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朝廷集積百萬大軍,吃飯都吃不起了

朱棣對陳旭有很大的期待。

自從朝廷在各省連續大敗,交趾那邊現在成為朱棣心中最有希望翻盤的地方。

而且他自認為自己對陳旭有情有義,陳旭是不應該這麼對他的。

陳旭父親陳彬當年就與朱棣交好,常年在北方駐守。

靖難時,陳旭第一時間投降,之後跟著朱棣南征北戰。

朱棣對他非常信任,靖難中曾派他駐守德州,結果盛庸帶兵過來時,陳旭直接棄城就跑。

當時軍中有幾個大將很不滿,都想朱棣治他的罪,將他砍頭。

但朱棣看在其已故父親陳彬的面子上,沒有追究,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現在想想,陳旭看到盛庸來了就跑,連德州都不敢守,他在交趾,恐怕膽子更小?

陳旭太讓俺失望了,朱棣心中恨恨的想著。

紀綱跪伏在地上,見朱棣好久不出聲,微微抬頭,發現朱棣神色變來變去的想著心事。

他眼珠轉了幾下,小心翼翼的道:「張海山去見陳旭未歸,陛下,要不要將陳旭的家人?」

將他全家盡誅之,朱棣很想如此暴喝。

可現在沒有真憑實據,僅憑商人一面之詞,肯定不能這麼干。

萬一陳旭已經被逆子殺了呢?張海山也沒見到呢?

「再探。」朱棣厲聲道:「再往交趾——吳哥派人——錦衣衛一定要繼續往那邊派人,帶上朕的旨意,無論如何,查清楚陳旭是死是活——」

「朕不相信,朕不相信,陳旭會背叛朕,會幫那逆子——」朱棣知道陳旭膽小,就算暫時真的沒反應,可能是被逆子所迫。

陳旭也正是膽子小,肯定不敢背叛朕。

「臣遵旨。」紀綱伏首道。

這會他心裡已經在罵娘,朱棣專門給他難題,又要往萬里之外的吳哥派人,還要抓海上走私糧商,每件事都挺難的。

最近錦衣衛折損嚴重,特別往交趾那邊派,簡直是找死,只要去了,幾乎沒有回來過的。

「走私糧商的事怎麼樣了?」朱棣突然問。

朝廷準備集中力量和叛軍在湖廣決戰,糧食是重中之重,絕不能讓江南的糧食,流向叛軍。

紀綱硬著頭皮道:「回陛下,已經有些眉目,等有真憑實據,立馬就會抓人。」

「儘快。」朱棣沉聲道:「湖廣會戰之前,朕要殺雞儆猴,好好敲打下江南的商人。」

「這些江南商人,個個品德卑劣,為了賺錢,什麼事都敢幹,心中毫無朝廷,俺父皇給他們重稅就是對的,依朕看,還得加他們的稅。」

紀綱聽著他一口一個朕,心中慌的一比。

「陛下聖明,臣,一定竭盡全力,不會讓陛下失望。」

離開乾清宮後,紀綱也沒回家,因為快要上朝了。

他來到午門邊上錦衣衛值堂。

明朝的錦衣衛除了要幹些抓人審案的事外,還是皇帝的侍衛親軍和儀仗隊,朱棣上台後,又從錦衣衛里選出一批體格較強,孔武有力的為殿廷衛士。

平時錦衣衛約有一百人駐守午門,在皇城諸衛里,象徵著地位最高,最受看重。

另外在皇帝御門聽政時,錦衣衛上官一員侍立在御座西側,負責傳旨(現在基本是紀綱在干這事)。

錦衣衛另有一百二十九人與千戶二人、百戶四人,分別守護在丹陛、御道、金水橋以及奉天門廣場的各個門前。此外還有錦衣衛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門內外,負責鳴鞭及執掌儀仗。

