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領導與分管領導對於同一個問題的考慮角度是不同的,作為鄰縣分管交通的常委副縣長游小紅,對於李家明的計劃考慮的首先是財政壓力,然後是投資與回報;而同古的書記和縣長考慮的是這事是李家明想辦的。

基層為官難,副科病、副處病是病,正處病其實也是病。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決定了絕大多數人都是底座,越往上爬越難。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無人莫作官,即使你做得再好,朝中無人幫你說話,那又有什麼意義?

李家明不是官員,但他與省委、市委的主要領導關係不錯,還在京城有深厚的人脈,這就是眾多官員夢寐以求的貴人。為了結交貴人,多少官員上當受騙仍然趨之若鶩?

輕車簡從而來的兩位主官,在清幽的聽雨軒喝了杯茶,便決定陪李家明這位首富先生博一把。成了,留下一份響噹噹的政績,又有李家明這樣的人搭橋牽線,自己的仕途光明一片;失敗了,無非是幾年之內財政壓力大一點,以同古的財政狀況,即使暫時財政緊張一點,也沒有窮了方丈的道理。況且首富先生以仁義聞名,大家與他齊心合力幹事,不管成與否總會幫忙去上級那說說情。

想得也沒錯,李家明對如何結交官員非常有心得,而且明白對方要什麼,所以給兩位主管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旅遊嘛,無非是遊覽、觀光、娛樂,老家的環境好、風光也不錯,對於大城市裡的人有吸引力,再結合現代農業搞採摘、觀光,怎麼可能做不成?

「老黃、老孫,你們要有信心。現在的旅遊市場只集中於名勝古蹟,那是因為大家還處於久貧乍富的階段,僅僅滿足於我到過這的心理需求。等大家看多了、玩多,旅遊就會回歸瀏覽、觀光、娛樂的本質,大家才會享受旅遊而不是拍照留念式地證明我來過。」

有道理,兩位主官連連附和,這些理論已經被很多專家論述過,只不過那些專家說的沒有李家明有說服力。專家不過是提出一種理論,或許是正確也或許是錯誤的,都需要用實踐用證明;但眼前這位不但是理論家而且是實踐家,而且正準備投入巨資建設。作為一種常識,沒人會拿數以十億計的財富開玩笑,那就證明了這位大人物是有相當把握。

三人喝完一壺好茶,年紀比李家明大了一輪的黃書記,也順勢將項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交予他去找人。

「老弟,不是老哥和老孫信不過那些幹部,而是老弟手下的精兵強將甚多,能找到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找人進行可行性研究有多難?這分明是想扯虎皮當大旗,李家明也笑著推辭道:「老黃,你這可就謙虛了,誰不知道人才都在體制內?」

扯虎皮是一方面,想把這事做成是更重要的原因,黃書記也不避諱道:「老弟,不是老哥自曝家醜,這事要是交給旅遊局那些人去做,報告肯定會很漂亮,但只會僅僅是報告。」

這倒也是,外行領導內行是體制內的常態,迎合領導更是基本原則。如果讓旅遊局那些人去找人進行可行性研究,指不定又是一篇讓領導滿意的報告,偏偏沒多少實際價值,因此李家明也愉快地答應下來。

那這事就說定了,李家明拿起放在茶几上的黑色iPhone4S,打電話讓毛伢派人送飯菜來。一大家子人都回了崇鄉準備過年,要不是家裡太鬧騰不好談事,他也不願意還呆在這。

沒一會,毛伢便親自推著餐車來了,從車裡拿出各色菜肴和酒,招呼這兩位父母官共進晚餐。這也是他的聰明之處,總是抓住機會顯示他與李家明的關係非一般,以便於他在生意場上能得到眾多的關照。

這個無所謂,只要不是打著他的旗號幹壞事,李家明不介意一干發小沾他的光。只是毛伢擺好飯菜後,扯出來的話題讓李家明微微皺眉,這個半文盲居然會關心正在籌建的職業學校?

「家明、書記、縣長,我是這麼想的。既然我們要搞旅遊業,就要培養自己的人才,我現在算是明白了以前家明說的『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

「不是我說的,那是電影里說的。」

「呵呵,反正就那麼個意思。」

「對對,就那麼個意思」,黃書記連忙接過這話題,聊起了正準備引進師資的職業學校。

同古職業高中以前確實不怎麼的,也就是一個響應上級號召辦的半吊子學校,但現在不同了。一個人口突破三十萬的縣城,雖然行政級別仍然是縣處級,但有李家明這杆旗和現成的路子在,就不能將職業學校建成職業學院?

況且有漢華系在,那些學生畢業後也不愁就業,招生範圍也可以不僅於本縣,完全可以面向全省甚至全國招生嘛。

哦,這是為了政績。如果治下有所職業學院,文化教育方面的文章便好做了,再加上學生可以去那些電子代工企業實習、就業,不難把學校辦出名氣。估計胡師公一直堅持專業設置傾向於工業,就是打得這算盤。

後知後覺的李家明不禁啞然失笑,自己怎麼沒想到這一層呢?可這哪行,哪有在山裡辦一所這樣的技術學院的道理?

「不不,這不行。我掏這筆錢就是為了搞現代農業,要是想搞電子類技校,完全可以選擇在潯陽之類的地方,起碼可以就近實習。」

毛伢向兩位領導露出個愛莫能助的眼神,退而求其次道:「那旅遊專業呢?」

「你不懂,學習除了學習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開拓視野。我們這太偏僻了,即使再好的師資,也沒辦法讓學生獲得更寬的視野,這也是我們這些三線、四線城市最大的不足之處。」

那就是真不行了,兩位主官也不提這話題,聊起剛才的旅遊業。雖然他們決定和李家明冒一次險,但畢竟要投資數十億資金,光靠縣裡的財政贏餘那是杯水車薪,重點還是這位首富先生能給予什麼樣的幫助。

這倒沒問題,李家明認定了旅遊會成為未來的熱點,當然就不怕先墊付這筆錢,何況縣裡有足夠的抵押品。當然,這是自己老家,不能完全按生意場上的規矩來,李家明沉吟道:「要不這樣吧,我們按照以前修太陽嶺隧道的先例,政府把旅遊公司的股份、我們旗下的企業稅收作抵押,利率就按美國的計算,不再按國內的商業貸款利率算?」

這倒行,但該爭取的總要爭取一二,一直沒怎麼說話的孫縣長猶豫道:「家明老弟,不怕你笑話,要是你們的廠子稅收沒了,縣裡的日子會很難過。」

這可就不對了,山里人家和華居交的稅是不少,但去掉這兩家企業的稅收,縣裡至少還有四五億的稅收。放眼全市,除了袁州那個市府所在地外,還有哪個縣區有這麼高的財政收入?

「老弟,我們每年要上解資金三億多,剩下一兩億連工資都不夠了。」

那就跟自己沒關係了,當年老曾和岳父修隧道時,能在上解資金的問題上硬頂,你們憑什麼不能?

這?

兩人互看一眼,只好作罷。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