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盛世京師接漢疑星落,笙歌處處樓,而你則在兵部衙門裡與劈天蓋地的文書案件挑燈夜戰。】

【當今陛下繼位以後,兵部的重要性直線上升,在六部當中的地位僅次於吏部。吏部尚書別稱「天官」或是「大冢宰」,而兵部尚書,別稱「夏官」或是「大司馬」。】

【如今六部當中,吏部、兵部、戶部,被稱之為上三部,而禮部、刑部、工部,則被稱之為下三部。】

【司掌官員調動的吏部自然是不用說了,一直都是六部之首,除吏部外,其他五部大都因為朝代的不同,排序也就有所不同。戶部雖說掌管天下錢財,但由於如今稅務被剝離了出去,歸督稅院管理,故而實際權力大大下滑,之所以能位列上三部,是因為恆景朝的三任宰輔,都兼管戶部。】

【恆景朝第一任宰輔夏原吉就是戶部出身,內閣首輔兼任六部尚書,這也是開了大明朝的先河,也是真正意義上大明朝第一位宰輔。而後來的兩位內閣宰輔,楊榮、蘇武,都是接手了戶部以後方才成為內閣首輔。】

【而兵部能位列上三部,甚至能壓過戶部一頭,是因為當今恆景皇帝陛下登基以後,大明對外擴張的速度太快了,短短九年的時間,大明朝的版圖已經幾乎是洪武朝的兩倍!】

【隨著國土愈發遼闊,收益最大的無非就是吏部與兵部。國土越遼闊,天底下的官員和軍隊就越需要擴張,洪武二十六年的時候,全國的軍隊加起來有二百八十萬,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數字。】

【巔峰時期的漢朝最高有七十萬的總兵力,然而縱觀兩漢,常備兵力只是維持在三十萬左右。強盛的唐朝,全國常備兵力也不過三十萬;將全國財政收入的七成投入到軍隊里的北宋,最巔峰時期方才堪堪不到一百三十萬;至於丟失大量國土的南宋,全國兵力維持在四十萬上下。】

【漢朝、唐朝、北宋、南宋加起來的總兵力是二百七十萬,四個朝代的總兵力還沒有洪武朝的二百八十萬多。然而在如今的恆景朝,常備兵力是六百五十萬。】

【六百五十萬,這還是經過了一次大裁軍之後的數字,在大裁軍之前,大明朝的全國軍隊大概有將近八百萬。】

「臥槽?」

饒是朱棣,此時也不由被嚇了一大跳。

全國總兵力八百萬!

這尼瑪是個什麼數字?!

恆景朝的全國兵力,是永樂朝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洪武朝建國的時候,大明的總人口是六千萬左右,到了永樂二年,人口負增長到了五千萬,這是靖難之役帶來的惡劣結果,一場戰場,讓大明朝元氣大傷。

在朱棣兢兢業業的治理下,到了永樂十年,大明的總人口恢復到了六千五百萬,然而在永樂十一年統計後,忽然又跌落成了五千一百萬。因為有人在虛瞞人口,這種事已經屢見不鮮了,地方通過隱瞞人口來減少賦稅,大勢所趨,儘管朱棣竭力想要挽回卻依舊無濟於事。

好在朱高燨設立督稅院,改革稅制以後,這個現象才稍有緩和。因為地方勢力發現,即使他們隱瞞人口,也需要在督稅院的逼迫下向朝廷交稅,而且黑稅的稅率比白稅高的多,這還隱瞞人口圖個什麼勁兒,還不如直接在明面上把稅交了。

故而,在督稅院設立以後短短半年的時間,永樂朝的總人口又激增到了七千多萬!

縱然總人口上來了,恆景朝的八百萬總兵力依舊很恐怖,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數字,八百萬總兵力,朝廷是怎麼養得起的?又是怎麼管理過來的?

大明朝自建國以來便征伐不斷,故而全國上下總兵力一直居高不下,朱棣本以為兩三百萬的總兵力就已經是極限了,因為一旦超過了這個數字,大明的國力根本就無法承擔,甚至是走向失控!

