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五軍都督府里主要有兩部分軍將,一部分是在外駐守的討逆軍大將,都署著都督,除了可以拿高俸,也是大明朝的慣例。

另一部份是就是朱棣和建文時期的降將,不在外領兵駐守,署個職位先,都在京師養著。

劉俊知道皇帝要成立所謂的軍校,第二部份的很多人以後會去軍校,當然,軍校還在籌備中,最少也是兩三年後的事。

今天在京師的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幾乎來齊了,現場密密麻麻有四十多人,外圍還有數百軍士。

有以前靖難時,打仗不行先後投降的劉真、潘忠、徐凱等,也有討逆時,先後投降的鄭亨、陳志、柳升、陳懋等。

這兩人批人都挺有意思的,經歷也幾乎差不多。

皇帝到了之後,眾將下意識分成兩邊站好,一邊是靖難降將,一邊是討逆降將,看的劉俊想笑也不敢笑。

這會十月份,京師有部分水稻正好熟了,田間的事就是收水稻。

但府前衛的京軍,連著家屬數萬已經被調走,據說好像是去了南方。

這邊成熟時,都是讓其他京營來收割的,然後打完稻穀後,留下一大堆稻草在地上,東一塊西一塊。

眾人都站在田邊,都看著朱高煦。

朱高煦看著眾將,笑道:「朕在來的路上就在想,諸位都督大部份都有個共同點,基本都是從衛所小兵幹起來的,也有兄弟世襲父職,從百戶千戶干起。」

「但無論從什麼職位干起,都是衛所出身,經歷過衛所兄弟們的難處。」

眾人不解,不明白皇帝說衛所兄弟們的難處是啥意思。

但有人馬上道:「陛下明鑑。」

接著四周趕緊紛紛附和。

「來來來」朱高煦笑著揮手:「發東西,幹活,重活累活朕已經找人幹完了,今天咱們干輕鬆的。」

現場四周軍士,紛紛遞上繩索,工具。

此時劉俊才知道,皇帝要大夥把這些散落各處的稻草打包,然後運走。

這正是普通軍士們在秋收之後該乾的事。

朱高煦親自上陣,還脫了外袍,幾個心腹兵士包括周虎也都親自上陣,圍在皇帝四周。

眾都督們一看,皇帝都乾了,上啊,一個個紛紛上前。

劉俊看著也不出聲,趕緊上前。

大夥不時觀看皇帝,發現皇帝很來勁,袖子都魯到上面,很認真的在干。

眾都督顯然久經高位,那會幹這活,每捆稻草大小不同,有的還捆不牢實。

反觀皇帝,每捆稻草都差不多大小,還非常嚴實,看起來皇帝似乎經常干這活。

就這麼簡單容易的農活,才幹了半個時辰,有人已經受不了。

但皇帝沒有休息,除了補水喝,還在繼續,很多都督連水都不敢喝,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干。

但時間越長,皇帝那邊堆起來的稻草越多,都督們四十多個人,干不過皇帝那邊七八個人。

「特娘的,你們會不會幹,陛下那邊堆這麼高了?」劉真看的破口大罵,終於逮著機會罵這些混蛋了。

陳志他們面面相覷,趕緊加快速度。

大概乾了一個時辰,很多都督都是乾的腰酸背痛,皇帝這才停下。

朱高煦揮揮手,有軍士上前遞水,大夥趕緊喝口水緩可氣。

「都過來。」隨著皇帝的招呼,所有人放下工具來到皇帝四周。

朱高煦看著田裡成捆的稻草,緩緩道:「劉部堂,咱們大明衛所兄弟,是如何屯田備戰的?」

劉俊道,按大明律,大明衛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田。

「若是打仗呢?比如靖難中,和討逆軍,動則五六十萬大軍齊征?」

劉俊道:「那基本要十抽九,更甚者,全衛抽動。」

特別像朱棣後期為了湖廣決戰,抽調八十萬,除了京營的三十萬,其餘來自八省,很多衛所被抽空了。

「大量兵馬的抽調,有啥後遺症?」朱高煦再問。

劉俊愣了下,很明顯沒聽懂後遺症是啥意思?

「就是有啥利弊?」朱高煦反應過來。

劉俊心想沒利,弊一大堆,便道:「打起大仗來,衛所兵士抽調太多,如遇到農忙和豐收時,會影響耕種,遭成缺收甚至失收。」

「討逆戰後期,京師已經非常缺糧,就算陛下沒有在湖廣取勝,再相持下去,陛下也必定會勝。」劉俊這時不著痕跡拍了下朱高煦的馬屁。

現場軍將們都暗暗點頭,即便是武將,他們在後期也感受到京師缺糧,到處缺糧,就算再打下去,朱棣這邊還是要亂。

「剛才你們乾的累嗎?」朱高煦這時看向諸將:「是不是很累,也不想干,那你們想過軍士們會怎麼想?現在還算大明建國之初,衛所兄弟們還算有點戰鬥力,等再過幾十上百年你們看看。」

「成天不搞訓練,只知道種田屯守,長此以往,兵士恐怕只會拿鋤頭,不會拿刀箭了。」

諸將沉默不語,也不敢出聲,但幾乎猜到皇帝想幹嘛了。

「精銳的兵馬,是訓練出來的,以後我大明軍隊,每天都要訓練,每六天休息一天。」

「所有軍田,都要慢慢退出衛所,由百姓耕種。」

但這涉及到一個問題,朱高煦在打討逆戰時,為了拉攏人心,給很多衛所(基本都是他當時占領地盤)分了田。

那怎麼辦?

