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的分布很廣泛,不僅僅是鄯州,在河西和吐谷渾地區,都分布著大量的羌人部落。

除了羌人之外,吐谷渾地區還有鮮卑人、吐蕃人等異族。

在隴右地區,異族永遠都是一個話題。

一封來自於北庭的急報,擺在李炎面前的也是同樣的問題。

如何管理邊境的異族,這是所有中原王朝都要面對的問題。

而隴右的情況更加的複雜,這更是李炎需要解決的。

「殿下,這是從酒泉、張掖和武威送過來的公文。」劉宴捧著一疊公文,搬到了李炎的案前。

這些公文都是玩家通過系統送上來的,李炎在王府成立了一個「錄事房」的機構,有專門的玩家會將這些公文轉錄成文書。

雖然劉宴和楊炎也很疑惑,為什麼隴右的公文傳遞如此迅速。

他們也只能歸功於隴右發達的驛站體系了。

李炎揉了揉眼睛,這次遇到麻煩的是北庭都護府剛剛轉正的大都護曹令忠,突施騎向隴右歸附,曹令忠不敢自專,於是請示隴右都督建寧王。

劉宴在西州遊歷了一番後,正好遇到了巡遊隴右的建寧王。

在《新唐書》上見過劉宴名字的李炎,將這個神通出身的名人徵辟到都督府。

劉宴的職位是隴右都督府記室,乾的就是文秘一類的工作。

記室雖然是都督府最底層的文吏,但是能夠經常接觸到建寧王,也算是位卑權重。

放下手裡的公文,李炎有些頭疼。

他對著劉宴說道:「士安,你看看這些上書。」

劉宴打開公文,這些都是都督府派駐在各地大員所上的公文。

崔濤、曾牧、薛虎在內的知州級別的大員,都表示了對歸化突施騎人的看法。

看完之後,劉宴也和李炎一樣,覺得腦袋像是漿糊一樣。

這倒不是這三位知州的上書多麼晦澀難懂,他們的文字簡單直白,不是朝廷公文那種四六駢文的形勢,每一篇上書都是開宗明義,直接切入主題。

各種方案的利弊得失,如何施行,寫的非常的詳細。

劉宴知道,這是在隴右流行起來的一種新公文形式。

因為這種文公不是大唐朝廷常用的四六駢文,而更像是先秦時代諸子百家說理的散文。

所以這種公文改革也被稱之為古文運動,對應的就是自從漢代開始廣泛在朝廷中使用的駢文,也就是今文。

如果問劉宴支持不支持古文運動,他當然是支持的。

四六駢文雖然朗朗上口,對仗工整,而且好的公文聽起來氣勢磅礴。

可是朝廷里不是所有人都是大文豪,很多官吏的文化水平不高。

有些丈育的武將,為了能聽懂朝廷的公文,還要帶上一個讀書人在身邊。

而且朝廷的法令都是用駢文來宣布的,百姓根本就看不懂也聽不懂。

一些無良的官吏,就會故意曲解朝廷的命令,用這種辦法盤剝百姓。

所以在隴右興起的「古文運動」,劉宴是非常支持的。

不過這三位知州所寫的上書,要比先秦的古文還要簡單明了,他們用了大量的圖表和數字,來驗證自己的結論。

劉宴越是看,越是覺得心驚。

劉宴一家也是官宦世家,他又是上皇欽定的神童出道,也見過不少的大人物。

但是論見識和能力,這三位建寧王麾下的知州真的遠超他見過的所有人!

建寧王到底是從哪裡搜羅到這些怪物的?

而且隴右都督府內也是臥虎藏龍!

劉宴好友楊炎的上司江倫,就被楊炎視為管仲桑弘羊一類的人物,恨不得對江倫頂禮膜拜。

讓李炎和劉宴頭疼的,不是他們沒有拿出方案。

而且他們的方案都可以執行,也各有利弊。

不過劉宴不愧是神童,他很快梳理了三封上書中的內容,理清了思路。

李炎問道:「士安,你看著突施騎要怎麼處理?」

劉宴再次梳理了一下思路,謹慎的開口說道:

「三位知州所上的方案,宴斗膽總結了一下。」

李炎連忙說道:「快說說看。」

劉宴一邊說一邊整理思路道:「薛知州的辦法,就是漢代賈誼治安策中所說的『以夷制夷』的辦法。」

李炎點點頭,涼州知州薛虎的辦法,就是留著主動內附的突施騎,讓他們繼續保持半獨立的狀態。

若是以後隴右需要對回鶻或者西域用兵,就可以徵召這些胡人作戰。

劉宴說道:「但是薛知州也說的很清楚了,西漢軍力強悍,以夷制夷的辦法好用。這些歸附的胡人都能被控制在邊疆地區,幫助漢王朝抵禦外寇。這也是西漢自武帝後,幾百年沒有邊患的原因。」

