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希納菲耶的戰鬥,或多或少的讓丁鎮南感到有點意外。

敵人並非一觸即潰,高強度空中打擊對地面戰鬥的影響,帝國陸軍在遠程打擊手段上的匱乏,特種部隊在常規戰鬥當中的脆弱性,以及各路作戰部隊在執行任務時的相互協調與配合等新時代戰爭的特點,以及帝國軍隊存在的問題全都顯現出來,而且都對此次作戰行動產生了影響。

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不過高技術現代化戰爭的特性,同樣堅定了丁鎮南的信心。

簡單的說,在拿下希納菲耶的幼發拉底河大橋之後,丁鎮南就不再懷疑第7裝甲師能不能打下巴格X。

當天,也就是10月3日的傍晚,丁鎮南發出了「向巴格X進軍」的作戰命令。

雖然在拿下幼發拉底河大橋之後,第17裝甲師表現得更加積極,付為民還親自給丁鎮南打電話,保證會嚴格執行聯軍司令部下達的作戰命令,希望能在攻打巴格達的行動中分擔更多任務,但是丁鎮南沒有為之所動,依然要求各部按照之前擬定的作戰計劃行動,不得擅自做出變更與調整。

對於付為民的心思,丁鎮南非常清楚。

只出動一支30多人的特種部隊,就在海軍航空兵與遠程炮兵支援下,拿下了希納菲耶的幼發拉底河大橋。哪怕戰鬥打得很艱難,特種部隊也遭受了巨大的傷亡,可是在經過這場戰鬥之後,再也沒人認為攻打巴格X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進軍巴格X更像是去收穫勝利果實。

撈取戰功,自然得爭先恐後。

只是,丁鎮南沒有掉以輕心。

接了付為民的電話之後,丁鎮南給施授良打了一個電話,請施授良以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向海軍司令部提出增兵請求,也就是讓海軍增派3到5個艦載航空兵聯隊,增強空中打擊的力度。

嚴格的說,其實是保持住現在的空中打擊強度。

雖然聯軍已經占領了巴士X,還在塞馬沃站穩腳跟,但是受後勤保障限制,依然沒辦法向前線部署航空兵,而且海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前線航空兵,即缺乏「攻-9」這樣的專用攻擊機。

此外就是,艦載機對地勤保障有比較高的要求。

因為保障部隊無法跟上,也就是無法靠前部署,所以大部分艦載機都無法部署到條件簡陋的前線機場。

海軍航空兵只能部署在後方。

隨著地面部隊向巴格X推進,航空兵的作戰半徑肯定會擴大,在提供支援時的作戰效率就會降低。

要想保持支援力度,就得部署更多的作戰飛機。

對海軍航空兵來說,增派幾個聯隊的作戰飛機,並不是什麼難事。

這裡,涉及到了帝國海軍的動員體系。

跟陸軍與空軍相比,海軍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難以在短時間內擴充兵力,不能指望在戰爭爆發之後,依靠戰時動員體系來擴充艦隊規模,必須得在和平時期保留足夠強大的作戰力量。

這個特點,一直是海軍在和平時期進行軍備建設的理論依據。

根據這個特點,帝國海軍在戰後搞出來的幾份軍備建設計劃,全都著重強調了「獨霸原則」。

往簡單說,就是在任何時候,帝國海軍都得擁有超過潛在敵人總和的兵力。

當初,論議兩院通過法案把航母限制為15艘,就與此有關。

雖然每個十年計劃都有變動,但是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改變。在最後一個十年計劃,也就是在新曆149年通過的「帝國海軍戰後第五個十年造艦計劃」當中,提高了盟友,即東方集團成員國的比重。

如果按照噸位計算,到新曆159年的時候,帝國海軍的艦隊規模,在東方集團中所占的比重,由現在的75%削減到65%。因為海軍規模一直在擴充,所以在10年內,帝國海軍依然要新增50萬噸戰艦。

只是從前幾個十年規劃來看,並非所有盟友都能夠完成造艦計劃,而欠缺部分肯定得由帝國海軍補上。

總而言之,海軍更加注重平時的軍備建設。

雖然論議兩院通過法案,把帝國海軍在役航母限制為15艘,但是該法案並沒有限制非役狀態的航母數量。

其實,這也是衛軍等海軍將領抗爭的結果。

利用這個法律漏洞,或者說由鬥爭獲得的妥協,在波伊戰爭之後,帝國海軍陸續讓滿載排水量超過了6萬噸的大型航母退役,其實是用「陳炳勛」級與「薛遠征」級取代,並且將退役的大型航母全都做封存處理。

