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宋禮上報永樂大典之事後,朱高煦將其改為洪熙大典,同時便準備重啟史官在朝堂上記載之事。

因為前朝很多皇帝就是這麼乾的,史官負責記下皇帝的一言一行,包括上朝的過程事情。

但是到了老朱這裡,曾經也設立了起居注,但在洪武九年十月,廢掉了,然後又在洪武十四年又起用,接著後又廢。

所以老朱到底長什麼樣,史官根本沒有留下來,明史和野記也各不同,後世基本以鞋拔臉來算。

當然了,皇帝們不高興用史官也是正常,因為史官會記下不好的東西,比如唐太宗也有被史官記下不好的地方,然後這位千古帝王會硬逼著史官們改。

現在朱高煦重啟史官,並打算記載下來的事情,以後都編入洪熙大典,首先要安排史官們在朝廷上記載。

你看,今天第一天啟用史官,就記下了齊王意圖謀反,又行刺皇帝,皇帝仁厚放過其一家的大事。

朱高煦此時很滿意啊,便虛心的問,宋部堂有什麼提議?如何改,怎麼改?

宋禮大聲道:「臣建議,學習兩宋。」

朱高煦便問,兩宋如何的?

宋禮道:「宋太祖在位十六年,到他臨死前,還有皇弟趙光義、趙光美、准太子趙德昭、皇子趙德芳四人都還沒有來得及封王。」

宋禮大聲把宋朝的宗室制度現場說了一遍,群臣們都認真聽著,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聽到,聽完都是不敢相信。

老趙家對宗室這個吊樣?再想想老朱,簡直自私自利。

「始宋一朝,沒有可以世襲的說法,太祖長子超德昭封為燕王,死後幾個兒子都沒繼承,到後代已經徹底變成平民百姓。」

「可按宋制,挑選有能力的宗室從普通官員做起(沒能力的連官員都沒資格),按照對朝廷的貢獻和功績,逐年提升。」

這個貢獻功績就很難說了,宋朝多少宗室沒封到王。

「臣斗膽。」宋禮繼續道:「陛下現在有三位皇子,將來或許或更多,有五個,或十個。」

「陛下要以身作則,皇子們也得如此,不能只針對族親。」

「當是如此」朱高煦沉聲道。

如按照宋制,太子都是一步步封起來的,皇帝的兒子也不一定個個封王,皇帝的兄弟肯定有沒封王的。

滿朝文武聽的也是不可思議。

宋朝這宗室制度真是狠,對比起來,大夥簡直要吐糟大明宗室制度。

但大夥更震驚的是,以前大夥之前都不知道皇帝要這麼弄。

大夥都以為皇帝只是想削藩。

但按宋禮這麼說,以後連皇帝陛下自己的兒子們,也會受限,不一定個個能封王。

宋禮又說,雖然有人封不了王,但按宋制,宗室們都可以當官,還能主政一方,成為地方軍政一把手,還能在朝廷里當文官,有宋一朝,還有宗室做到宰相的,比如趙汝愚。

蜀王和寧王這些人聽到還可以當宰相,不由眼睛一亮,有點想入非非。

當然,兩宋的宗室們,也只有當官了,才能享受到朝廷的大量福利,僅身為宗室,收入並不高,甚至可以說清苦。

一個普通嗣王,大概也就一個月五六十貫的收入,相當於一個五六品官員的收入,但官員們有其他收入,還有職田,這是宗室都沒有的。

現在宋禮全說出來,滿朝文武聽的咬牙切齒,這才像是官員過的日子啊,老朱家不是人啊,對我們這麼刻薄。

「宋朝宗室沒有封田?」朱高煦這時故意又問。

「回陛下,沒有,兩宋爵位十二級,王(親王)、嗣王、郡王——」

「以親王計,食邑從一萬戶。但,食邑只是虛數,只有食實封才有實際收入。食實封從千戶到百戶,共分七等。實封約為虛封數的4/10,食實封者,按實封一戶,每月給錢25文計算。」

