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便問:「東本國的事,你知道多少?」

宋禮顯然做了功課而來,足利義滿在任期間,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進行貿易。自1374年起曾數次向明朝派遣使節。

1374年和1380年,足利義滿以「東本徵夷將軍源義滿」的名義向明朝朝貢,要求與明朝貿易。然而明朝拒絕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認為「大覺系」的「東本國王懷良」(或作良懷)才是東本正統君主,而「持明系」則是亂臣。

足利義滿是「持明系」的軍官,更不應與之通交。因此在明太祖老朱在位期間,明朝拒絕了同室町幕府的貿易。

1401年,足利義滿又以「日本國准三后源道義」為名,遣博多的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當時懷良親王勢力衰落,建文帝便同意冊封足利義滿為「東本國王」,並要求足利義滿取締倭寇,可在使者返回東本之際,大明發生了燕王朱棣奪位的靖難之變。

這樣足利義滿的東本國王還沒當到幾天就沒了,當時肯定相當鬱悶。

朱棣奪取帝位後,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樂元年(1403年)高麗、東本、暹羅各國使節到中國朝貢,建立了宗藩與冊封關係。

1404年,足利義滿又遣使赴明,賀冊立皇太子。當時對馬、壹岐一帶的倭寇騷擾明朝沿岸,朱棣要求足利義滿進行抓捕。義滿發兵殲滅倭寇,獻倭寇首領20人。

因為足利義滿頻頻入貢,態度很好,同時受明朝封賞,與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明朝對東本頒發勘合符,東本以屬國的名義對明朝進行朝貢貿易。

明朝賜足利義滿「東本國王」金印一枚,足利義滿回書自稱「東本國王,臣源義滿」,東本正式承認自己為中國的藩屬國。

所以朱棣在位時,於去年剛剛冊封足利義滿為東本國王。

結果足利義滿這次又沒當一年,直接掛了,然後兒子足利義持繼位,這次專門向大明報告父喪。

原歷史上,朱棣派周全前往弔唁,並冊封義持為「東本國王」。

聽完之後,朱高煦感覺這個足利義滿對大明態度還是挺好的,主動進貢,主動稱臣,可惜他對後面這段歷史不清楚,不知道足利義滿的兒子足利義持上台後,就完全變了。

朱高煦便道:「禮部和鴻臚寺有什麼意見?」

宋禮道,當遣使弔唁,並冊封義持為「東本國王」。

朱高煦想了想:「可以。」

宋禮當即遞上一張摺子。

這是東本國來使剛剛遞上的貢物,還有禮部和鴻臚寺準備的回禮。

宋禮知道朱高煦小氣,沒敢往通政司發,因為發到通政司後,會有黃淮這群內閣先批,所以他直接帶到現場來。

朱高煦看了下東本來使的禮物,再看看大明回禮的單子,頓時就臉色不好看了:「朕初看下,我大明回禮血虧啊?」

「……」宋禮。

宋禮漲紅了臉道:「陛下,不能這麼說,我大明是宗主國,父親賞給兒子,不可小氣,不然讓外番看不起。」

「而且,足利義滿生前對我大明十分恭順,如今病逝,我朝應該略表心意。」

朱高煦淡淡的道:「正因為我大明每次回禮都這麼貴重,所以各外蕃頻頻遣使,你還真以為別人仰慕大明上邦?」

人家看你們人傻錢多而已。

朱高煦板著臉把折單遞迴宋禮:「按東本國進貢禮品的成本價一半回禮,著鴻臚寺和禮部重新擬個禮單。」

宋禮瞪著皇帝,這也太摳門了?

「陛下,足利義滿剛逝,我朝就如此,怕引起足利義持不滿,影響兩國邦交。」

「那又如何?朕的水師和火炮,難道是吃素的?」朱高煦大聲道,老子現在是沒空教訓東本,等南洋搞定再說。

「前幾天上朝你也聽到了,現在還有倭寇,朕只是暫時沒空找東本國算帳。」

宋禮這下不敢說什麼了,只能道:「臣尊旨。」

接著宋禮又道,土魯蕃離哈密一千餘里,距嘉峪關二千六百里。其國蕃僧清來率領弟子法泉等來朝貢。

清來和法泉也是剛到大明,就聽到大明又換了皇帝,不由目瞪口呆。

「和尚?」朱高煦沉聲道:「他們是代表佛門,還是土魯蕃國來的?」

宋禮道,好像為傳經授佛而來。

原歷史朱棣為化導土魯蕃人之習俗,授清來為灌枯慈慧圓智普通國師,其弟子七人並為土魯蕃僧綱司官,賞賜甚豐。

就因為賞賜甚豐這四個字,從此以後,其弟子來朝貢者絡繹不絕,進貢名馬、海青等物,換大明財富。

朱高煦不知道朱棣怎麼賞賜的,他肯定是一毛不撥。

「即然是傳經授佛,著京師尋位法師,好生接待,共習佛法,一切吃喝,咱們大明包了,不要讓別人說咱們小氣,不過。」朱高煦語氣一轉:「記著都用素食,每日人均不能超過五十文。」

「……」宋禮。

「陛下,不召見?」宋禮硬著頭皮問。

「朕九五至尊,那有空見這些人?和尚來了,讓和尚接待。」朱高煦不耐煩的道。

宋禮沒辦法,便又道:「高麗遷使,還送來了美人。」

怎麼這麼巧都一起來了?