到波沙灣戰爭爆發之前,在帝國海軍的3座軍港內,總共有18艘在上次大戰後期到波伊戰爭結束之前建造的大型航母。

只是,在退役之後封存的不止是航母。

雖然跟建造航母比,生產艦載機的難度小得多,要不了多少時間,但是帝國海軍依然保留了一手,即艦載機在退役之後都要接受全面檢查,並且根據檢查的結果,決定退役之後的去向。

其中,狀態較好的都會封存處理。

關鍵還有,海軍艦載戰鬥機的在役時間通常為空軍同類型作戰飛機的75%。

海軍給出的理由是,艦載機的使用環境更惡劣,比如在起飛與降落階段要承受更大的外界作用力,而且長期置於高濕與高鹽環境之下,部署期間的使用強度更高,因此艦載機的可用壽命肯定比不上岸基飛機。

只是,帝國海軍故意忽略了一個問題,艦載機在設計的時候,已經針對惡劣的部署環境做了必要調整。

正是如此,艦載機在關鍵性能上肯定比空軍的同型號飛機差一些。

就拿海軍引以為傲的「戰-9B」來說,其最快飛行速度、最大升限與加速性能都比不上空軍的「戰-11A」。因為更笨重,所以就算換上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戰-9B」的垂直機動性能都不如「戰-11A」。

根本所在,除了保證機群的先進性能,也就是為了提高戰備級別。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攻-6」與「戰-12」。

之前已經提到,「戰-12」在海軍航空兵的定位,跟「戰-10」不一樣,不是為了跟性能先進,不過價格同樣昂貴的「戰-9」形成高低搭配,增強艦隊的制空作戰能力,而是為了取代「攻-6」。

往簡單說,「戰-12」是一種更適合執行攻擊任務的多用途戰鬥機。

在實際部署與使用當中也是如此!

波沙灣戰爭中,海軍總共部署了400餘架「戰-12」,其90%的時間都是在執行對地支援任務。

實戰已經證明,「戰-12」算不上優秀的戰鬥機,不過是非常出色的攻擊機!

與「攻-6」相比,「戰-12」除了作戰半徑稍微短了一點之外,其他方面都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不再需要其他戰鬥機護航,完全能夠依靠攜帶的自衛武器,比如格鬥飛彈對付遇到的敵機,從而大幅度減輕海軍航空兵的作戰負擔。

如果需要,還能夠提前扔掉對地攻擊彈藥,在飛行途中改變任務性質。

可問題是,被「戰-12」取代的「攻-6」的平均服役時間還不到20年。

最後一批「攻-6F」在新曆141年交付,服役時間不到10年。

結果就是,除了200多架已經達到服役壽命的早期型號直接退役,要麼當廢品銷毀,要麼在做了延壽處理後低價傾銷給盟國之外,退下去的「攻-6F」都被封存起來,而且均在封存之前進行了檢測,其中服役時間較長的一些還對主體承力結構做了加強處理,確保在啟封能夠立即投入使用。

到波沙灣戰爭爆發,封存的「攻-6F」多達500架。

隨著全球大戰打響,這些艦載攻擊機全都重新啟用,而且直接編入了新編的艦載航空兵聯隊。

也就是依靠封存的作戰飛機,帝國海軍新增了10個艦載航空兵聯隊。

在這些作戰部隊中,有4個聯隊已經達到作戰狀態,隨時能派往前線。另外6個也將在半年之內完成培訓,達到可以部署的狀態。

要說的話,海軍航空兵的動員效率超過了空軍。

按照丁鎮南的了解,算上之前就能夠調動的現役艦載航空兵聯隊,至少有8個聯隊處於可部署的狀態。

只是,海軍的重點在東望洋。

在霍瓦依群島那邊,就至少需要增加3個聯隊,以應對越來越明顯的威脅。

此外,西南東望洋那邊也要增強,確保在第六特混艦隊離開,前去馳援第四特混艦隊的時候,能夠掩護從奧洲到帝國本土的戰略航線,守衛長度超過了1萬千米,並覆蓋整個西南東望洋的島鏈防線。

