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登基後,早朝時間晚了,但結束時間也快,通常上午午飯前都能結束,因為他不准某項事情議來議去,不管大小事,都規定在半刻鐘內,必須完成,如果還不能決定,他就會以皇帝的身份,直接獨斷行。

今天是新政第一天,朝臣們試著提了很多事,主要還是要錢,和要官上面。

特別升官這個環節,皇帝放權,很多大臣就可以提議自己的門生或親朋。

但各位大臣都有自己的親朋門生,所以今天出現了投票的一幕。

第一次投票是為了淮安知府人選。

原知府年紀到了已經致仕,吏部尚書錢常拿了三個名單出來,接著黃淮、楊士榮、胡儼,紛紛出自己的人選,黃福想了想,也沒客氣,也提出自己的人選。

其他官員看的眼紅的不得了。

因為按新政,現在內閣成員都可以提名,以前大夥都想晉升六部,但六部只有六位尚書,位置少,官員多,現在內閣有十七個,以後大夥都可以爭取爭取。

因為人選太多,於是黃福爽快的進入投票環節。

投票前,皇帝允許大夥拉票,於是十七個內閣紛紛交頭接耳,在一起議論。

黃福也不笨,拉著次輔侯海說了些話,大概知道侯海可能會支持自己。

原吏部尚書蹇義現在已經進入司令部,是步兵司司正,

這是新成立的部門,新官位,但級別不低,同尚書一樣,正二品。

好幾位退下來的尚書都和一樣進入軍隊三部,大夥開始很疑惑。

因為皇帝之前讓武將為六部侍郎,還有做到尚書的(現兵部尚書徐安就是武將出身),還有武將做左右都御史的(孟善)。

現在又讓文臣去軍隊三部。

但蹇義知道為什麼,步兵司負責大明全國各地高級步兵軍官的調動,升遷,他一個文臣沒有任何根基,也沒有熟人,最能稟公做事。

又不用他打仗,他一個文官當然能幹。

正因為做過吏部尚書,蹇義今天感覺很有意思,以前一個知府的人選出來後,朝堂上能吵成一片。

對相關人選不滿的人,會立刻彈劾,有的人可能從這個人選祖宗十八代開始說起,來證明這個人不適合。

現在你不須要說這些,大家推出人選後,意見不統一就投票,幾分鐘內就解決問題。

至於將來這個知府不稱職,或犯大罪,提議的人,要被問責。

蹇義開始以為,將來要問責,肯定很多人不願意提名。

但沒想到今天提名的人這麼多,一個知府被提出八個人選。

黃福也二話不說就決定投票,等大夥商討了幾分鐘後,投票結果很快出現。

黃福提名的徐銘得到十一票勝出。

徐銘在建文時為山東監察御史,永樂初為兵部郎中,後來被朱棣貶到交趾,在那跟隨了黃福,兩人關係很好,也談的來,現在正在交趾做知府。

黃福想把他調回來,正好推薦為淮安知府。

這會交趾和淮安天差地遠,肯定淮安好多了。

黃福自己有五票,他說服了侯海三票支持,已經得到八票。

其他人選都沒有一個超過五票的。

這次投票很新鮮,但開了好頭,官員們都瞪大眼睛看著呢。

按新政,四品及以下主官還要報皇帝批准核實。

四品以上,只能報預備人選,由皇帝定奪,或皇帝可以直接任命。

皇帝朱高煦當然很給面子,也不會上來就讓黃福難堪,都沒看徐銘資料,直接現場同意。

朝臣譁然,確信皇帝在分權給內閣。

這代表著他們將來,都有機會得到皇帝分享的權利。

其實終明一朝,就是大臣們和皇帝在爭權。

有些皇帝爭不過大臣,索性就擺爛。

朱高煦現在分出一點小權,群臣們就很高興,好像占了大便宜似的。

但他們沒注意到,朱高煦允許投票,就已經埋下伏筆,因為人都是自私的,內閣十七名成員不可能全部統一思想,將來必然會分成幾個派系。

再退一步,即便十七人統一陣線,也不可能對抗皇帝,因為四品以上的大權還在皇帝手中,隨時可以撤換某些重要的官員,甚至更換內閣人選。

朱高煦打算一步步來,先放小權。

然後看內閣運營情況,再設定內閣任職時間,接著設定培養下代內閣首輔和次輔的規則。

設定進入內閣的門檻,經過多次分步的改制,若干年後,內閣會形成一套良好的替代規則,有序運轉。

即便到時出現新皇年幼的狀況,朝廷還能完善高效的運轉。

當天散朝已經是午飯過後,皇帝獨自往華蓋殿走去。

新政之後,以後內閣成員也不需要到華蓋殿來批奏摺,按相關規定,重要的奏摺會送到華蓋殿,其他的內閣可以處理,只是有時需任命官員等重要文件需要用璽時,也會送到華蓋殿來。

他一邊走一邊在想。

終結明朝的三大禍害,宗室制度,軍戶制度、農田侵占,基本被他用三年時間理清了。

那朕的大明還會亡嗎?

