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鏜家裡是大地主,而且還是名臣之後。

李寶家裡雖是小地主,但他生活在葵丘李莊,即便長歪了有「潑李三」的綽號,但受忠君愛國思想影響極深。

朱銘如果立馬造反,他們估計會選擇離開,甚至轉身加入朝廷軍隊。

必須不斷衝擊他們的底線,慢慢改變他們的思想。

三門虎蹲炮鍛打出來,朱銘沒有繼續造炮,而是讓鍛炮工匠嘗試鍛打火銃。

朱銘本人,還有更多事情要做:為百姓提供青苗錢!

僅限於去年聚集在州城的災民,他們根本沒有種子,找地主借貸會愈發窮困。

以工代賑的時候,編造了災民冊子,讓他們春耕之前到各自縣衙借錢。朱銘直接派人去各個縣衙,盯著官府發錢。

不是災民再窮也不出借。因為無法驗證身份,極有可能是地主派人冒充,借錢回去轉手就給貧民放高利貸。

河北黃泛區,就缺乏這種救濟措施,只能靠地主提供種子。

但地主顧及不了太多人,越來越多返鄉的災民,春天就再次結伴討飯,形成大大小小的流民團隊,或者乾脆化身為盜賊。

宋江團伙已經開始鬧了,主要活動於黃泛區,不斷搶劫郊外的富戶,並從流民當中吸納青壯。

但宋江沒有直接造反,純粹就是流竄搶劫,因此吸納的流民不多。此時只有頭目十多人,麾下悍匪二百餘,連縣城都不敢去,一直在鄉下流動作案。

像宋江這些盜賊團伙很多,只不過宋江最後做大了而已。

州縣官員,得到消息也不敢去剿,同時還一直隱瞞不報。反正能拖就拖,拖到盜賊去別的州縣,那就不關自己的事兒了。

歷史上逼降宋江的張叔夜,此刻在京東路擔任運判。

他陪同接待了第二撥聯金使者,並負責為使節團提供各種物資。

目送使團坐船渡海,張叔夜嘆息:「天下從此不寧矣!」

親隨問道:「相公為何這樣說?」

張叔夜望著似乎平靜的海面:「山東民力將盡,河北更是千瘡百孔。若是朝廷聯金攻遼,則置山東河北於何地?到時必定民亂四起。山東河北不穩,便打下幽雲又守得住嗎?金國新銳,遼國老朽,若大宋國富民強自當聯金攻遼。可大宋兵疲民乏,應該聯遼抗金才對!」

張叔夜轉身登上馬車,心中無比茫然,他看不清大宋前程。

大宋的前程看不清,遼國的命運卻很明顯。

今年又又又又爆發起義了,靠近金國的幾個路,一斗粟米價值數縑。

縑是雙經雙緯的絲織品,價錢是絹的好幾倍,斗粟值數縑等於百姓別想買糧食了。饑民先是剝樹皮充飢,繼而人相食。

漢人安生兒、張高兒,在遼國東路諸州起義,聚眾二十餘萬人。

大宋這邊也是倒霉,好不容易熬到夏糧收割,多少補充了一下緊張的糧食。兩浙、江南四路又開始漲洪水,宋國最重要的糧食基地註定歉收,這讓瀕臨崩潰的大宋財政雪上加霜。

宋徽宗一道聖旨下去,勒令賑濟東南災區,卻又不撥發錢糧,讓地方官員自行解決。

皇帝在幹什麼呢?

頒布聖旨,允許修道之士,進入州縣學校讀書。《黃帝內經》、《道德經》為大經,《莊子》、《列子》為小經,列入地方各路官學教材,專供入學的修道之士使用。同時確立道學升貢法,並允許修道之士升入太學。

林沖、孫立是鄰居,遭遇梁師成的棚戶區改造,拿到一些拆遷費讓他們自己租房子住。

「這東京是住不得了,」林沖說道,「俺要去洋州投奔朱相公。」

孫立說:「俺自也去。」

又問其他幾位結義兄弟,李進義、花榮、柴進、關勝立即響應。張青、徐寧等人,略微猶豫之後,也願意同進同退。

他們還各自叫上好友,帶著自己的家人,護送楊志的妻兒,總共近百人分批離開東京。

……

張根抵達金州已是夏天,他帶著一妻兩妾一女。長子張燾留在京城做官,四個兒子則在老家讀書,等到下一次解試,再讓次子、三子到襄陽參加別頭試。

「金州果然窮困。」進入洵陽縣地界,張根忍不住感慨。

然而洵陽縣已經算金州的富裕縣。

妻子黃氏說:「偏遠州縣,自不能跟淮南、江南相提並論。相公欲招那朱成功為婿,奴卻還沒見過,不知其相貌如何。」

張根說道:「我也沒見過,聽聞其頗為英武。不論長得如何,好男兒是才德立身,容貌反而還在其次。」

「若是美男子當然更好。」黃氏笑道。

黃氏也來頭不小,她的父親叫黃覆,官至副宰相。

黃覆最初堅定支持王安石,因非議市易法又得罪王安石,最終還是緩和關係擁護變法。

另外,李綱不但是黃氏的女婿,還是黃氏的表侄子。

這些家族,都是數代聯姻的。

一家人在碼頭登岸,沒有引起啥轟動。

張根是朝官不假,而且直龍圖閣,但他現在被貶為團練副使,手中權力還不如州衙胥吏。

這種貶官,一般人不想接觸,萬一得罪了某個大佬呢?

