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以後人多沒有用了(加更求月票)

退役待遇有區分,他們當然不會怪陛下,開始跟著陛下的是造反,都是提著全家腦袋在幹活的人,陛下對他們好,這是理所當然的。

後來看著形勢不妙再投降的,肯定不能和前面的待遇一樣。

而且陛下也沒有虧待他們。

「陛下說了,所有兄弟,帶田退役,諸位兄弟在舊港有多少田,回到家鄉,就會有同樣有多少田。」

「哇吼」現場有人歡呼,興奮,接著大夥又紛紛大叫陛下萬歲。

很多人在退役前都擔心,回家後怎麼辦,怎麼生活。

沒想到陛下讓他們都帶田退役。

徐石頭當然早就聽到傳言,但不敢斷定,現在聽到確信,終於長舒了口氣。

他在舊港分到一百零八畝田,因為田多,農活干不過來,還僱傭了當地的土人幫忙。

以前在衛所時,軍官們田多來不及的,都是讓軍士們來幫忙。

陛下還是漢王時,不准這樣,軍官們田多來不及乾的,請當地百姓幫忙,支付工錢。

方延平身為衛指揮使,自己也是這麼干,所以徐石頭自然也不敢亂來,有什麼農活來不及,就請當地人幫忙,並支付工錢或糧食。

這時,方延平又說了:「你們在舊港當地的田,都先交給衛所,到時會有憑證給你們,你們回到當地,找當地縣衙府衙,以憑證換新的田產證,可以領到你們在舊港相同面積的糧田。」

方延平又道:「你們切記,拿田的原則,是就近優先。」

「即,當地縣衙,會將你們老家附近,距離你們家最近的田,劃給你。」

大夥紛紛點頭,表示這樣合理。

方延平又道:「但是,糧田有好有壞,有的肥沃也有貧瘠,可能你們家正好在山腳某處,四周皆是貧瘠,或泥石地?」

眾人臉色又嚴肅起來。

「我們當過兵,打過仗,又在海外開拓過眼界,千萬不要和普通百姓一樣無理取鬧。」

「有什麼問題,優先和縣衙溝通,可以提出改置,如果改置的田還是不滿意,可向當地都司各衛所請求幫忙,總之一句話,千萬不要鬧事,不要被壞人利用,挑唆鬧事。」

「如實在對官府分配田地不滿,可以自己找肥沃之地重新耕囤,所需種子,耕具,用牛,都有當地官府免費提供。」

簡單說,退役回去後官府會給你同樣面積的田,你要不滿意,可以換,但還是不滿意,就由當地衛所出面,如果再不滿意,你也可以自己去耕新田,總之到你滿意為止。

徐石頭聽到這裡,心想,該我出場了吧?

方延平早就和他提過,這個時候,是他當托的時候。

他趕緊舉手:「方指揮使,咱們回去的田,稅幾何?」

「在衛所,你們是軍田,回去後,你們就是農田。」

「按大明新律來。」

兩者差別不是很大,軍田十畝以下免稅,農田五畝以下免稅,總體來說,農田更占優。

「那民田的稅,比軍稅少呀。」徐石頭故意道:「陛下還是為咱們著想啊。」

「陛下真是仁厚。」四周又有人叫了。

徐石頭餘光看了下,好像是另一個年紀比較大的百戶,估計和自己一樣,是托。

有幾個托在裡面這麼一說,其他軍士們都覺的回去後會更好,當然高興。

方延平又道:「你們有些人回去後,可能還會繼續為朝廷效力,致於到時幹什麼,要不要干,都由你們自己決定。」

「但本將只想提醒你們,身為大明兵將,忠於陛下是天職,回去之後,不要讓人看不起,認真做事,為朝廷,為陛下分憂,陛下絞盡腦汁為大夥謀福利,大夥可不能扯陛下的後腿。」

方延平後面說了很多,大概的意思,你們退役後,素質要高點,不要和地方的青皮流氓一樣,要為鄰里出力,為陛下爭光。

眾人轟然答應,至於有多少人能聽見去可就不知道。

這會所有人都很興奮,因為快要回老家了。

當晚,方延平在大營里擺宴,宴請所有退役兵將。

徐石頭髮現退役里最高的軍官也就是百戶,但聽方延平說,舊港其他衛里,也有千戶級退役。

那個千戶好像年紀不是很大,但在舊港打仗時,傷了一條腿,走路沒以前靈活了,所以決定提前退役。

當晚很多人都喝醉了,原本第二次離港又被推遲一天。

徐石頭叫了些老部下,拿了些自己用不到的東西,還有家裡餘下的一部份糧食,鹽等,約有四十多石,送到朱允炆家裡,當時推了好幾車過去。

朱允炆三兄弟都是一愣,然後才知道他要退役了。

「軍戶,不是世襲了?」朱允炆呆呆的問。

太祖皇帝定下的規則,又被高煦改了?

