,李家明用了一個半小時,終於把他認為要交待的事都交待完了,喝了口水潤潤嗓子,自嘲道:「大家會不會認為我是真小人?」

台下掌聲雷動,李家明聽得出來這是對他光明磊落的致敬,可能在校史上沒有一個演講嘉賓會如此自曝其丑。

「謝謝大家,現在我們來講另一方面,心路歷程的演變。人生下來沒有哪個是惡人,也沒有哪個是善人,為惡為善都是各種機緣巧合與自我選擇的結果。

有一點我承認,那就是我很早熟,從小就愛看亂七八糟的雜書。從連環畫、武俠小說到《儒林外史》,就沒有我不愛看的,而且我看的角度與常人不同。

大家都喜歡正面人物吧?我正好相反,我一般是唾棄,最討厭別人對我說教。我小時候家裡很窮,別說能穿新衣服、新鞋子,連想吃碗白米飯都得過年過節,可那些號稱人民公僕的鄉幹部呢?穿的是的確良、抽得的白沙煙、吃的是大魚大肉,個個肥頭大耳,還跟我說什麼『為人民服務』。

憑什麼?為什麼?我父親的回答是,伢子好好讀書,讀好了書才能當幹部!

對嗎?好象是對的,可我真的進了小學,才知道這又是錯的。我老師也會讀書,師範畢業在農村裡是不得了的事,不是全鄉第一、第二名根本考不上,可我老師吃的照樣是薯絲飯,最多是他的飯里比我多點米。」

此處不能有掌聲,開始飈演技的李家明很滿意,因為台下的同學和師長們都在認真傾聽。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我老師柳本球的書房裡找到一本《儒林外史》,剛開始看得很費力,可硬著頭皮看完了再仔細琢磨,腦子更加糊塗了。

有時候,不得不說機緣。那年我們學校里搞建設,我無意中用小說里的伎倆,利用我二伯與校長的關係,去勒索包工頭要乾股,居然讓我成功了。四萬塊錢,我壯著膽子嚇唬人,居然讓我賺了四萬塊錢,在鄉上蓋了三幢大瓦房!」

台下一片譁然,所有人都沒想到,李家明的第一桶金居然是敲詐來的,而且當時他才十一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