「秩序倒是井然,」張根點頭讚許,「一路上不見私欄,朱成功不但掌控州城,治下屬縣也能壓得住,實在難能可貴。」

他們租了一輛騾車進城,黃氏問車夫:「我等是來投親戚的,親戚在朱太守手下做官。這位朱太守為人怎樣?」

車夫笑道:「在朱太守手下做官,那可得小心伺候。」

張根問道:「怎要小心伺候?」

車夫說道:「朱太守眼睛裡揉不得沙子,州衙和縣衙的公人,被他押送去襄陽好幾十個,聽說有不少要殺頭流放呢。當官的也不好做,事情辦不好得挨罵。便是通判,都被太守罵得沒脾氣。」

「這豈非酷吏之流?」黃氏問道。

車夫卻說:「不是酷吏,朱太守對小民好得很。州衙門口設了民意箱,誰有冤屈就寫信投進箱子裡,朱太守會讓司理院好生審判。朱太守剛來的時候,就親自重審了一樁冤案,裡面牽扯好幾條人命呢。俺給你們講啊,那案子可離奇得很……」

朱銘親自審理的冤案,估計會一直流傳下去,因為包含了所有的流行元素。通姦、情殺、滅口、誣告、奪產……這些湊在一起,足夠老百姓講古的,講給兒子聽後,還能講給孫子聽。

車夫說得滔滔不絕,仿佛他親眼目睹太守審案一般。

黃氏低聲對小女兒說:「七娘覺得怎樣?」

張錦屏臉蛋一紅,低頭垂眼道:「單憑父母親做主。」

張根卻說:「民意箱此法極好,我若是起復,也在衙門口設個民意箱。」

張根掀開車簾一路觀察,忽然問道:「怎不見乞丐?」

車夫說道:「殘疾乞丐,都去了養濟院,也不讓他們閒著,能做什麼便做什麼。沒手沒腳的,就學講古唱曲,反正得自己賺點錢。那些不是殘疾的乞丐,全都送去山裡挖礦。」

「礦山容得下那許多人?」張根問道。

車夫說道:「太守撤了私欄,商船就多起來。好些窮人,可以去碼頭做苦力。實在找不到營生的,安排他們去山裡開荒,太守會借給種子和農具。這金州五縣到處是山,荒地多得很,只要肯干總不至於餓死。」

車夫說起來就沒個停:「那些地痞都少了,害怕犯事挨板子。對了,太守自己開了冶鐵場,鐵鍋、菜刀、鋤頭都降價,俺家也買得起鐵鍋了。」

張根感慨道:「此真能臣也,上任一年,一州大治!」

車夫卻說:「州城這邊好得很,其他幾個縣城就不行。俺駕車經常接送商賈,他們都說金州城好,遇到了一個好官。縣城就不行,縣官還在亂收稅,他們害怕得罪太守,不敢對行商加稅,就對縣裡的坐商加稅。」

「這個無法杜絕。」張根表示理解。

身為知州,能讓州城大治已是不易,下面的屬縣怎麼管得了?

一路閒聊到州衙張根對朱銘的印象好到極點。

他讓妻妾女兒和隨從等著,自己跑去州衙辦手續。

先是左押衙范准負責接待,發現張根竟是個朝官,而且還直龍圖閣,頓時不敢大意。

很快,州衙秘書長吳懋親自前來,恭敬作揖道:「金州支使官吳懋,拜見張團練!」

「好說。」張根點頭。

吳懋又問:「是否通知太守?」

張根說道:「去通傳吧。」

不多時,朱銘大笑著出來,作揖道:「久仰知常先生大名,今日一見,三生有幸!」

「我也久仰朱太守大名!」張根頓時更滿意了,因為朱銘長得帥氣,女兒嫁過去不會委屈。

朱銘說道:「請入黃堂安坐。」

張根說道:「這就不必了,家眷還在衙外等候。」

朱銘問道:「可有找到住所?」

張根回答:「今日剛到金州。」

朱銘立即大喊:「白勝,為張團練尋個好宅子,再去僱傭一些僕人!」

「有勞了。」張根愈發看朱銘順眼。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