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戰一直持續到10點過後。

最先趕到的並不是第17裝甲師派出的第二支空中突擊部隊,也不是在幼發拉底河南岸推進的第17313機步營,更加不是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而是第7裝甲師派出,從努海卜趕過來的步兵連。

這場戰鬥充分的說明了一個問題:伊拉克軍隊的士氣還沒有衰落到一觸即潰的程度。

在希納菲耶的下遊方向,伊拉克軍隊其實早有準備。

根據戰俘交代,聯軍在塞馬沃強渡幼發拉底河之後,守為希納菲耶的哈瓦尼少將就抽調了幾個步兵營,在下游北岸梯次設防。為了避免被聯軍發現,這些部隊都是在夜間行動,而且在到達防區之後立即分散部署。

關鍵還有,全都是步兵部隊。

雖然缺乏主戰裝備,特別是坦克戰車,步兵部隊的戰鬥力並不強,但是相對的,步兵部隊的隱蔽性非常強。

就算是暴露了也未必會遭到打擊。

聯軍的技術手段再厲害,也沒辦法分辨成群出動的士兵與結隊逃亡的難民。

再說,打了8年的兩伊戰爭,至少有50萬支槍械流落到了民間,而且主要就分散在巴格X以南地區。

在攻打巴士X的戰鬥中就遇到了很多武裝平民。

關鍵還有,波沙灣戰爭還沒有發展到向難民開火的地步。

此外就是,在進入部署狀態之後,這些部隊的官兵很少外出活動,大部分時候都藏在建築物裡面。

結果就是,直到進軍希納菲耶的戰鬥打響,聯軍都沒有發現這些秘密部署在幼發拉底河北岸的伊拉克軍隊。

在第一支空中突擊部隊受挫之後,聯軍司令部與第17裝甲師都沒有提高警惕。

當時,包括付衛民在內,都認為那不過是在之前的戰鬥中被擊潰,流散在幼發拉底河北岸的潰敗部隊。

等第二支空中突擊部隊再次遭到阻擊,第17裝甲師的付衛民少將才意識到了麻煩,隨後就下令放棄突擊。

此時,已經是7點過了。

雖然第17裝甲師有幾支預備隊,而且早就做好了戰鬥準備,隨時能出動,但是面對複雜的戰場情況,就算基層部隊的官兵勇往直前,付衛民也不會讓自己的部下去送死,更別說是毫無意義的犧牲。

以當時的情況,哪怕第17裝甲師派出第三支空中突擊部隊,也無法趕到希納菲耶。

在幼發拉底河南岸,第17313機步營也遇到了麻煩。

擋住第17313機步營前進步伐的並不是伊拉克軍隊,而是成片的雷區!

因為知道守不住幼發拉底河大橋,所以在做部署的時候,哈瓦尼少將沒在南岸部署防禦部隊,而是使用數萬枚地雷,沿著南岸公路布設了10多個雷場,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反裝甲地雷。

要說的話,伊拉克軍隊最不缺的就是地雷!

根據不完全的統計數據,在兩伊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用掉的地雷都朝過了100萬枚!

現在,伊拉克南部與波伊國低地省的邊境地區都是生命禁區,埋設了數十萬枚地雷。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耗費數億金元,進口了大量地雷。

此外,還自行生產了更多的地雷。

進口的主要是伊拉克沒辦法生產的反裝甲地雷,以即用在子母彈、以即通過火箭布撒的小型地雷。

至於自行生產,其實是改裝,而且多數由前線作戰部隊操刀。

最常見的,就是給炮彈裝上壓發或著拉發引信,然後由工兵埋設,通常用在交通要道或者是陣地前沿。

因為容易改裝,埋設也非常簡單,對炮彈沒有要求,從203毫米大口徑榴彈到60毫米迫擊炮炮彈都可以,所以這些改裝地雷在戰場上的應用非常廣泛,也就沒辦法統計出準確的數量。

正是如此,沒有人知道伊拉克軍隊手裡有多少地雷。

當然,地雷的威力絕對不容小覷。

在兩伊戰爭中,地雷導致的傷亡達到了30萬,僅次於炮擊!

反人員地雷就不多說了,不管是誰踩上去,就算沒有被炸死,下半輩子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

關鍵是反裝甲地雷。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資料,海珊當局在兩伊戰爭的8年當中,分多個批次,從迢曼帝國與西駱沙採購了大約30萬枚反裝甲地雷,而且在戰爭結束之前只用掉了三成,其餘20餘萬枚全都儲存了起來。

這些反裝甲地雷全是大殺器!

