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賭就要服輸!

在回購股票這事上,李家明他們沒沾到便宜,但照樣批准了數碼盈科的申請,同意對方派出代表加入董事會。??甚至在聖誕節前,ceo馬樺騰還向數碼盈科集團出邀請,邀請他們來列席集團董事會的年終會議、以及年會。

都說是冤家宜解不宜結,但擱在數碼盈科集團的董事長李澤鍇身上可不同,當初李家明可是當眾扭折了他的手指。因此,在董事會年終會議前,他帶著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來了,還生怕李家明不知道似的,上飛機之前就通知集團派人去接機。

滾你媽的蛋!

利方集團的兩大核心李家明、馬樺騰出差或回京,最多是他們的私人助理去接機,你連董事都不是的人,就想公司派人接機?

幸好接到電話的唐助理人情練達,與那邊的秘書溝通得很好,委婉地告訴她,利方集團沒有這個慣例。如果李生到了京城,要不自己安排人接機;要不由公司派車,但費用要自理。

美國是有錢人的天堂,也不見得就是窮人的地獄,在這片國土上與在國內一樣,只要你勤儉一點,日子總能過得去。實在不行,你還能去申請救濟,拿著食品券去市裡領取免費食品。

這就是印裔穆尼對美國的感觀,食品券也是伴隨著他整個童年、少年的東西,也正因為是窮苦人家出身,李家明才向他詢問關於博士後的一些情況。要換成商學院裡的亞裔,問了也等於是白問,能讀商學院的亞裔,絕大部分都家境優渥。

可穆尼將亞裔博士後們在美國的窘境歸於文化問題,而非經濟問題,這很難讓李家明理解,或者說他的思考沒拐過那彎來。穆尼也知道自己這位學弟平時只專注於學業、事業,沒有把目光看向整個社會,所以才沒有往這方面去思考,因此他解釋得也非常耐心。

美國人,即使是黑人、有色人種,也與亞裔的文化截然不同,他們讀大學不是為了就業而是為了興趣。

「ming,我的父親是非法移民,靠尼克森總統大赦拿到的綠卡。我父親給人修草坪、通下水道、送外賣,我母親幫人洗衣服、做女傭、領食品券,這才夠勉強供我們六個小孩念書,而我的學業是靠貸款完成的。

我中學畢業時,收到了mIT、ca1的錄取通知書,計算機專業、全額獎學金,但我放棄了,寧願去哈佛念沒有獎學金的經濟學專業。如果是出於就業、薪水考慮,十五年前的計算機專業遠比經濟學更有前途,即使是現在也一樣。

為什麼?興趣,象我這樣的第二代移民,尚且在選擇人生的職業方向時,更注重理想與興趣而非職業前景,你就可想而知那些白人。」

李家明若有所思,所以那些美國的生、化專業甚至是哲學專業等冷僻專業博士,在無法進入大學或公司就業時,會選擇降低標準。

「yes!他們學習是出於興趣,而不是回報,你可以去中學、小學裡看看,有博士、碩士學歷的不在少數。我以前的化學老師,就是史丹福畢業的博士,一邊教學一邊繼續他熱愛的化學研究。」

思索片刻,李家明反駁道:「no,還有個問題,那就國籍的問題。」

「no,能拿到博士學位的人,申請美國國籍、居留權並不難,只要沒有犯罪紀錄,移民局根本不會為難。主要還是文化,亞裔尤其是東亞民族,把出人頭地看得比理想更重,所以他們寧願呆在實驗室里做博士後,也不願意去降低就業標準。

ming,一個中學教師的薪水加福利,一年大概有4萬美元左右,已經可以讓他們有個體面的生活。當然,我不否認為了更廉價的高級勞動力,政府大量給外國博士簽證,讓他們來美國大學的實驗室做博士後。」

想明白了的李家明不禁苦笑,熱愛某個專業與在某個專業里勤奮鑽研,這是兩碼子事。能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就的人,無一不是對其專業有足夠的熱愛,這才會有那該死的1%靈感。

時代不同了,各專業都已經展到了極高的高度,想突破前人的成就,談何容易?唉,不成瘋魔不成活,在美國這樣各領域都高度達的國家裡,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某項事業,即使你有再高的天分,又如何會取得成功?

換句話說,現在那些在實驗室里苦熬的博士後們,雖然個個智商群,但大部分人的潛力已經挖乾淨了,只能是充當別人的科研助手,很難自己去研究一些什麼,因為他們並不熱愛這一專業,從事這一專業是為了綠卡、入籍、出人頭地。

「yes,學術界比商界、政界其實更為簡單一些,如果你確實出類拔萃,沒人會故意為難你的。美國是個商業社會,學校需要確立其學術地位去吸引學生、捐款、政府資金,也不會允許有刻意打壓、歧視,大體上是公平競爭。」

對,這就是知易行難的問題。大家都知道,榮譽、利益都是建立在成就之上的,而成就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可從一開始就參雜著功名利祿之心的動機,你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沒人是聖人,是人都有私心雜念,而這私心雜念就是成功道路上的巨大障礙,絕大多數人根本無法繞過去,只能靠熱愛支持你繼續走下去。

所以,成功者都是偏執狂,因為熱愛所以偏執。

其實那些博士後的最好出路是回國,只有在國內他們才能獲得尊重,撿起他們久違的信心與熱愛。可是,出了國,想再讓他們回國,而且是一事無成地回國,這事很難。就象很多華裔留學生,現自己對專業沒多大興趣,依然會咬著牙讀完博士。不為別的,只為了面子,自己的面子、家人的面子。

老大別笑老二,自己也差不多,自己剛開始不照樣為了個博士的虛名,飄洋過海地來這苦讀嗎?自己算是幸運的,及時找到了興趣,又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這才能以苦為樂。如果把自己放在孫淦他們的位置上,肯定還不如他們,搞不好就利用專業知識走旁門左道了,比如制毒?

想通了這個問題,商人本色的李家明就把楊芬華那份幼稚的商業計劃書,往深里去思考。

世事無絕對,或許很多華裔博士後沒有成功的潛力,但紮實的專業知識擺在那,僅僅是從事一些廉價的高級勞動太可惜了。美國是高度達,但國內可在科研方面落後的很,如果在美國設立研究院,為國內的企業進行課題研、攻關,未必不能取得雙贏。

再不濟,也可以把美國成熟的技術移植回國,也強過於國內的企業走彎路。

只是這坑好象比楊芬華給自己帶來的坑更大,國內習慣了拿來主義,引進去的技術不要三個月就能被人逆推出來,花高價引進的技術不就成了做慈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