後來朱高煦才知道,大夥習慣在過年前來,就是因為大明天朝上邦在過年時有豐厚的賞賜。

「美人?」朱高煦臉上終於掛起笑容。

原來高麗國王李成桂也死了。

李成桂比足利義滿晚死一個月。

李成桂是高麗開國國王,和大明也是早早認了宗藩關係。

當初立國時,他取了兩個名字上報大明,一個叫朝魚羊,一個叫和寧,讓朱元璋來選。

老朱便選了前一個。

所以說,現在高麗的國名,還是老朱選的。

不過老朱和李成桂的關係也只維持了一段時間,後來因為鄭道傳的事兩國交惡。

老朱本來準備發兵征伐高麗的,不料還沒來的及發兵就去世了。

到朱棣上位後,兩國關係又緩和了不少。

這會就非常有意思了,李成桂長子是李芳果,傳位也是給的李芳果。

但他最能幹的兒子是有高麗太宗之稱的五子李芳遠。

建文二年,大明還在靖難之戰時,李芳遠發動第二次王子之亂,剷除兄長李芳乾的勢力,李芳果沒辦法,遂立李芳遠為世子,並於建文二年1400年十一月禪位於李芳遠,自己成為上王(即太上王)。

李芳遠是靠武力奪位,從大哥手上搶到皇位。

李芳遠即位後,立即派簽書三軍府事李詹赴南京,奏聞明廷,朱允炆批准李芳遠襲位。

建文四年(1402年)十月,李芳遠任命河侖、李詹為賀登極使,祝賀明成祖登上皇位。同時,他們向禮部申請更換爵命印章,明成祖稱讚其「識時通變」,遂派都指揮使高得、左通政趙居任來高麗冊封。

永樂元年(1403年)四月八日,李芳遠再次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李芳遠遣使前來明朝朝貢。同年四月,再次派遣臣子李貴齡入貢,李芳遠上父親李成桂有疾,需要龍腦、沈香、蘇合、香油等物,並請求與明朝互市。明成祖嘉獎李芳遠熟悉中國的禮節,賜給他金印、誥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等物。

所以李芳遠父親死後,李芳遠遣使來大明,一來報喪,二來給成祖朱棣送來美女八名,其中一個是李芳遠的七女兒,貞惠翁主。

不過他們到了大明後,發現大明皇帝又換人了。

來使也很聰明,立馬改口,是貢獻給新皇帝的。

朱高煦以二子奪位,和李芳遠以五子奪位,兩人經歷差不多,高麗使者感覺朱高煦肯定會感同身受,明白高麗大王的心意。

宋禮說,他們現在還在會同館,等陛下召見。

朱高煦不動聲色的問:「貞惠翁主多大了?」

宋禮說十一歲。

「啥?」朱高煦脫口道:「這麼小?」

宋禮苦笑,高麗原本想送公主的,但公主們不是太大就是太小,也就貞惠翁主正好適合。

又言,高麗國內,十一二歲都成親了。

「太小了,退回去。」朱高煦板著臉道。

「……這如何退?」宋禮苦臉:「臣以何理由?」

朱高煦眼珠一轉:「你就說朕要公主,翁主不行。」然後看著宋禮。

宋禮心想,懂了,皇帝喜歡年紀大的,果然與眾不同。

宋禮走前,朱高煦又問:「鴻臚寺和你們禮部管的事,豈不是差不多?」

宋禮回應是差不多。

歷史上到滿清時,太常寺、鴻臚寺、光祿寺統統併入禮部,因為確實職能差不多。

「你回去和蹇義商議下,把太常寺、鴻臚寺、光祿寺併入禮部,相關官員酌情安置。」朱高煦道:「改為三司。」

禮部下面本來有四司,現在朱高煦的意思,改為太常司、鴻臚司、光祿司。

宋禮離開皇城後就來到會同館。

南京會同館是明朝招待外賓的地方,但明初的時候先歸兵部管,因為他還有傳遞公文和情報的作用,所以會同館地盤歸兵部管,但住下外賓之後,卻歸禮部接待,可見明初是職權不清,比較混亂。

歷史上到正德年間才責令整改,正式歸劃禮部,主要官員領鴻臚寺少卿銜。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