如此一來,能夠增派給聯軍的艦載航空兵就寥寥無幾了。

正是如此,丁鎮南才給施授良打電話。

結果並沒讓丁鎮南感到意外。

海軍司令部答應了施授良的請求,只是要集中兵力面對來自東望洋對岸的威脅,因此最多能增派2個聯隊。

收到海軍司令部的回信之前,丁鎮南就去找了高巨王國的最高指揮官,朴太熙上將。

為了說服高巨王國,丁鎮南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告訴朴太熙,可以考慮把伊拉克的南部地區交給高巨軍隊占領,由高巨軍隊負責巴斯拉與法奧等港口的管理工作,確保高巨王國能夠獲得相應的戰爭紅利。

不過,前提是,高巨王國得增兵。不止是地面部隊,還包括空中力量。

關鍵,也就是空中力量。

要說的話,在聯軍裡面,也只有高巨王國還有能力向波沙灣增兵。

東方集團的主要成員國,幾乎全都捲入或即將捲入戰火之中。東駱沙不必多說,本土的核心地區已經淪陷,能不能守住現在的防線都是個問題。巴鐵面向南方次大陸,集中力量應付梵羅國。東邊的狹夷皇國,就算有一支規模不算小的艦隊,以及相對來說非常龐大的空中力量,也主要負責保護前往霍瓦依群島的戰略航線。至於在西南東望洋那邊的奧國,更加得負責整個西南東望洋的戰略防禦。

只有高巨王國暫時沒有後顧之憂。

不過,這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在東方集團的戰略體系當中,高巨王國本身就是戰略預備隊之一,負責為狹夷皇國提供支援。

簡單的說,在東方集團的戰略體系中,特別是在東望洋這邊,高巨王國為第二梯隊。

只是現在,東望洋戰爭並沒爆發。

此外,帝國海軍已經進入了戰爭狀態,加強了東望洋的部署力度,狹夷皇國也開始為戰爭做準備。

短期之內,還輪不到高巨王國去衝鋒陷陣。

關鍵在於,高巨王國沒法抗拒擺到面前的誘惑。

就是波沙灣的石油!

如果說梁夏帝國在戰爭時期,能通過控制社會消費,以及擴大本土的開採規模,在以石油為主的能源方面做到自給自足,那麼對於一滴石油都不生產的高巨王國來說,在戰時更加依賴進口。

高巨王國能夠發展起來,在戰後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靠的是進口加工貿易,跟資源沒有半點關係。

獲得伊拉克南部地區的石油,對高巨王國來說,那是夢寐以求的完美結果!

當然,帝國當局也不可能拒絕高巨王國增兵波沙灣。

早在發動地面戰爭之前,丁鎮南就找過朴太熙上將,希望高巨軍隊能夠承擔更多的作戰任務。只是在當時,朴太熙以沒獲得國內准許為由,非常委婉的拒絕了丁鎮南,實際上是條件沒談好。

就丁鎮南所知,擔任王家衛隊總司令的朴太熙,在高巨王國基本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要說的話,他就是高巨王國的攝政王!

關鍵還有,高巨王國現在國王沉迷與享樂,已經十來年沒有過問過政事了,國家大權早就落到王家衛隊總司令手上。

當然,朴太熙的這個身份也不是吹出來的。

在高巨王國的眾多將領當中,他是少數幾個擁有實戰經驗的之一,即在20多年之前去過波伊國。

雖然在波伊戰爭中,高巨軍隊的表現乏善可陳,但是朴太熙所在的王家衛隊算得上是少有的主力。

在參戰的時候,朴太熙只是少尉軍官。

等到戰爭結束,他已經是王家衛隊的少將!

短短十年之內,軍銜升了十多級。

也就是在這場戰爭當中,他認為了當時還是王太子,在王家衛隊服役的前國王,並且結下了深厚友誼。

此後,他把自己的獨女嫁給前國王的長子,並且扶持其坐上王太子的寶座。

由此,他成了當今高巨國王的老丈人,他的女兒還是高巨王國唯一的王后,而他的外孫是王太子。

要說,這個傢伙絕對是厲害角色。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