他想了想還是不放心,回頭對鍾顯道:「你等夏部堂吃完午飯,讓他過來一趟,朕在華蓋殿等他。」

「是,陛下。」鍾顯出去後沒多久,夏原吉就來了,原來這傢伙根本沒回去吃飯,聽到皇帝召見,二話不說就到了。

「我大明現在確權發本的農田,有多少了?」朱高煦開口問道。

這件事洪熙二年初就在干,現在是洪熙四年初,差不多乾了兩年,朝廷重新確權,分田到戶,前後花費近兩年時間,終於逐步把天下的良田確權到位。

夏原吉當然張口就來,並稱,同時按照陛下的旨意,每月更新。

因來像在遼東和南洋等地,甚至國內其他地方,比如荊襄等,百姓們還在不停的耕出新的田地來。

「擁有萬畝以上的,現在有多少人?」皇帝要求每戶確權後,要有一正四副,五個本土地證簿。

戶主拿正薄,當地官府保存副本,送一個副本到戶部保存,送一個副本到皇宮保存,還有一個副本統一封印,平時不能打開。

戶部專門統計,並排列出來,每個月有更新後,會送交皇帝。

但朱高煦事多,也沒空細看,所以乾脆把夏原吉叫過來問。

夏原吉也不是計算機,記不下這麼多,但他知道皇帝會經常問,所以重要的都記下了。

「截止去年十二月,全國擁有萬畝以上的戶主,一共有一百四十六戶。」

「還有這麼多?」朱高煦不敢相信。

萬畝以上他收稅六成,相當高的稅,居然還有人保持在萬畝以上。

「大部份都是江南浙江等地的富商,當地產量高,交稅六成,還有的賺,所以很多富商都不肯賣地。」

「也有十幾戶是大員的,陛下給大員前五年免稅政策,所以現在田地比較多。」

朱高煦在開發大員,那邊經營了快兩年,已經耕出大量糧田,基於免稅政策,去的百姓還挺多,個人平均擁有田數,現在也是最高。

朱高煦還是比較滿意,另一個時空,一個省的萬畝大戶恐怕就不止這個數。

現在在他新稅法之下,絕大部份人,是不願意囤這麼多田的。

只要沒有大量農田兼并出現,百姓們就能正常生活,百姓們能活下去,輕易就不會造反。

對大明王朝來說,以後最大的敵人,除了昏君之外,就是災難天氣。

災難天氣他沒辦法控制,但昏君可以預防。

這需要同樣設定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訓方式,並儘量保證不會出現幼帝。

「這幾年風調雨順,大部份地方都是豐收。」朱高煦這時道:「這是最好的機會,朝廷要多建大型倉庫,進行儲糧,以為將來災害天氣準備。」

「隋唐初,前朝的大型糧倉都能用幾十年,咱們大明,不能連隋朝都不如吧?」

隋朝糧倉是出了名的,不但儲存的好,而且保護的也好。

若沒有這些糧倉,隋末死的人還要更多。

「戶部今年已經在商討,決定再建十個大糧倉,儘量往西北方向靠。」夏原吉道。

明初的糧倉建設其實一塌糊塗,真正發展起來還是從永樂開始,整個大明期四大糧倉淮安豐濟倉、徐州廣運倉、德州德州倉、臨清臨清倉,全在京師附近,其他的小倉也基本都是在京師附近。

這種做法和隋朝差遠了,而明朝災難頻發,整個兩百多年發生了四千多起各種天災,關鍵時候,太遠的地方你運糧都來不及,更別說明朝的糧倉儲存糧也不夠多。

其中最大的廣運倉,有糧倉一千間,但最多可以儲存兩百萬石,比起隋朝糧倉還是差了不是一星半點。

隋朝的興洛倉,故址在今河南省鞏縣東南,因地處舊洛水入黃河處而得名。周圍二十餘里,穿窖三千,每窖可容糧食八千石,全部裝滿,可裝兩千四百萬石,大明的四大糧倉,也就夠個零頭。

隋糧倉不但儲量高,而且保存的好。

另一個隋朝建的含嘉倉,其中一個窖里,存有北宋時放進的50萬斤穀子,至1969年考古發現時大都顆粒完整。

所以朱高煦想了想後便道:「隋朝的糧倉古今有名,我大明反不及隋朝十分之一。」

「你們在建糧倉時,要學習隋朝。」

「別外,糧倉不要集中在京師附近,看看那邊災害天氣比較多的,糧食產量少的,可以往那邊建。」

「陛下英明,臣知道了。」

朱高煦這時臉色一正,繼續道:「看守糧倉的官員,每三年一換,每年錦衣衛會和京軍前去抽查,凡敢以舊換新,中飽私囊,侵吞國家糧庫則,誅九族。」

「嚴防煙火,凡糧倉起火者,燃燒數量超過萬石,不管原因,斬糧倉負責人全家及守衛。」

「戶部是第一責任人,你們如果查不到,讓錦衣衛和京軍查到,你們戶部就是大罪。」

皇帝突然嚴肅起來,夏原吉也嚇了一跳,他馬上道:「請陛下放心。」他表情不以為然,顯然不知道後世有很多套路。

什麼以舊換新,什麼倉房起火了。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