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三衛在明初參與了靖難,為朱棣立下汗馬勞功,當時整個兀良哈三衛能戰之士估計一萬左右。

其中李賢所部近兩千人,從頭到尾一直跟著朱高煦。

靖難中,斷斷續續有蕃騎補允進來,最後被朱高煦帶到雲南的大概有三千多。

加上靖難中戰死的,兀良哈三衛在靖難成功後回到朱棣給他們的地盤時,能戰之兵也就五千人不到,勢力大減。

李賢是嚮往漢人生活,不然也不會取個漢名。

跟隨漢王后,他也是盡心盡力,奮勇殺敵,在討逆成功後,被封侯,駐守臨清,為山東都司都指揮使。

洪熙二年春節剛過,李賢就收到了從京師送來的皇帝密信和口諭。

李賢二話不說,帶了一隊親兵直奔北方,先去了大寧。

此時北方的勢力範圍大概是這樣,大寧以北就是朱棣答應給兀良哈三衛駐守的地盤,(主要在松花江兩岸,今天哈爾濱附近一帶)

大寧東北方向,就是朱高煦新成立的奴兒干都司和長春都司、遼東都司。

所以兀良哈三衛的地盤以東,正好被長春都司和奴兒干都司、遼東都司包圍。

而兀良哈三衛西面,就是原來本雅失里與阿魯台的地盤。

本雅失里與阿魯台攻擊征服兀良哈三衛時,明軍剛剛成立奴兒干都司,長春都司,遼東都司,大批明軍和家屬和工匠分別從陸路和海路前往駐守,興建新城長春、擴建瀋陽城,根本無人顧及他們。

兀良哈三衛能戰之兵較少,且有數萬牧民,立馬就被打臣服了,很多戰士悄悄跟著本雅失里與阿魯台,所以原歷史上朱棣知道有這種情況,北伐回來後,回頭就滅了兀良哈三衛。

洪熙二年元月,一股輕騎來到長春城。

長春都指揮使趙青帶著一波兵趙青奔而來,然後下馬:「拜見漢成侯。」

李賢哈哈大笑:「雲中候客氣了。」

他跳下馬來,扶起趙青,趙青是朱高煦身邊親兵最早出身的,討逆戰駐守雲南,沒參與大戰,但也有守土之功。

趙青陪著他看向四周,長春城還在建設中,大量的軍士和民夫都在幹活。

朱高煦新成立的奴兒干,長春,遼東三都司加起來才五萬多兵馬,其中長春都司只有一萬多,分三個衛。

三個衛的家屬加起來,大概有四五萬人。

現在干這些活的,長春三衛和家屬們。

朱高煦在洪熙二年後,要實施兵屬分開之策。

即各地衛所的兵馬到其他地方駐守,家屬留原地,專門屯田,為徵兵制打下基礎。

但長春、遼東、奴兒干三都司例外。

這三個地方現在都是兵士和家屬在一起,主要就是為了建城。

李賢騎著馬繞了圈,驚道:「長春城這麼大,恐怕一兩年都弄不好?」

趙青點頭:「估計是三四年,不過陛下答應了會移民過來支援建,聽說第一批已經在路上。」

「關鍵是人多,人多就快了。」

長春三衛還要隊列訓練,騎術訓練,還要參與建城,所以訓練時間都比其他明軍少,但比以前的明軍,可就強多了。

「你們是怎麼訓練和建城的?」李賢問。

「陛下說勞逸結合,隊列兩天,騎射一天,建城兩天,休息一天,周而復始。」

明軍現在的訓練中,騎射反而比較輕鬆,所以兩天隊列後,練一天騎射,然後參與建城兩天,再休息一天,輪流如此。

休息的那天,軍官小旗以上,願意讀書識字的,還可以參與讀書寫字。

朱高煦並不強求所有人參與。

「定國公呢?」

「去奴兒干城了,現在應該在回來的路上,估計過幾天就到。」

「行,那末將等等他。」

李賢到後,簡單看了下長春城的建設,同時等遼東總兵管平安。

遼東總兵官平安也是剛看完奴兒干城的修建,在回途中。

朱高煦給他五年時間,要修建擴建幾座城,平安的任務也挺重的。

其中奴兒干城的位置和原歷史上朱棣選的一樣,在元朝遼陽行省「征東元帥府」,那邊可以從海路直接補給,對面就是薩哈林島(咱們叫庫夜島),朱高煦也和歷史上一樣,在薩哈林島上面建了三個衛。