所以朱高煦要改制。

「徵兵制,兵戶分離。」

大明的衛所制,家屬們基本都跟著屯田(但不是絕對),因為每個正軍要求一個軍餘跟著,而軍餘基本是正軍的長子,或弟弟之類。

所以通常全家會跟著正軍,除非沒有家屬的。

現在朱高煦改制,以後不需要軍餘隨軍,正軍在外駐守,訓練,田交給家裡的人囤種。

「大明年滿十六歲者,可自願參與徵兵,年滿十八歲者,必須參與徵兵(中科舉、工匠、醫生等部份職業可免)。」

「廣東的兵駐到江南來,江南的兵往北方去,北方的兵到廣東駐守。」

「當兵五年,可選擇退役,當兵十年,必須退役。」

朱高煦取消可惡的軍戶制,低層軍戶不再是世襲,(高級軍將暫時不能這麼干,會傷功臣們的心),軍與戶分離兩地,正軍就是在駐地訓練。

這樣目前這批軍衛比較沾光,他們都分到朱高煦給的田,還可以帶田退役,退役後擁有幾十上百畝田,家裡日子會不錯,這也是朱高煦為他們討逆戰立下功勞的賞賜。

而以後的軍士,都是從百姓中徵招,朝廷只需出餉糧就行,不會再有田分。

劉俊敏銳的發現一個優點,軍戶分離之後,以後再想起兵造反變的更難。

你想想燕王造反,靠的是燕王三護衛和北平諸衛,那些衛所的家都在北方,家屬也都在。

漢王造反,靠的是漢王三護衛,和雲南衛所,那些衛所的家屬也都在雲南。

以後軍戶分離,雲南的兵到北方駐守,軍屬全在雲南,京師兵在陝西駐守,家屬全在京師,誰還敢反?

而且在現在這波衛所兵退出現役後,後繼的衛所官兵沒有自己的囤田,所有的糧食供給全靠地方州府。

再想造反,更是難上加難。

「陛下聖明,一舉多得,朝廷當認真推行。」劉俊這時又來了。

陳志抬頭看了他一眼,發現劉俊也挺會說話,討人歡心的。

「此事不急,慢慢來,討逆戰的兄弟們目前還是和以前一樣屯田駐守,等下一波輪換之後,按新政來。」

朱高煦的意思,從明年,即洪熙二年開始,執行十年後必退伍。

十年之後,現在衛所兵馬全部退出現役,替換了全部新軍,這批新軍就已經都不需要屯田,也沒有田了。

所以現在包括去大員也好,南洋也好,當地駐軍都繼續屯田駐守,逐步替換。

劉俊這時問,如何逐步替換?

朱高煦則反問,現在我大明,一共有多少衛所兵馬?

洪武七年時(1393)大明為都司十七、行都司三、留守都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千戶所六十五,總兵額一百九十萬,永樂後增為都司二十一、留守司二,內外衛四百九十三,千戶所三百五十九,總兵額二百七十餘萬人。

現在還沒到永樂後期,又經過兩次大戰,洪熙元年前半年都在統計,劉俊現在說有總兵額兩百二十八萬左右。

朱高煦點頭:「明年選四十歲以上軍士,小旗級,全部帶田退役。」

這波人兵部前期已經在摸查,現在才知道皇帝打算撤減他們。

但是帶田退役,兵士和小旗級們肯定是高興的。

而且退役時,朱高煦每人還要發退役金,按當兵時間,每年一錢,十年有一兩,雖然聽起來少,但只發銅錢和銀,不發寶鈔。

這波人目前大概在十五六萬,即明年在百姓中徵招十五六萬新軍,且不再分田,全部由朝廷發餉,供吃,也不需要田。

大明衛所以前要田,是因為要屯田自養。

現在朝廷供吃供餉,根本不需要再分田。

後年,朱高煦要退役三十五歲以上一批兵馬,這批人更多,約有三四十萬。

但後年,只徵招二十萬新兵。

就這樣通過逐年退役後,十年後,大明的軍隊會越來越少,且基本都是二十到三十歲內的青壯。

具體的數額還要等朱高煦再考慮。

但退役徵兵制還牽扯到一個問題。

討逆軍的功勳和現在在場軍將們怎麼辦?因為他們的有些兒子侄子族中親朋可能級別還不高。

打個比方,按大明的世襲制,指揮使父親沒死之前,很多兒子們只是掛著親兵小旗這種低級職位,等父親死後才能世襲指揮使,退役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他們這批年輕將士。

朱高煦現在肯定不能動這塊蛋糕。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