徐石頭呵呵笑道:「陛下說軍戶世襲敝端太多,所以由軍戶們自己選,按級別來,有些願意世襲的,可以世襲,不願意的,可以回家。」

「我有兩兒子,長子世襲,次子不世襲,也不用當軍餘。」

朱允熥便問:「以前大明軍戶的長子為軍餘,如果軍戶戰亡,或年長,軍餘可以替補,保證兵力不減,現在怎麼辦?如果都選擇退役?」

「陛下每年會從民間徵兵,保持兵力,還有我們退役回去後,好像叫什麼-——」他想了半天沒想起來。

身邊的小馬總旗叫道:「預備役。」

「對,對對。」徐石頭道:「我們回去後都叫預備役,在縣衙登記,以後有什麼戰事吃緊,咱們隨時還能復招進營,立馬又能打仗了。」

朱允炆三兄弟顯然還不知道軍戶世襲制的敝端,當然,歷史上也是到朱瞻基之後才開始慢慢展現破壞力。

三兄弟表情不好,應該對朱高煦的做法不贊同,但他們也不會說什麼。

「這些東西我都用不著了,就送給朱先生。」徐石頭把帶不走的糧食、物品四下贈送。

舊港這裡商業還不夠發達,土人們大都是以物以物,但農業到是不錯,大夥都有糧吃,他想把糧食賣錢,帶錢回家也難,索性全送了。

當天下午方延平又召集大夥,這次是發路費,因為他們是坐船回去,一般是丟在岸邊,各人各歸各家,按路程遠近,會得到不同的路費。

「按路程遠近不等,每人得寶鈔三貫到五貫。」方延平沉聲道:「你們在路上,儘量優先用寶鈔,銀子和銅錢帶回家。」

朱高煦在討逆戰中給雙餉,知道銀子銅錢會不夠,所以夾著很多寶鈔。

徐石頭現在退役時,自己都存下來幾十兩銀子,三百多貫寶鈔,還有大量的銅錢。

因為要上路,銅錢帶著太重太多,所以方延平安排軍中同仁,用銀子和寶鈔,換他們的銅錢。

還有人想全部換寶鈔,因為寶鈔比較輕,方延平不讓換,要讓他們多帶銀子。

皇帝想取消寶鈔的事,方延平肯定還不知道,但寶鈔在貶值,方延平看的出來,所以他下意識讓大夥多存白銀,多用寶鈔。

五月五日,徐石頭跟著大部隊來到舊港港口。

這邊的港口從討逆戰開始修建,經過幾年的擴建,已經變成附近諸島中最大的港口,附近千裏海域內,也只有同樣大明建造的西貢港才能超過他。

港口停著好多兩千料和一千料、一千五百料寶船。

岸邊到處都有軍士,有些都是來送行的。

他們舊港前衛也有,徐石頭帶著同衛的兄弟們上前,和大夥打著招呼。

他身後跟著六個人,其中有兩個是蘇州同鄉,四十二歲的老徐頭,四十歲的李重厚。

另幾個都是其他營的,但都是江南省人。

徐石頭官最大,他東西也最多,有幾十兩銀子,三百多貫寶鈔,還有三十多貫銅錢。

寶鈔他自己背著,銀子和銅錢有三個兄弟幫他背著,為了減輕份量,他已經把很多銅錢換成了寶鈔,相當吃虧。

眾人和營中的兄弟打完招呼後,就開始排隊上船。

徐石頭打量四周,他們個個都穿著普通粗布戰袍,還全部帶著兵器。

朝廷對退役的軍士有要求,除了火器,弓弩和鐵甲、扎甲、鎖甲等要上交外,棉甲和常袍不用上交,可以帶回去,長刀、長槍也可以帶回去,有些暗器,像短斧,短刀的也能帶回去。

今天碼頭的人比較多,舊港四個衛,共兩萬兵馬,這次退役一共有七百多人。

從徐石頭得到的消息來看,朝廷現在每年是退兩次。

一次在上半年五月份,一次在下半年十一月份。

新兵會在六月份和十二月份到。

方指揮使和他提過,等陛下把全國兵馬壓縮到一百二十萬左右時,可能就要一年退一次了。

聽說現在有兩百多萬,陛下這是要裁軍一半呢?徐石頭真是不敢相信,但從明軍現在的火力配置來看,以後打仗靠人多,恐怕是沒有什麼用了。

「徐石頭。」就在他若有所思,剛上船時,邊上有人叫了他。

一般人都叫他徐百戶呢,他下意識大叫:「到。」

等他轉過頭,卻是看到一名姓楊的千戶在他身後。

舊港中衛千戶楊得利。

「快下船。」楊得利向他揮手:「張副將找你有事,你晚點走。」

「啊。」徐石頭身上帶這麼多東西,一時有點意外:「我這,我這,銅錢和寶鈔銀子怎麼辦?」

楊得利看了下:「你們幾個都下船,晚點再走。」

沒辦法,徐石頭帶著六個老鄉又下了船,一刻鐘後,張輔來到他們面前。

張輔原本像個白面書生似的,很有儒將的風采,但在舊港呆了一年多,皮膚已經變的黑黑的,反而更加的英氣俊郎。

去年他在舊港還生了個兒子,所以最近心情是相當不錯。

「徐石頭。」張輔看著他。

「在,見過張將軍。」徐石頭趕緊道。

「你能不能晚點走,想讓你去趟大澳?」張輔好聲道。

「啊」徐石頭愣了下,那不是皇帝,哦不,明紂王流放的地方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