全國總兵力一旦超過了極限的數字,就會走向無可挽回的毀滅,難道朱高燨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朱棣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耐著心看下去。

【戰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無數人在戰爭中流離失所,戰火如同蝗潮從田野飛過,所過之處寸草不生,無數人在戰爭中殞命,不僅僅是軍隊的戰損,更多死去的還是平民。】

【儘管陛下從來沒有屠戮平民的舉動,可戰爭終究是戰爭,在戰火之中,平民永遠是死的最多的。大明的軍隊在面對異族的時候,不可能因為要去為了避免敵國平民死去而耽誤自己的戰機。】

【恆景元年的時候,剛剛繼位不久的恆景皇帝便發動了戰爭,對大羅國宣戰,那時的你並不理解新帝的想法,還以為陛下是好大喜功的昏君,以御史的身份上疏,勸解陛下收斂好戰之心,與民更始,施恩於天下!】

【當時的新帝認真翻閱了你的奏疏,並且召你進宮面聖,你還以為皇帝是驀然醒悟浪子回頭,你將自己看作是唐朝的魏徵,將陛下看作是唐太宗李世民,欣然入宮奉旨覲見。然而等來你的不是皇帝的青睞,而是無情的罷免。】

【新帝剝奪了你身上所有的職務,在大羅國被明軍覆滅以後,改設天竺省,讓你在天竺承宣布政使司擔任一員小吏。】

【那段時間是你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光,你覺得自己生不逢時儘管心懷大志卻抑鬱不起,恆景這個昏君有眼無珠不能識人。在那段時間裡,你酗酒無度,終日沉迷在醉生夢死當中。】

【然而于謙終歸是于謙,沒過多久你便又支棱了起來,恆景帝貶你為小吏,那你便當好這個小吏,你要做天下第一吏!你不是要向世人或者是恆景帝證明什麼,你只是想做好自己,做理想中的自己。】

朱棣看到這裡,嘆息了一聲。

于謙是個人才,只可惜還是太稚嫩了啊。

以朱棣對朱高燨的了解,這小子絕不是什麼好大喜功的人,這是一個將權謀與心計攀登至極致的人。新帝登基,出征討伐,這是在向世界宣告,大明失去了永樂皇帝,但是大明並未因此而一蹶不振,新帝依然是最明睿最英武的皇帝,以安天下人之心,以振大明之國威。

當然,前提是這個皇帝是真有本事,要不然還是老老實實當家裡蹲吧,當家裡蹲不丟人,丟人的是剛登基就打敗仗。

很明顯,朱高燨屬於真有本事的那一類皇帝。

于謙太年輕,他看不到這些,他是「民」的立場去仰望「帝」,最終只看到雲霧籠絡而看不到山巔。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一輩子也就止步於此了,為自己的年輕氣盛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等等!

朱棣忽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恆景元年于謙被貶謫為小吏,但恆景九年的于謙,是兵部尚書朝廷重臣。

他是怎麼做到的?

之前兩次模擬到朱高燨的恆景皇帝身份時,第一次是朱高燨剛登基時的帝王霸道,第二次是晚年的朱高燨為帝國繼承人鋪路,兩次模擬,朱棣的目光都只是局限在了朱高燨繼位後大明有多麼的強盛。

而這次模擬的于謙,發生在恆景朝的前中期,正值建設之時,以于謙的視角,領略更多的是帝國的發展之路。

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他前兩次模擬恆景朝,只覺得很自豪,很安心。可這次模擬,他覺得徹頭徹尾的離譜。

離大譜!

朱高燨是怎麼做到這些事的?

這已經不僅僅是拔苗助長那麼簡單了,他這是在拋出一顆種子,並且讓種子第二天就生根發芽迅速成長為參天大樹讓他得以採摘果實。

換做別的朝代別的皇帝,如此折騰,別說是讓國家迅速發展,分明是要讓國家迅速衰亡!

然而在朱高燨的手上,大明並未因為步子邁的太快而衰亡,反而以一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方式成功的一次又一次的攀登至巔峰!

