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突然笑了,說:「本來那天是特備想哭的,可是那天在婚禮現場我知道了一件事:她媽媽18歲那年,和他老爸談戀愛,未婚先孕,大著肚子嫁給老公,娘家人嫌她丟人,婆家也沒給禮金。

生了個女兒,發現老公酗酒,是個徹頭徹尾的酒鬼。無奈一個人跑到城市打工。女兒七八歲的時候,她被老公勸回家,又生了個兒子,就是那個和我相親的男生。

可是老公還是一直酗酒,成天在家裡鬧。他們在縣城租房子,住不到一個月就被房東趕出來。搬了好幾次房,為了孩子,他們要租距離學校近的房子。剛開始他老爸還比較收斂。

住了兩三年開始猖狂起來。一喝酒就大半夜放音樂,大吼大叫。把衣服脫光,大小便亂拉,拿刀去追他老婆。去附近小賣部偷錢偷酒偷香煙。有一次還去隔壁一座廟,把功德箱裡的錢給偷了。那年他姐姐高三,晚上被他爸鬧的讀不下書,直接跪在他爸面前,求他別鬧了。

在他大學畢業之前,一家四口全靠他媽媽一個人養。白天工廠上班,晚上回來做衣服做到一兩點,賺點外快。老公還是一直喝酒。

然後想到那個男人也是特別喜歡喝酒,我就猶豫要不要告訴女孩。不過沒等我去說,他爸就先鬧了起來,最後婚禮毀了,看他一個人在角落裡哭。

本來挺心疼的,可是看到他一瓶又一瓶的灌酒,我就也沒有去安慰,後來,他也在婚禮現場鬧了起來,聽說最後工作丟了,還賠了好多錢。」

女孩忍不住的笑起來,她解釋說:「我不是幸災樂禍,也不是慶幸自己幸好沒有嫁給他。」她的笑臉突然變得很苦,說:「可是想到這樣那樣的事情我就不敢結婚,所以,除了笑,我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她還是在笑,像個瘋子一樣。

婚禮總監說:「所以你們知道了,趕我們這行的,都是已經準備好不要愛情的了。恐婚恐育是最基本的標配。幻想愛情也是最基本的配置。」

孟莊說:「恐婚恐育不恐愛,也不算太糟糕。」

按照順序,輪到先辛鈴靈說:「我的家庭本身就是一個婚姻恐懼的現場。」

辛鈴靈又說:「所以這件事,太傷心了,我就不說了,不過我向大家推薦電影《婚姻的故事》。」

其餘的人當然也就沒有再說,因為這是遊戲,是不能強迫的。怎麼可以撕開別人的傷疤呢。

辛鈴靈笑著,笑得很開心,她是個溫柔的女孩,也是個溫暖的女孩,她說:「對於婚姻,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克制和留白。只有把生活流出一部分空白,給對方留下私人空間才能走得更加長久。

可是,關於這些究竟應該怎麼做,我卻一直都不知道。

而看完《婚姻故事》,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整部電影給人最大的感受是,它把日常生活講得很真實又很通透。

在劇情上,戲劇化的衝突固然會給人有情感衝擊,強烈的起承轉合劇情會讓人印象深刻,這些都是很好的,但但能夠把普通而平凡的故事講好,把觀眾的共情感和生活感同時拉滿,通過角色的行為和情節,理解自己的優缺點,明白世界和自我的矛盾性,是很難的。

故事的情節很簡單,斯嘉麗飾演的妮可和亞當飾演的查理是一對夫妻,決定離婚後,他們原想好聚好散,卻在爭取兒子監護權時,不知不覺透過律師互揭瘡疤。

開頭一段是兩個人對對方優點的互相陳述,是為什麼愛對方的理由。

從裡面可以看到幾個細節:一個是他們倆雖然很多地方不同,但是有一點,都很爭強好勝。這關鍵的一點造成了他們把離婚官司一直打下去。

另一點是,女方講,她愛丈夫總能在她情緒爆發的時候冷靜地處理,讓她不覺得自己的情緒是一件壞事情。這一點太妙了,因為他們在电影後面的那一場吵架,可以說是男方完全失去了冷靜處理情緒的能力,甚至更失控。這也是他們倆婚姻出現問題的一個原因:失去了對方愛自己的點。

接下來講吵架那段,我真的太愛太愛那段了。

她解釋說:「我是很相信那句話的:「只有關係足夠好的人才會吵架」」不止是她,其餘的人也都是這麼覺得的,只有關係足夠好的人才會吵架,因為關係不夠好的人,連吵架的理由都沒有。

