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朕如你所願,當回暴君(加更求月票)

夏原吉現在是明白了,這次回來了這麼多船,除了把賺到的銅錢,銀子,寶鈔全都拉回來了,還拉回來大量的糧食。

「黃大人,商業收入是指什麼?」夏原吉趕緊問。

黃福見皇帝不說話,也沒在意,便道:「福建和交趾等地都在賣白糖,還有鐵鍋,鐵器,舊港那邊還有香料,海外蠻人很喜歡我大明的鐵器。」

頓了頓又道:「以前咱們交趾是白糖主產地,陛下入京師後,打算往大員和兩廣遷移,現在今天走了很多人,產量降低了。」

「等明後年,相關收入,應該更高。」

今年朱高煦進京,大量人員調動,所以產量也下降了,等將來各基地穩定後,肯定要暴增。

夏原吉這時看看皇帝,皇帝還沒有說話,他還怕皇帝要把有些銀子拉進內承運宮,便馬上道:「運過來的銀糧,都要進戶部倉庫,稍侯我讓左侍郎與你聯繫交接之事。」

黃福愣了下,皇帝不管嗎?他抬頭看看皇帝,朱高煦正看在地面,若有所思,黃福便道:「有勞夏部堂。」

黃福又道啟奏陛下,交趾的餘糧怎麼辦?

因為他這次只運了部分過來,交趾那邊,還儲存了兩千萬石以上。

這是涉及到兩千石的大數據,夏原吉便看向皇帝。

皇帝卻也正看向他:「夏部堂有何意見?」

夏原吉道:「留部分當地駐軍和官員用糧,其餘的就地儲存,不用再運來。」

「每年用新糧輪換舊糧,優先用舊糧。」

接著他又道:「請問陛下,交趾、西貢承宣布政使的糧倉,現在歸戶部管嗎?」

這些糧倉都是朱高煦占據交趾造反時建立的,所以夏原吉問,現在歸戶部管嗎?

朱高煦便道,從現在開始,歸戶部管了。

夏原吉又是大喜,感覺皇帝真是好說話。

此時已經接近洪熙元年年末,朱高煦執政第一年的表面數據還不錯。

全年糧食加上海外兩個布政使接近八千多萬石,各種稅銀加商業收入約一千萬。

相比永樂全年五千多萬石的稅賦,朱高煦執政第一年,數據是朱棣的一倍。

這還是新稅法沒有全面推行的情況下。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朱高煦海外掠奪帶來的好處。

如果去年起兵北伐,不但要消耗大量的糧草軍費,稅賦不會增加一點。

下意識里,百官們都有點支持皇帝優先海外的模式。

但相比全國官員和軍士的高工資,這些錢顯然還不夠,畢竟偌大的朝廷還要運轉,很多地方都要用錢。

比如朱高煦下一步的重點水利建設和疏通運河。

所以下面,就是統計整合全國糧田和商業,進入全面徵稅環節,推行新稅法。

洪熙元年還有一半大明國土是按原來永樂時征的稅,朱高煦都要改正過來。

當天議事時還發生好幾件有趣的事。

先是大理寺卿湯宗上奏明年的大理寺自支用銀,一萬兩。

這個湯宗以前做過北平按察僉事,在北平時,朱高煦就認識他,但和他不熟。

靖難前,湯宗彈劾當時的北平按察使陳瑛和北平右布政使曹昱、副使張璉等人接受燕王府賄金。

不料朱棣靖難成功後,陳瑛受到重用,反過來彈劾他。

但朱棣以「帝王唯才是用,何必論舊嫌」為由,讓湯宗躲過一劫。

但沒多久,湯宗還是被找了個罪由,降為刑部郎中,接著便曾出任蘇州知府,蘇州原本稅賦就高,而他在任上時,蘇州連年水災,民眾流離失所,逃亡嚴重,拖欠的租稅達一百餘萬石,湯宗不忍催逼百姓,通告富商出米代為交納。蘇州富商知道他愛民,不出三個月便交納完畢。

