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至遠那樣為了利益可以鬧翻的老朋友不同,李家明與Kyle不但是老朋友,而且是老夥計,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即使是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兩人的看法與觀念也會相左。

這麼多年來,雖然Kyle一直被籠罩在李家明的光環之下,世人只知有China明而不知有Kyle,但李家明知道自己這位老夥計對他及對漢華的重要性。如果沒有Kyle,李家明與漢華也能成功,但遠達不到今日的高度,甚至會被競爭對手們迅速超越,還甚至會被HSD那幫政客們玩死。

這絕對不是言過其實,只要看看Sony、豐田的國際化走了多少彎路、花了多少時間,再對照HH的迅速成功與後來漢華的正名,便知道以Kyle為首的美籍高管們對漢華作出了多大貢獻。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雖然漢華的總部仍然在北平,但已經是象徵意義多於實際。

然而,隨著漢華的成功,也從側面印證了當年李家明的那句話,成功的職場人士是不會把公司當家的。隨著漢華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確立了霸主地位,Kyle他們的心態也變了,早沒有那種讓公司變得更偉大的激情;而是一心想將公司的股價推得更高,以讓他們的股票增值、再增值。

這種變化是可以理解的,誰也不是聖人,都想讓自己的財富增值。即使將漢華當成基業的李家明,也在通過資產金融化以實現資產多元化與增值,又何況是Kyle他們?然而,這種變化又是李家明這個首領所抗拒的,就象所有的帝王一樣,他可以窮奢極欲,卻希望臣下都清正廉明。

只不過,李家明沒有那些不許百姓點燈的帝王的權力,更知道有些東西靠壓制是壓制不了的,他還需要這些部下為他的江山添磚加瓦。說服不了,李家明也就問起公司里其他人的看法,尤其是那些美籍高管的看法。象王志棟和任艷頻他們那些人沉迷於技術,而且都是唱著『天安門上太陽升』長大的,心裡都會有首都情結,估計正在矛盾著。

Kyle雖然會說一口流利的國語,但畢竟不是華人,很容易便被李家明套出了話,也更讓他心生失望。除了瑪麗莎之外,幾乎所有的美籍高管不但想將虛高的總部資產變現,而且都認為公司應該經營多元化了。這是一個社會分工日趨精細的時代,一家高科技公司不想著研發新的技術卻想著多元化經營,李家明突然萌生清洗管理層的想法,可隨即又打消了這種想法。

人至察則無徒,誰還能沒點亂七八糟的想法?如果僅因為他們與自己想法不一致便清洗,那自己這老大也就當得太失敗了。

海納百川,有竄乃大。

沉吟間,李家明遞了杯茶過去,佯裝不解道:「Kyle,這事看起來是個研究院遷址的問題,其實還是公司是否要多元化的問題。我們公司雖然沒有多元化經營,但也一直在做其它投資,難道這還不夠?」

話雖問得巧妙,仍然讓Kyle心裡一驚,李家明是經濟學博士而且還是芝大商學院的院長,這樣的問題他能不清楚?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李家明會錯意了,以為他是在意圖將公司多元化,偏離公司專注技術研發的大方向。

不怪Kyle驚疑,漢華看似實行的是CEO負責制,但本質是董事長負責制。李家明交給他的僅是經營管理權而沒有決策權,否則象這樣將一部分技術人員遷出北平騰挪固定資產的事,Kyle不會跑到李家明這來商量或者說是彙報。

兩人合作多年,Kyle對李家明知之甚深,深知對方在放權之下的控制欲。雖然他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大股東,但如果在戰略方向上與其相左,很難說他今日的地位不會被其他人取代。想到這裡,Kyle連忙解釋道:「Boss,您誤會了。我們選擇潯陽,那是因為想將研產銷合為一體,變現那些虛高的資產不過是附產品。」

由直呼其名轉換成Boss,那便意味著Kyle在表態,這種為了與老闆保持一致而表態的表態,反而讓李家明這個當老闆的更失望。他寧願Kyle象漢華剛起步的時候,因為一些意見分歧與他爭執,也不願意這個老夥計變成應聲蟲。

李家明能憑記憶給公司指出正確無誤的發展方向,但到了記憶與現實不符的時候,他更需要象Kyle這樣的人幫他分析、判斷,而不再是他一人專斷獨行。

手裡拈著白潤如玉的小茶杯沉默良久,李家明盯著Kyle的灰色眼瞳很嚴肅道:「Kyle,你我、王志棟三個人與雪莉她們都不同,漢華是由我們創立、發展、成功,將它比成我們的孩子都不為過。我承認,在資本的力量面前,任何人都是弱小的,但你要相信漢華是由我們控制的。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這是在提醒自己,漢華的權力結構非常穩固,不需要象其他上市企業樣考慮短期利益。

可事情哪有那麼簡單?

Kyle不由得苦笑起來,解釋道:「明,我們核心層確實很穩定,但我們也需要團隊的,不能損害團隊成員的利益。我們公司很成功,股價很高,但誰不希望它的股價更高?」

創業時什麼風險都敢冒,成功後便想保守,這是一個基本的人性。李家明之所以打消清洗高層的想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基於此,他自己尚且將資產金融化,又何況是他人?

自己想著漢華繼續專注於技術,而部下們想著資產快速增殖,甚至還想趁著漢華沒有變成第二個諾基亞前,實現他們的利益最大化。一家公司成功後,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離開?就是因為大家的利益已經不一致,或許說是人心不齊了,尤其是那些手握股票而又晉升無望的部下,他們更會想著公司股價到達頂點時變現,然後辭職去追求最高的成就。

共患難不易,共富貴也難。

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讓部下們看到漢華再次迅猛發展的希望,讓他們堅信漢華還可以更成功、更偉大,可這又是何其之難?

雖然公司在人工智慧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都是一些最初級的應用,還停留在有多少人工便有多少智能的階段,如何讓大家相信漢華在未來也能一支獨秀?高科技領域的技術壁壘確實高,但行業壁壘太低,只要競爭對手在某一技術上取得突破,很可能便將昔日的霸主掀翻在地。當年的蘋果掀翻了王安,諾基亞掀翻了摩托羅拉,漢華又踩死了諾基亞,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

不要說那些部下,即使大力推動那些項目的李家明心裡也沒多少底,因為那是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