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大明在各處大勝的消息,詔告到天下,但相比之前,大明百姓更為直觀的感受就是,他們幾乎沒有感受到戰火。

當初靖難的主戰場,主要在北平和山東兩地,山西和直隸也有波及,而討逆戰影響較大,幾乎席捲整個大明,朱棣最後決戰更是動員了二十萬民夫,受到影響的百姓不計其數。

今年大明多地同時開戰,但東西兩面都在國外,只有沙哈魯從阻胡堡破關,攻了打了馬邑縣,也只有山西朔州和大同兩地附近百姓受到影響。

大明打了這麼多勝仗,百姓卻感受不到影響,這對大部份百姓來說,就是件好事。

而天下的官員們,很快也能感受到這是好事。

因為朝廷打贏了,並且得到了大量的銀錢和糧食,還人口。

朱高煦完全學明以前的外族和明末的後金,打仗就是掠奪,搶錢搶糧搶人口,然後人口用來開荒建設。

從洪熙二年到三年十月,僅從西面運到東面的人口就有十幾萬,然後在遼東的平安報告了一件事,像越人和吳哥王朝等地的人,運到遼東完全不適應。

越人那邊太熱,這邊太冷,很多人到了冬天就受不了,每年凍死凍傷不少。

皇帝考慮之後,決定把那邊的人往大員和國內運。

然後從東本掠奪人口往遼東運,東本占領地石見國境內,距離石見銀山一百里範圍內的東本百姓們遭殃了,紛紛被明軍掠走。

這些人過去就是幫忙建城,伐木,挖礦,干苦力活。

石見國主多次上報足利義持,控訴明軍不講道義,說好了範圍在五十里內,卻跑到五十里外搶人,石見國都快被搶光了,大量的東本人往其他地方跑。

足利義持也沒辦法,現在明軍只搶石見國,也不惹其他藩國,他也只能當沒看見,總不能又找理由和明軍開戰吧。

反正他想,石見國搶光了,明人要消停消停了吧?

朝廷有了人口,可以干很多苦力活,朝廷有了錢,可以辦很多事,還能給大家發俸祿。

所以洪熙三年雖然打了幾仗,但朝廷上下都對結果很滿意。

當然,如果大明打輸了,那肯定形勢就不一樣。

十月底,皇帝朱高煦在武英殿開大會,召集了六部尚書,左右都御史,還有內閣這批秘書,加黃福。

武官之中,只有錦衣衛指揮使毛信在場,現場一共十幾個人。

很多人看著六部尚書,表情有點鬱悶,因為在洪熙三年,皇帝換了好幾個尚書。

洪熙朝剛立,朱高煦任用了很多原來的官員,原先高陽郡王府的文官,一來當時資歷太淺,二來級別太低,三來經驗不足,所以朱高煦大部份都安排在布政使和按察使上,這些人刷了兩年經驗後,在洪熙三年紛紛上位。

現在兵部尚書是徐安(徐祥兒子,原兵部侍郎),吏部尚書是錢常(原吏部侍郎),刑部尚書是井盛,工部尚書是侯海,禮部還是宋禮,戶部還是夏原吉。

另左都御史已經是李默,右都御史還是孟善。

至此,僅三年左右,皇帝朱高煦的舊部基本替換了大部份朝中重要職位。

現場擺了個圓桌,然後所有人一起坐著。

皇帝還讓宦官給他們澆了茶。

等所有人坐好後,朱高煦看了圈,緩緩道:「朕要正式成立內閣,用來管理我大明皇朝。」

眾人齊齊一愣,怎麼著,以前的內閣不是內閣。

隨著宦官們把資料發到他們手上,眾人看的震驚無比。

內閣成員有六部尚書、左右都御史,黃淮、胡廣、胡儼、金幼孜、楊士奇,楊榮、楊溥、黃福,毛信,共十七人,為單數。

首輔黃福,次輔侯海、楊溥。

眾人不解皇帝何意。

皇帝道:「以後朝廷諸事,主要由你們先處理。」

朱高煦只要抓好財權和人事權就行,所以決定再次放權,而官員們,也很喜歡皇帝放權。

以後朝廷朝會,由首輔主持,文武百官,有任何事情,向內閣彙報,皇帝在的話,就先旁聽,皇帝不在,朝廷照常運行。

明朝歷史上,一個嘉靖,一個萬曆,兩人加起來將近當了一百年皇帝,整個明朝才兩百多年,這兩貨占了三分之一,其中有一大半時間不上朝,明朝照樣運轉的很好。

所以朱高煦已經開始為偷懶做準備了。

「啟奏陛下,內閣如何處理?」黃福也是莫名奇妙,他突然成了首輔,然後突然要處理國家大事,他當然在知道自己是交趾表現的很好,才讓皇帝看重,但這太突然了。

「朝中凡是要用到錢的,一萬兩以下,戶部尚書可以決定,一萬以上到五萬兩的,由首輔與兩位次輔及戶部尚書四人商議決定,只要有兩人同意即可(但這兩人里,要麼有首輔,要麼有戶部尚書,如果只有兩次輔同意,就不行。)。」