【你在天竺省當了三年小吏,三年的磨礪,讓你從一個心氣清高的狂士,羽翼豐滿至沉穩的官吏。這三年里,你在天竺省考察了每一片土地,詫異的發現,在被大明覆滅後的大羅國與你想像中的出入過大。】

【大明滅亡了大羅國,但也在大羅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了一個輝煌的天竺省,短短三年的時間裡,大明在天竺設立了一項又一項的制度。朝廷的所作所為不僅僅是不斷的建立漢文書院在實行同化,簡單的洗腦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們將天竺省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天竺人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豐裕生活。】

【毀滅,是救贖的新生。】

【而想明白這些事的你,性格愈發沉穩,堅定了干好自己的差事,你覺得當小吏也沒什麼不好的。你捨棄了自幼接受的儒家思想,因為你覺得儒家的思想用在干實事上簡直可以說是一無是處,當今陛下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儒家思想背道相馳,但儒家的思想在陛下的思想面前顯得多麼蒼白無力。】

【倘若世間有神,那這個神只會是恆景帝。】

【恆景四年,陛下忽然下旨,將你從天竺省召回北京,提拔你為正三品兵部左侍郎。】

【這可謂是一步登天,當你返回京師面聖的那一刻,發自內心的向陛下低下了頭。】

【你這才明白,陛下不是因為當年你的上疏而惱怒要將你雪藏,他是看重了你的才能,讓你在天竺省磨礪,這三年的時間你收穫了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是「天竺悟道,羽化成仙。」】

【你心中再無對陛下的抱怨,而是如仰視神明般的崇敬。】

【你升任兵部左侍郎的第二年,兵部尚書告老還鄉,你接替了尚書大人的位置,成為了新一任的兵部領頭羊。】

朱棣讚嘆道:「好小子,原來你跟我玩這手呢。」

看完了于謙在恆景朝為官五年的來龍去脈,朱棣算是看明白朱高燨爐火純青的御下之道了。

先是看似雪藏於謙,實則是對其加以磨鍊,最終,將一個桀驁不馴而又輕浮的于謙,鍛造成了沉穩的利刃,使得于謙歸心。

真絕了!

【你在兵部審改文件,忽然聽見了腳步聲,回頭看去,竟是陛下不宣而至。】

【陛下身著一襲赤色龍袍,雙手搭在背後,正值壯年的他更顯帝王威嚴,不過在你眼中,陛下卻甚是和顏悅色,你連忙行禮道:「不知陛下駕到臣有失遠迎,還望陛下恕罪。」】

【「無妨。」陛下淺笑道,「朕只是路過看到你這兵部衙門明著光,便進來瞧瞧,沒想到於卿在這上元節還挑燈夜戰,朕心甚慰,不過該休息還是要休息的,莫要將身子熬壞了。於卿是治國賢臣,王朝基石,況且你尚且還年紀輕輕,當以身體為重。」】

【你聞言是既有些受寵若驚又有些懵逼。】

【受寵若驚是因為陛下的厚愛與誇獎,懵逼……是因為你想到今日是上元節,每年都上元節皇帝陛下的行程都應該是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從二更開始就應該帶領內宮中人乘小車到宣德門的門樓上觀賞鰲山,之後還有等等一系列的安排,根本不可能有時間路過兵部衙門。更何況,就算是在兵部衙門的正門去看,也看不到自己辦公的房間還亮著燈。】

【這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陛下是特意抽出時間來兵部的,而且就是來看你的。】

【想到這些,你就覺得渾身輕飄飄的雙腳離地,心思都要飛上月亮和嫦娥娘娘肩並肩了,陛下竟然在這上元佳節里,還對你念念不忘特來看望,這是何等的隆恩!】

【但你于謙的思路與常人大不相同,如果換做別的人被陛下如此看重,只會是當場就要下跪謝恩以表忠心做出一副千里馬遇伯樂臣願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神態,然而你在反應過來以後當場就拿起文書向陛下請示工作。】

【開玩笑,謝恩在其次,工作才是首位。】

【說廢話屁用沒有,多干兩件事實才是對陛下最大的回報。】

【你拿著文書認真的說道:「臣有幾件事不解,還請陛下示下……」】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