「像即像我大明蜀王這樣的親王,食實封為兩千五百戶,以每戶25文計,每月俸祿僅六十二貫(算六十二兩白銀),更沒有一畝田地,僅論收入,大概相當於兩宋五六品的官員。」

當然,宋朝親王大部份都會有官職,官職就有官田,有另外的俸祿,所以如果沒有官職的親王,會非常慘。

比如太祖的兒子趙德昭,死後就沒留下什麼,兒子們更不能世襲他的王位。

在場官員們聽的又是咬牙切齒,兩宋一個五六品官員就收入這麼高,看看現在。

以前大明一個六品官員,月俸約十石,就算十兩銀子,全年才一百二十兩,人家大宋六品官員一個月就六十貫,全年六倍他們收入,更別說還有其他收入。

老朱家給自己兒子這麼多田,這麼多俸祿,對官員信刻薄小氣,現在是被大殿所有官員記在心裡。

朱明真是比趙宋差多了,大夥都在心裡暗罵。

但再想想,新皇帝朱高煦上台後,先給大夥雙餉,如今又改宗室,確實真心為了朝廷和為了天下官員,咱們必須得支持皇帝。

一直沒說話的寧王朱權這時道:「陛下若是連自己的兒子們也能照此執行,臣沒有意見,完全支持。」

寧王是不相信皇帝連自己兒子都會這麼干。

他始終以為皇帝只是想削藩。

此言一出,四周一片附合之聲,藩王們都這麼認為,皇帝你要以身做則,連你兒子孫子都不能世襲,不能封王,咱們就服伱。

朱高煦就是想要保護自己的兒子們。

將來除了太子,其他人都不一定能封王,但可以做官和做將。

做官做將的威脅不到太子的地位,兄弟相殘的一幕就永遠不會出現。

至於叔叔再搶侄子王位這種事,以後根本不可能發生。

因為大明以後,宗室也沒封地,更沒三護衛。

宗室參軍最高只能做到衛指揮使,一衛指揮使有屁用,還怎麼造反。

別說現在各衛都是和家屬分離兩地駐守。

所以寧王說,如果朱高煦自己的兒子孫子能按規定來,他還有什麼可說的。

「諸臣可還有異議?」朱高煦這時問。

蜀王大聲問:「我們現在這些藩王如何當官和為將?」

「像蜀王這樣族親,都要參加科舉,包括文舉,武舉。」

其實宋朝是可以直接封官的,但宋禮和朱高煦在這裡只提皇帝一脈,以後除了皇帝兒子,堂兄弟以後輩們,都要參加科舉才能當官。

有藩王臉色通紅:「那俺的兒子孫子們,以後不就都是普通百姓?」

藩王不能世襲,還要參與科舉,要是考不上,就真的變成普通百姓了。

朱高煦臉色微沉:「兩宋能如此,你們不可以?」

「……」藩王們徹底無語。

大殿里沉默了片刻,不管藩王願不願意,他們都知道,宗室改制,已經是必然。

「即然都無異議,來人,宣旨。」隨著朱高煦的聲音,亦失哈手捧著聖旨徐徐出現。

「宣旨。」

所有人這才知道,皇帝早就準備好了聖旨。

從現在開始,大明宗室進行改制。

目前的藩王還保留一些以前的待遇,即每個藩王可留田一千畝(但要按朝廷政策交稅),年俸糧改為兩千石,其他所有田地、莊園,商鋪全部充公,各種鹽、油、絲、綢,甚至鐵料,草料全部取消。

王府房間限定為每個藩王府十五間屋。

無護衛,可自聘家丁,每家不能超過五十名家丁,不能披甲,不能有弩。(這個和兩宋差不多)

你還別說,如果宋禮之前沒說兩宋的待遇,現場的藩王都要跳起來,這和抄家沒有區別了。

現在大夥剛剛以為什麼都沒有,沒想到皇帝還留一千畝一家,總算死裡逃生,長舒一口氣。

「藩王不世襲,後代可科舉,表現優異者,可酌情封爵,以後新的藩王也不再分田。」這也是和宋室差不多。

藩王們按大明律納稅,田地交田稅,商鋪交商稅。

聖旨讀完後,朱高煦這時道:「朕知道大夥相當不滿意,但諸位長輩也好,兄弟也好,晚輩也好,朕只是收了你們的田和莊園,你們都還有大量的糧食和財富,只要用心經營,諸位子孫後輩,必然個個富甲一方,終身取用不盡。」

「朕希望,你們將來,都能成為大明的一方富豪,你們可以用實力證明,不用朝廷和朕的支持,你們一樣是大明最富有的人。」

蜀王朱椿立馬大唱:「臣遵旨,多謝陛下,陛下萬歲。」

四周希希落落,跟隨著一波叫聲,顯然大部份人很不情願。

什麼叫徹底的削藩?洪熙二年二月初,朱高煦用鮮血和強權,給天下人上了一課。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