「但是東漢再用這個辦法就有些不合時宜了,東漢朝廷用內附羌人守衛邊疆,卻缺乏威懾羌人的軍事力量,最後造成西北羌亂綿延到關中,永明羌亂甚至為禍四十年之久。」

李炎點點頭,以夷制夷,就是冊封突施騎為內附的部落。

然後遇到其他邊患的時候,徵召突施騎去打其他的胡人。

這個辦法可以說是簡單直接,中原王朝玩了幾百年年了的老招數了。

李炎點點頭,雖然這個招數是老招數,但是常用的招數往往是好招數。

接受突施騎的內附,讓他們繼續留在原地,以後接受隴右徵召,這是個不錯的辦法。

劉宴繼續說道:「曾知州的辦法是移民實邊,這也是太宗常用之策。」

「曾知州的上書里,詳細列明如今逃荒進入隴右的百姓人數。」

「按照曾知州的計算,如果保持這個人口流入速度,那麼不到兩年整個隴右就無新的田可授了。」

「就算是如今進入工坊的百姓增多,但是願意放棄授田的百姓還是很少的。」

李炎點點頭,這就是華夏百姓特有的對土地執著。

即使李炎在隴右發展工業,田地依然是從官員到流民都渴求的東西。

可是安定的生活也讓隴右人口爆炸式的增加,曾牧的估算雖然不嚴謹,但是大趨勢肯定是沒錯的。

劉宴說道:「曾知州認為,可以遷移百姓前往突施騎地區,願意前往突施騎的百姓,都督府承擔路費和沿途費用,並且可以授予更多的土地。」

「那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突施騎地區就和西州一樣,變成大唐『自古以來』的領土了。」

李炎問道:「你說這是太宗皇帝常用的辦法?」

劉宴說道:「太宗取河西之地,就是移三輔和關西百姓實邊的。後來攻滅了高昌國,也是用河西漢民充實高昌國的。」

原來如此,那看來也是經過祖宗考驗的辦法了。

劉宴說道:「實邊的辦法見效慢,但是效果好。缺點是會引發漢人和突施騎人的矛盾,說不定突施騎人會反覆叛亂。」

李炎點點頭,曾牧也列明這個缺點。

漢人移邊突施騎,本來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突施騎人肯定會感到威脅。

移到邊疆的漢人,也肯定會和原本生活在這裡的突施騎人爭奪資源。

這樣的結果必然是突施騎人和漢人仇恨越來越大,早晚一天還會重新叛亂。

李炎捏了捏太陽穴,明明突施騎人是歸順,竟然還這麼頭疼。

劉宴繼續說道:「崔知州的辦法更進一步,他命名為『改酋歸流』,這個名字真的貼切啊!」

「崔知州建議殿下將突施騎的可汗和各部落首領頭人,都接到沙州厚養之。」

「突施騎人還留在原地,都督府派遣官吏,在突施騎地區建立唐制。」

「再派遣學官在突施騎地區興辦漢學,這樣就能讓突施騎人漢化,變成河西之地羌人那樣的大唐子民。」

「宴以為,崔知州這才是上策!」

「不過……」

李炎問道:「不過什麼?」

劉宴說道:「上策是上策,可改酋歸流的難度很大。」

「遷徙突施騎酋長頭人入沙州容易,畢竟突施騎人是主動求歸附的。」

「但是要在突施騎地區改酋歸流,那可就不容易了。」

「執政者若是寬了,突施騎人不學習漢學,依然逐草而居,都督府花費人力物力,也無法讓突施騎人歸心。」

「執政者若是嚴了,圖示其人又會覺得是殿下壓迫他們,弄不好有人振臂一呼,突施騎又要反了。」

「執政者必須要寬嚴相濟,才能推行改酋歸流之策啊!」

李炎點點頭,清廷實行「改土歸流」,用的是雍正得力幹將鄂爾泰。

鄂爾泰能文能武,用的也是剿撫並進的辦法,先是打掉了雲貴幾個帶頭反抗的土司。

接著又不斷的撫恤剩餘的土司,保證他們的財富,再向各個土司推廣改土歸流,讓他們交出權力,接受大清的流官管理。

雖然李炎不喜歡辮子戲,但是改土歸流確實解決了困擾中原千年的雲貴土司問題。

說到底,還是人才啊!

崔濤如今在張掖,實在抽不出身來突施騎。

剩餘的玩家中,也不知道有沒有能推行改土歸流的玩家。

李炎終於明白,自家祖宗李世民看到科舉的考生,產生的「天下英才進入瓮中」是多麼的得意。

隴右急需能主政一方的人才啊!

7017k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