所以,才會有這麼一句古話:「吵不散的夫妻是最幸福的。」因為關係足夠好,因為不管怎麼吵架都不會散掉,所以當然足夠幸福。

只是,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是能夠這麼做的人是極少的,因為吵架也是將就技術的,稍一不慎。再好的感情都會散掉。

夫妻的相處,其實是一出過獨木橋的戲碼,只有兩個人都足夠默契才能彼此平安,否則的話,兩個人就會同歸於盡,最後都得不到幸福。

很明顯可以看到的是,講著講著,兩個人都失控了。這是一場拉鋸戰,從兩個人想要好好談談但並不知道怎麼開始,到一人一句事情往越來越偏激的方向發展。主要原因在於,兩個人都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收到了損傷,從而合理化自己的錯誤和批判對方。

這段對話也能很明顯地看到兩個人在這段婚姻里的問題,女方非常在意情緒和信任,所以才會那麼在意男方出軌,才會說,「我不敢相信我竟然要認識你一輩子」和「你的自私已經完全內化了,你甚至都感受不到自己的自私」。而男方則永遠在關注自己為這段婚姻失去了什麼,比如,「放棄了睡更多妹子的機會和做很多事情的機會」,比如,跟其他人上床是因為女方讓他不快樂了。

而最後,兩個人都以說狠話結尾,最狠的還是查理,他講,「我每天都在期待你死了,你為什麼不去死。」

那應該算是一個高潮,如果按戲劇化衝突的方法來,大概會是兩個人都失控傷害了對方,然後繼續折磨。

但事實是,兩個人都停住,看著對方。那一瞬間我從兩個演員里看到了演技,他們眼睛裡的東西叫做:過去幾分鐘的我自己真的是我自己嗎?

兩個崩潰的人抱在一起,相互理解,但無法相互和解。

越是親密,越容易互相傷害。我們都把最不好的一面留給了最愛的人,但這是不對的。

這可能也是他們婚姻最大的問題,兩個人都知道對方本質上不是那麼壞的人,吵架再凶也只是兩個親密的人之間的口不擇言,但他們彼此又無法諒解這樣的傷害。於是,愛還是愛,但對孩子的調查員還是來了,說明官司還是繼續打,他們還是好鬥還是要爭。

最後是結尾,其實我是個蠻期待happyending的人,但這部電影我看著看著覺得復合沒那麼好,但不符合又不是happyending了,所以一度很糾結也很好奇導演會怎麼處理結尾。

結尾是,他們一起過了萬聖節,妮可沒有那麼計較孩子那一晚到底歸父親還是母親。查理抱著孩子走的那一刻,鞋帶鬆了,妮可還是跑上前去習慣性給他系了鞋帶。

那個瞬間我想到妮可寫的愛查理的原因,在最後她講,「我在看到他兩秒鐘後就愛上了他,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他,即使這已經沒有意義了。」

沒有意義嗎?我覺得不是。

愛是有很多種的。

我們的父輩告訴了我們堅守的愛的可貴性,而我們這代該看的是,放手的愛的難得性,以及理解性。即使是婚姻,我們因為各種原因分開,時間和距離講對方最不好的一面篩除,只剩下那些閃閃發光的特質和被愛的地方。我們看過對方最真實的模樣,還是會愛ta支持ta,可能因為那些傷害不再有男女之愛,但留下的是家人之愛和朋友之愛。

這部電影還有很多很棒的情節,細節也做得很好,比如女律師在辯護的時候脫下外套的寓意,比如女律師跟妮可的每一次對話,比如查理和兒子來幫妮可修門的最後大門把雙方隔開等等......

喜歡這部電影的地方在於,它每次都收的很好,沒有硬要把你的情緒往上推。我是個看電影很容易哭的人,但這部電影只有查理讀妮可寫的東西的時候,哭了一下下。

更多的時候,卻是在自我審視:如果我在那個場景下,我會做得更好嗎?

我覺得很難。當對方激怒我的情緒,開始吵架,我會忍住不說傷害對方的話?當妮可說,法庭調查員來的話,在審視之下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合格的母親,雖然她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捫心自問,在審視之下,我們又真的合格地做好自己的任何一個社會角色了嗎?還有很多很多,關於愛的本質,關於婚姻的本質,關於如何尋找自我,如果堅持自我。相信每個人在看完之後,都會有一些深度反思。」

辛鈴靈說:「其實,我們三個要說關於婚姻,關於愛情,實在太早了,相反的是你們,這個問題應該讓你們來討論。」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