「十萬兩以內的,由內閣諸人商討決定,有十人以上同意即可。」

眾人面面相覷,相互看著對方,很快,好多人臉上和眼神中露出狂喜之色。

皇帝這真是放權了。

「七品及以下文官,由吏部自己內部任免調動,凡新任官員,都準備一份名單和履歷,還有家庭背景,老師同窗的資料,遞上華蓋殿(指皇帝)」

刷,諸多官員聽一這裡同時抬頭,看向新吏部尚書錢常,這下牛逼上天了,七品及以下是大明官員最多的一批,錢常能獨自做主,權勢要濤天了。

皇帝立刻道:「吏部也不是尚書一個人說了算,朝廷有朝廷考核標準,如果吏部自己任命的官員乾的不好,就要追責。」

諸官俱動容。

「七品以上到四品,由吏部上報內閣,內閣討論決定升免任職,如與不同意見,投票決定。」

「首輔為五票,次輔為兩票,你們十七個人,加起來一共二十三票,得票數最高者,且總票數要超過十票才算贏,如果沒有人超過十票,就要報到朕這裡來決定。」

這個方案里,首輔一個人占了五票,所以只要首輔想任免或升職一個官員,他已經掌握了主動,如果能說服兩位次輔,基本就很穩。

朱高煦考慮到內閣主要由漢王系和永樂系組成,黃福一直在交趾,和永樂系,漢王系都不熟,必要的時候,需要一錘定音。

因為現在漢王系的肯定都會支持黃福。

「四品以上,由吏部報華蓋殿,由朕決定。」

接著皇帝又道:「前面指的所有品級官員,不包括主官,即縣令,知府,各部門主官(比如地方鹽課提舉司、稅務司、海關司等),最後都要報華蓋殿。」

皇帝一邊說,眾人一邊看資料,很快就明白了。

皇帝主抓財權和人事權。

朝廷用銀十萬兩以上,需上報皇帝,官員中各級主官,四品及以下,由他們擬出人選再報皇帝,四品以上直接由皇帝決定。

另外在處理案件時,涉及四品以下的文官,由內閣牽頭,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聯合查處,有了結果再報皇帝,以後不用在朝堂上,為一個七品小官,唇槍舌箭,到皇帝面前彈劾,內閣可以自己處理了。

四品以上文官,先報皇帝,再做處理決定,(當然,所有主官,都要先報皇帝。)

武將任免和升職又不同。

各省都司負責各省千戶以下的任免升調,千戶以上到指揮級同知,由大明司令部負責,但最終還要上報皇帝批准,各衛指揮使,及都司都指揮使級,直接由皇帝親自負責。

武官的案件也類似,千戶以下當地都司自己處理,千戶以上,由大明參謀部處理,並上報皇帝,指揮使級以上,由皇帝全權處理。

看到這裡,曾經是武將的孟善提問:「陛下,何是司令部,參謀部?」

「五軍都督府要改為大明司令部和參謀部,後勤部,部份武將可能會裁解。」朱高煦把五軍改為三部,因為五軍都督府在大明已經沒啥作用,很多時候都是安置一些過氣老將。

朱高煦剛登基時,為了穩定,安置了不少建文和永樂朝投降過來的降將,現在當了快三年皇帝,地位越來越穩,尤其在大敗沙哈魯後,現在要開始裁人了。

這些軍將拿著高俸,又不干事,當然要讓他們滾蛋。

內閣成員們聽完後還是覺的比較滿意,皇帝放權了,雖然放的不是很大,很多還要上報後再決定,但已經是進步。

關鍵內閣中沒有武將在裡面。

這也是他們所認同的文臣治國根基所在。

而從中看到錦衣衛的功能好像消弱了很多,處理文官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處理武將由參謀部,好像錦衣衛審案的功能一下子沒有了。

黃福還專門問了下皇帝,得到肯定了答覆。

「錦衣衛以後主要作用是督查地方官做事,可以幫忙抓人,但不會參與審案,另有對外情報是主要職能。」

前面說過,以後地方做大工程,執行朝廷政策有沒有用心等,都是錦衣衛去督查。

他們可以幫忙抓人,但不能審案,抓到人後要移交其他有司。

錦衣衛主要的職能,還是往情報方面發展。

洪熙三年底,皇帝拋出重磅炸彈,下放權力,由內閣運轉朝廷。

朱高煦也想看看,自己幾十年不上朝,大明能運轉的正常嗎?

新政準備洪熙四年元月一日開始。

不料第一天執行新政,奉天殿就有點亂。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