不要忘了,迢曼帝國與西駱沙要直接面對東方集團,哪怕一直保持著進攻勢頭,也不敢指望能夠徹底打敗梁夏帝國,最後肯定得由攻轉守,也就得在戰略防禦階段頂住東方集團的鋼鐵洪流。

關鍵就是,西陸集團肯定是在無法繼續進攻的情況之下,才會放棄主動權。

也就是說,在戰略防禦階段,西路集團的裝甲力量必然所剩無幾,不會指望依靠裝甲部隊來守住戰線。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山窮水盡。

那麼,如何才能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守住戰線呢?

就是地雷!

正是如此,西路集團一直很重視地雷,特別是用來對付坦克的反裝甲地雷。

因為戰術需求不同,所以迢曼帝國與西駱沙在發展反裝甲地雷的時候,選了兩條截然不同的技術線路。

迢曼帝國的反裝甲地雷,更注重部署性能,戰術使用更靈活。比如由「狂風」戰鬥機搭載的MW-1航空布撒器,能裝填上百枚反裝甲地雷,而一架「狂風」IDS能在機腹重載點上掛載兩具。只需出動一個小隊的4架「狂風」IDS,就能在一條寬達10千米的防線正面布設反裝甲雷區。

為了提高地雷的戰術靈活性,迢曼帝國還研製了反裝甲與反人員兩用地雷。

因為需要通過製造破片來達到殺傷人員的效果,同時得降低質量提高撒布密度,所以這類兩用地雷的反裝甲效果並不是很好,一般只能夠用來對付步兵戰車這類輕型目標,對坦克的威脅不太大。

西駱沙的反裝甲地雷走的是另外一個極端,更注重威力!

因為直接面對東方集團,正面對抗東方集團的主戰坦克,所以西駱沙的反裝甲地雷有一個硬指標,至少能夠炸穿梁夏帝國主戰坦克的首下裝甲,破甲厚度不低於500毫米,也就需要裝填更多的炸藥。

因為更加笨重,投撒的難度更大,所以西駱沙陸軍裝備了專用的布雷設備,比如火箭布雷車。

當然,迢曼帝國與西駱沙的反裝甲地雷可以說各有千秋。

對伊拉克而言,顯然不會在乎這些地雷的特點。

其實,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還通過沙烏地等波沙灣南岸的產油國,獲得了一些梁夏帝國的反裝甲地雷。只不過,數量並不是很多,而且梁夏帝國的反裝甲地雷很一般,性能算不上突出。

在最為重要的地面戰場,也就是大陸戰場這邊,帝國陸軍依靠的不是地雷,而是高達數千千米的戰略縱深。

此外,從戰略的角度看,帝國陸軍只是在開戰的初期以防禦為主,在穩住戰線之後就會發動反擊。

可見,通過布雷來阻擊敵人,必然會在反擊階段給自己增添麻煩。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更重視掃雷能力。

除了採購與裝備打量性能先進的掃雷裝備之外,帝國陸軍還通過投資方式,研製了一些非專用的掃雷裝備。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溫壓彈。

這種通過高溫高壓來產生範圍殺傷效果的彈藥,在最初的時候是用來掃雷,即爆炸產生的高壓能引爆地雷,從而能夠一次性掃清整個爆炸區域內的地雷。只可惜,要產生足夠高的壓強,溫壓彈沒法做得太小,無法做成炮彈或者火箭彈,因此首先提供給空軍,製成了航空炸彈。

在測試的時候,空軍才發現,溫壓彈非常適合用來對付堅固掩體內的敵人。

在第17313機步營,就有一個工兵排,配有幾台掃雷車,主力是3台由BZ-68改造來的火箭掃雷車。這種掃雷車通過火箭來牽引拋撒爆破索,再用爆破索引爆地雷,清掃出能夠讓坦克戰車通過的安全通道。

可問題是,一個排的工兵實在太少了。

至於讓海軍航空兵提供支援,通過投擲溫壓彈掃雷,哪怕海軍攻擊機能夠搭載與投擲溫壓彈,暫時也沒法安排。

當時,幾乎所有攻擊機都在北岸,為空中突擊部隊清除障礙,並且掩護第171裝甲旅向希納菲耶突擊。

結果就是,到中午,第17313機步營距離希納菲耶都還有差不多15千米,一個上午只前進了幾千米。

因為承擔接應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的重任,掩護運送物資的保障部隊,所以第17313機步營不敢輕裝冒進,只能老老實實的穩步推進,為跟進的後勤保障部隊開闢出安全通道。