所以皇城裡錦衣衛挺多的,紀綱有時當值,就不回家,晚上住在錦衣衛值堂等侯。

因為皇帝有時突然想到什麼事,會讓他去辦。

如果沒事,晚上還會睡在這裡。

在漢王起兵之前,朱棣心情很好,紀綱經常睡在午門邊的值堂,白天黑夜的跟著朱棣,那會他比侯顯還當紅,朱棣到哪都帶著他。

今天錦衣衛當值的千戶龐英。

龐英在值堂看到紀綱來了,趕緊過來施禮拜見。

這龐英是他鐵桿親信,原歷史上,在永樂十四年時,還配合紀綱專門演了個指鹿為馬的事,之後紀綱就信心暴膨,感覺自己和趙高的權勢可以比一比了。

剛剛龐英就是把紀綱從外面放進來的,知道紀綱去見皇帝了,看到紀綱臉色不好,他左右看看,四下無人,小前小聲道:「怎麼了,交趾那邊又不好?」

紀綱心情也正煩燥道:「張海山都沒回來,且毫無音迅,交趾還能好到哪去?」

龐英臉色微變:「聽說朝廷在交趾,有三十萬大軍?」

「就是。」紀綱想說什麼,還是沒敢說。

要是交趾這三十萬大軍再為漢王所用,朝廷的形勢,會變的更加的惡劣。

一直想著腳踏兩隻船的紀綱,此時心裡的天平,已經微微向漢王朱高煦傾斜,如果有機會的話,他願意再向漢王示示好意。

「那小宦官亦失哈是李貴妃身邊的人?」紀綱突然問龐英。

龐英道:「是的,亦失哈要麼出宮,只要在宮內,必然在李貴妃身邊。」

「他經常出宮嗎?」

「經常,反正下官五天一當值,十次當值,至少有一半能遇到他出宮。」

紀綱一臉若有所思的表情。

之前他懷疑亦失哈和朱高煦有聯繫,但是亦失哈身為李貴妃的貼身太監,這麼勤快的出宮,肯定是有問題的。

其他貴妃,包括皇后身邊也沒有太監這麼勤快的出宮。

這證明至少亦失哈得到李貴妃的首肯才會出宮。

有啥事要經常出宮的?難道李貴妃和朱高煦也有聯繫?

不可能吧?

但李貴妃年紀,可是和朱高煦差不多。

難道?難道兩人有一腿?

再想想朱高煦都敢造反,也沒有啥事干不出來的。

「你當值時,守丹陛百戶是誰?」紀綱問。

「是下官心腹周青。」

丹陛是太和殿前的平台,也是錦衣衛距離後宮最近的地盤。

可以說,進了午門之後,丹陛以北,都不歸錦衣衛管,丹陛以南,幾乎全是錦衣衛在守。

丹陛左右有四個門,分別叫中右門,中左門,右翼門,左翼門。

一般從後宮出來的宦官宮女,都是從這四個門出來。

「讓周青找機會,交好亦失哈,給他行出方便。」紀綱不動聲色的道。

錦衣衛負責駐守午門,這是他很好的機會。

龐英立刻點頭,也不問為什麼。

他以為紀綱想交好李貴妃,因為聽說皇后不行了,而李貴妃年輕貌美,以後可能會得寵。

龐英心想,紀指揮使真是聰明,知道早點鋪路,萬一將來皇后不在,李貴妃得寵,紀指揮使還得發達啊。

紀綱又在值堂小眯了會,很快就到了上朝時間。

上朝時朱棣的臉色還是不好,然後議的事更是不好。

兵部尚書先報了些數字,什麼衛什麼衛出動多少兵馬,什麼所什麼所出了多少人,浙江調動了多少,山東來了多少。

紀綱聽了會,感覺到大明國家機器正在運轉,從去年三場敗仗開始,就一直在到處徵調兵馬。

但大半年過去了,似乎還沒有完全到位。

這效率有點慢啊?紀綱也沒帶過兵,都感覺朝廷效率有點慢。

但此次朱棣要集結八十萬左右的兵馬,動員二十萬民夫,號稱百萬之眾。

所以整個集結過程是極為漫長的。

這是一個皇朝後勤供給,水陸運輸,動員能力、部門配合等各方面綜合能力的體現。

兵部尚書說到一半時,被朱棣打斷了。

紀綱也沒想到他記性這麼好。

「朕記得的十月份時,山東寧海衛、成山衛兩衛一萬多人,就開始往杭州調,這都兩三個月了,還在山東?」

兵部尚書苦笑:「臣想報完了,再說此事。」

「陛下。」戶部尚書夏原吉又來了。

朱棣聽到他的聲音,就嘴角一抽,現在最怕夏原吉說話。

「陛下,真的沒錢了。」夏原吉又來這句話。

「寧海衛,成山衛從山東到杭州,不帶輜重,需要舟船一百到二百艘(看船大小),帶輜重最少要三百艘以上。」

「每船就以八名船夫計,每人每天需支付錢二十文,加上糧米,每天最少耗銀五百兩。」

當地布政使司沒錢,戶部也沒錢了。

前段時間朱棣從各地徵調兵馬,動用船隻,準備糧草,打造火炮,各種花錢。

沒錢就啥事也幹不成,你把軍隊從後方運到前方,不要錢嗎?

路上吃糧就是個巨大消耗,如果運輜重,還要大量民夫要養,還要馬騾要吃草料,全是錢啊。

朱棣臉色漆黑一片。

朱高煦的錢好像花不完,他大明帝國花起錢來卻刻捉襟見肘。

「朕不是讓暫停北平皇城的建造。」朱棣怒道。

「北平的銀子運回來也用完了。」夏原吉攤攤手:「陛下集結百萬大軍,每天吃頓飯都是巨大的消耗。」

「……」朱棣。

奉天殿里突然安靜下來。

朱棣沉默了會,緩緩抬頭,看向右邊(東側)的侯顯。

上朝時,紀綱在御座西側(左邊),侯顯在右邊(東側),都是有傳旨和傳話的作用。

侯顯在鄭和走後,接管了朱棣的內庫。

他內庫當然有錢。

朱棣現在知道,不出血本是不行的。

一旦打仗輸了,內庫再多的錢,都會變成逆子的。

「銀錢的事,朕來解決。」他也不會當眾問侯顯有多少錢,立馬表態自己會解決。

「陛下聖明。」夏原吉終於笑了,應該開心不用自己想辦法弄錢,因為他實在也弄不到錢。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