所以說,明初時的富商還算有點仗義。

但沒多久,朱棣又把他貶為祿州通判。

朱高煦登基後,首先找被朱棣貶過的人,然後在黃淮的推薦下,看到此人的資料,見他在蘇州知道愛民,讓富商替百姓出稅,就知道是個好官,所以立馬重用,任其為大理寺卿。

原歷史湯宗也是在黃淮的推薦下,在永樂八年進大理寺,後來也做到了大理寺卿的高位。

湯宗要求的自支用銀,是朱高煦登基後核給各衙門的公務經費,根據各衙門人手數量和事務繁忙各不相同。

大理寺卿的湯宗上報要一年一萬兩。

說實話,這數目真不多。

相當於後世最高\法\院這樣的部門,全年開支才一萬兩,真是少的不能再少。

但夏原吉是出名的摳門。

他連皇帝都沒看,直接表示太多,你們大理寺屁事沒有,一年用個五千兩就可以了。

嘶,當時湯宗臉都綠了。

湯宗據理力爭,說大理寺有多忙,每年案件有多少,官員們有些還要連夜加班調查審案,陛下說也要補貼的啊。

夏原吉一口交定五千兩。

但皇帝也知道他這人出名的摳門,在這位置上很合適。

兩人爭了片刻,夏原吉不理他,湯宗也急了。

因為皇帝說過,議一件事不要超過半刻鐘,後面的事情多著呢。

「陛下,臣請奏一萬兩。」湯宗突然向朱高煦道,他的意思是,不理夏原吉,直接問皇帝要錢。

因為皇帝好像很好說話。

這個操作瞬息震驚眾人。

夏原吉也是一臉懵比。

他頓時知道大事不妙,皇帝是出名的老好人。

朱高煦登基沒多久,眾大臣都看出來皇帝比較好說話。

果然,朱高煦笑了:「准了,就一萬銀子,你們兩吵半天,哎,浪費上朝時間。」

「多謝陛下,陛下萬歲。」湯宗歡天喜地。

夏原吉板著臉,黑的不行。

湯宗的事剛完,大臣中有人站出來:「臣彈劾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其弟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

眾人紛紛扭頭,臉上俱露出厭惡之色。

李景隆更是臉色如土,驚恐交加。

彈刻李景隆的,正是永樂時期臭名昭著的陳瑛。

歷史上的陳瑛不但多次彈劾湯宗,在朱棣剛進京時,一口氣彈劾了一批效忠建文帝的臣子如侍郎黃觀、少卿廖升、修撰王叔英、紀善周是修、按察使王良、知縣顏伯瑋等,還稱其心與叛逆無異,請追戮之,讓朱棣把他們都殺了,心狠手辣可見一斑。

永樂元年又彈劾盛庸,盛庸自殺。

永樂二年,彈劾長興侯耿炳文,耿炳文自殺,彈劾駙馬梅殷,梅殷被錦衣衛推入河中。

永樂三年,彈劾行部尚書雒僉,僉坐誅死,彈劾駙馬都尉胡觀娶昌為妾,觀下獄。

還彈劾過李景隆和張信等人。

這傢伙在永樂朝可謂惡行累累,馨竹難書,不知害死多少人。

妥妥的永樂大帝的惡狗,逮誰咬誰。

朱高煦登基後直接把他從正二品左都御史,貶為四品右僉都御史。

原本以為可以敲打一下,讓他知趣點,沒想想到今天又崩了出來。

陳瑛彈劾的是李景隆,按朱高煦的原意,四品及以上官員的處理,必須有皇帝親自處理。

左都御史吳中和右都御史孟善也只能幹瞪眼看著。

皇帝朱高煦不動聲色想了想,便道:「陳瑛。」

「臣在。」陳瑛道。

「你親眼在李景隆家裡看到他接受家人跪拜的?」

刷,陳瑛頓時滿臉通紅:「微臣聽來的。」

「聽誰說的?是誰親眼看到的?何年何月,何時,是誰跪拜了李景隆,召他上殿來對問?」

陳瑛的臉更紅了。

皇帝這不按常理來啊。

換成朱棣才不會問這麼仔細。

他結結巴巴說不出話,想了想後,趕緊道:「可能-——可能臣聽錯了,但其弟李增枝多立莊田,蓄養數百奴僕,意懷叵測可是真,請陛下明查。」

朱高煦淡淡的道:「朝廷在明年,全面按新政收稅,誰田多稅就重,朕很希望大夥田都多一點,李增枝再多的田,對朝廷來說,都是好事。」

「至於蓄養數百奴僕,只要他養的起,朕覺的可以,陳瑛你若是養的起,你也可養上千人,朕不會怪罪。」

「臣不敢。」陳瑛趕緊道。

就在這時,砰,朱高煦拍案而起,怒不可竭:「你不敢養奴僕,卻敢胡說八道,憑空造謠?」

「你沒親眼看到,張口就來,是把朕當傻子,還是覺的朕好說話?」

「撲通」陳瑛嚇的跪倒在地,幾乎要哭:「微臣可能聽錯了。」

「聽錯了還敢跟朕說,要是朕信了你的,豈不是冤枉了功臣?」

「你是想讓朕變的和明紂王一樣昏庸殘暴的昏君嗎?」

「臣不敢。」

「砰」朱高煦再重重拍御案,然後心中一聲慘叫,拍的太重,手都拍痛了。

「朕如你所願,當回暴君。」

「來人,把這狗東西拖下去。」

大殿外立刻有衛士進來,一把將慘叫求饒的陳瑛拖了出去,逮入大獄。

朱高煦進京後都沒殺過什麼人,除了姚廣孝和袁珙、金忠等人,朱棣身邊的諸大將也都沒殺,大夥還以為朱高煦很好說話。

今天朱高煦突然發怒,震驚全場。

但現場大部份官員還是挺高興的。

這陳瑛和瘋狗似的,在朱棣時期,逮誰咬誰,大夥都盼著他倒霉。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