其實,在最初的作戰計劃中,並沒安排第17313營突擊希納菲耶,更別說協助特種部隊奪取與控制幼發拉底河大橋。

在北岸突擊的裝甲部隊,不但受到了伊拉克軍隊的威脅,還有後勤保障的問題。

其實,在天亮之後,第171裝甲旅因為需要為坦克戰車補充燃油,不得不停止前進,直到中午才完成補給作業,再次出發已經是下午2點過了,所以到傍晚,先頭部隊才趕到希納菲耶。

所幸的是,丁鎮南早有所料。

7點之前,海航加強了在希納菲耶這邊的投入。

在伊拉克軍隊發動第三次反擊的時候,4架「攻-5H」及時殺到,在短短几分種內投下了大約30噸炸彈!

這一輪兇猛的轟炸,直接挫敗了伊拉克軍隊的士氣。

實在再次證明,火力打擊是摧毀敵人的最有效手段。

要說的話,這就是重型攻擊機的價值!

「攻-6F」這類輕型攻擊機,在執行作戰半徑朝過500千米的戰場支援任務的時候,一般只攜帶2噸炸彈,確保能在不進行空中加油的情況下,獲得至少半個小時的滯空時間,並且在完成任務之後返回出發基地。換成「攻-5H」這樣的重型攻擊機,相同情況下,攜帶的炸彈可達6噸。如果不用在戰場上空逗留,到達之後就發起攻擊,投下炸彈就返航,還能把載彈量提高到8噸。極端情況下,「攻-6H」能夠掛載12噸炸彈對2000千米外的目標發起攻擊。只不過,期間至少要進行3次空中加油,從加油機那裡獲得24噸燃油,不然就只能單程飛行。

只是,攻擊機並非萬能。

在9點前,第17裝甲師發動了一次遠程火力打擊行動,由追上第171裝甲旅的第174炮兵旅的一個遠程火箭炮營,發射了數百發遠程火箭彈,對希納菲耶的伊拉克軍營進行了一輪覆蓋式炮擊。

因為火箭炮的誤差太大,所以無法執行近距離壓制任務。

這一輪兇猛的炮擊,爭取了半個小時。

到9點半,海航已經能夠抽調攻擊機支援守衛大橋的特種兵。

在連番的火力打擊之下,希納菲耶的伊拉克軍隊一直沒有發起具有威脅的反擊行動,始終沒能攻上橋頭堡。

到10點,隨著第7裝甲師增援部隊到達,激戰才宣告結束。

雖然只有一個連的兵力,還是步兵連,但是隨行的武裝直升機徹底粉碎了伊拉克軍人的鬥志。

在最後一次反擊被打退之後,伊拉克軍隊開始撤退,其實是潰退。

因為缺乏裝甲力量,特種部隊也傷亡慘重,所以在呼叫空中打擊,讓海航去對付潰退的敵人之後,雷震霆就把陣地移交給了第7裝甲師的官兵,帶著手下的官兵,以即陣亡特種兵的遺體乘直升機離開了希納菲耶。

他的這個舉動,還給丁鎮南製造了一個小麻煩。

按之前的安排,希納菲耶在第17裝甲師的占領區之內,該由第17裝甲師控制,而他把大橋移交給第7裝甲師的步兵連。在第17313機步營趕到的時候,第7裝甲師的這個機步連卻不願意交出陣地。

當時,雙方的官兵差點為此事打起來。

後來,在丁鎮南以施授良的名義發出了命令後,魯燎原才給占領幼發拉底河大橋的步兵連下達了命令,把大橋移交給第17313機步營,立即返回努海卜,去參加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

付衛民也做了保證,會盡全力為第7裝甲師提供後勤保障。

其實,付為民心裡非常有數。正是因為第17裝甲師在奪橋行動中不給力,所以第7裝甲師的魯燎原不想把大橋交出來,畢竟這座大橋能不能正常運作,關係著第7裝甲師數萬官兵的生死!

在拿下了希納菲耶的幼發拉底河大橋之後,進軍巴格X的行動才正式開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