(不過現在每個衛只有一千多人,相當於一個千戶所,後期朱高煦會移民移軍,加大上面的駐守人數)。

三天後,平安從奴兒干城回來,看到李賢就罵罵咧咧。

「特娘的,那地方真是冷,真是冷,哈哈哈。」平安笑道:「不明白陛下為啥要那破地方,白送給俺,俺都不要。」

平安可不是開玩笑,現在正是元月,奴兒干城比長春還冷,連平安這皮糙肉厚的都凍的哇哇大叫。

說完發現李賢臉色古怪,趕緊拍了下自己嘴巴:「俺這臭嘴,哈哈,開玩笑,開玩笑。」

李賢知道平安就是嘴巴無遮無攔的,當然也不介意,苦笑道:「陛下很重視奴兒干都司,從南洋過來的移民,優先往奴兒干送的。」

平安則皺眉:「聽說南洋天氣比較熱啊,這些人到了奴兒干,怕是不習慣。」

李賢心想,反正都外蕃夷人,管他們呢。

他現在可是以正統漢人自居的。

李賢道:「這邊到奴兒干要多久?」

平安又嚷嚷起來:「差不多有一千里出頭,馬不停蹄都得跑三四天。」

不過沿路現在都有明軍衛所,平安過去時,跑跑停停,去用了五天,回來時用的一人雙馬,跑了四天。

平安回到長春,立馬派飛騎出去鳳州召集建州衛指揮使阿哈出和遼東都指揮使靳榮過來。

阿哈出是建州女真領袖,還是完顏氏,算起來應該是正宗的大金國後裔,他還是胡里改部酋長,據說明末的努爾哈赤就是胡里改部的出身,也不知真假。

阿哈出還是朱高煦妃子李氏的的父親,曾投靠兀良哈三衛,當年靖難,朱棣派朱高煦上門借兵,阿哈出要朱棣娶他女兒,才肯幫忙。

不過朱高煦和李氏一見傾心,討逆戰後,直接又娶了李氏,這樣阿哈出就變成了朱高煦的岳丈。

阿哈出自從女兒嫁給朱棣後,就和明朝的關係相當好,也一直向著明朝。

1403年(永樂元年)十一月,明廷決定在胡里改部設建州衛,以阿哈出為指揮使。

建州衛的地理位置大約在今遼寧東北、吉林通化一帶。阿哈出任建州衛指揮後,積極協助明廷招撫女真諸部,並向明廷詳細介紹了圖們江兩岸和朝鮮境內的女真各部情況。阿哈出向朱棣推薦了居住在阿木河流域的斡朵里萬戶猛哥帖木兒,明成祖曾前後幾次派人前往招撫,最終使猛哥帖木兒等女真各部都臣服明朝。

1406年(永樂四年)春,高麗宣布停止慶原貿市,作為打擊建州等女真諸部的手段,由此激起建州、兀狄哈等部的抄掠,雙方關係轉向惡化。加之兀狄哈人的侵襲,阿哈出就率眾遷往輝發河上游的鳳州居住,即今吉林通化梅河口境內,與明廷更近,關係更加密切了。

與此同時朱高煦起兵討逆,短短兩年不到,入主南京。

當時阿哈出聽到後不敢相信,還試圖聯繫朱棣,詢問要不要派兵支援。

畢竟朱棣是他女婿。

不料突然消息傳來,朱高煦又成他女婿了,阿哈出鬱悶無比,但也果斷的承認,畢竟草原上比這個還離譜的多。

朱高煦即位後,加封阿哈出為建州伯,賞賜頗豐,立馬得到阿哈出的認同。

阿哈出在朱棣手上可沒被封,現在立刻感覺還是朱高煦大方,豪氣。

一月中旬,阿哈出帶著兒子李顯忠(釋加奴),和一隊精騎來到長春城。

李賢也是出自胡里改部,大夥多年不見相當高興。

當晚平安在簡易的長春城某處宴請了李賢、趙青、阿哈出、李顯忠、靳榮。

次日一大早,李賢拿出一封封著蠟的密信,召集平安、趙青、阿哈出、靳榮五人一起。

「陛下密旨。」李賢對著京師方向抱了抱拳。

平安帶頭,大夥紛紛跪下。

「諸位快請起,陛下有口諭,站著看就行。」李賢哈哈大笑,趕緊扶眾人起來。

五人來到桌上,李賢先把信傳給所有人各看一遍。

大夥確認沒有開過封。

得到所有人確認,五人一起打開密信。

眾人神色嚴肅的看了遍,阿哈出臉色大變,一臉不可思議。

片刻之後,李賢率先開口:「草原上最重承諾,兀良哈三衛背信棄義,投靠本雅失里和阿魯台,背叛大明朝先,陛下這麼做,也不是迫不得已。」

阿哈出想了想:「此事若不能成功,恐怕後患無窮。」

「所以才請建州伯一起商議。」平安這時不動聲色看了眼李賢。

李賢緩緩道:「陛下的特使還有些話讓末將帶給建州伯。」

「你說。」阿哈出沉聲道。

此時兩人都用女真話,現場平安和趙青都聽不懂。

「建州伯喜歡住帳篷,還是住屋房。」

阿哈出想了想:「如果有庭院小樓,可不用牧羊,還有吃喝,族人們當然願意。」

阿哈出和明朝關係不錯,女兒兒子先後取了漢名,其實是很嚮往明人生活。

但朱棣靖難成功後,只是封他為建州衛指揮使,還是讓他在北方牧羊。

「陛下想遷建州衛到江南,屯田駐守,建州伯會不會考慮?」

阿哈出臉色微變,似乎不是很樂意離開草原。

李賢馬上道:「當然,建州伯如果不願意離開草原,可以移駐大寧城。」

「我朝在大寧城經營多年,城池高大,利於防守,四周即有田地,又有草原。」

「當真。」阿哈出這時喜出望外。

大寧城他們是相當重視的,靖難成功後,兀良哈三衛也想要大寧城,朱棣沒給,但撤減了大寧行都司,只派了一所千餘人駐守。

朱高煦討逆戰後,重建大寧都司,大寧城又興旺起來。

如果給胡里改部,阿哈出即可以像明人一樣生活在大城中,還可以繼續牧羊。

關鍵是,今後明人有什麼不對,胡里改部離開也比較容易。

一旦到了江南,將來明人突然翻臉,那就太可怕了。

不得不說,阿哈出想的也是比較多,他當然不怕朱高煦現在會翻臉,可朱高煦的兒子和孫子們呢?

到時自己也死了,胡里改部在江南能生存下去嗎?

「就這麼說定了。」平安這時哈哈一笑:「滅了兀良哈三衛,大寧城歸胡里改部。」

阿哈出眼神狂喜,終於重重的點頭。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