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壑一本正經的道:「我大明在父親的治理下,強盛繁華,國民富足,遠超前朝,始強漢盛唐所不能及也,現天下大定,人口爆發-——」

朱瞻壑有理有據的說了很多,大概的意思,就是大明富強了,人口多了,為了資源和生存,應該開拓疆土,還說咱們的開拓不是侵略,是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

朱高煦聽一愣一愣,開拓疆土是為了百姓更好的生活,兒子這套路越來越像自己了啊。

朱瞻壑說了好多,到有一半是拍老爹馬屁,然後有點期盼的看著父親,不知道自己回答的滿意不。

朱高煦沉默了會,也沒給兒子潑冷水,先道:「瞻壑在外幾年,果然長大了,這番說的,還算有些道理。」

朱瞻壑心中應該大喜,但他現在不是幾年前的小孩子,喜怒都有收斂,眼中歡喜之色一閃而過,表情卻是一副謙虛謹慎的模樣,低頭道:「還請父親指正。」

朱高煦想了想道:「歷古以來,諸多先人賢士們都認為,治理國家,要風調雨順,休養生息,天下太平才好。」

朱瞻壑認真的聽著。

「但真正國家長久的太平並不是好事。」

「所謂好戰必亡,但是不戰,必然也會衰退。」

「大明養兵一百多萬,如果幾十上百年的不打戰,將士們必然會變的越來越弱,越來越差。」

「天下太平是好事,但太平久了,朝臣們就會同心協力,想著和皇帝爭權奪利。」

「很多聰明的領袖在內部有矛盾時,會發動對外戰爭,從而逼迫內部暫時團結,這是解決內部矛盾的一個辦法。」

「咱們在太平時對外發動戰爭,是為了減少和防止內部矛盾。」

「所以對外打戰有幾個好處。」

「對外,炫耀武力,展現我大明之威,還能掠奪財富和人口,對內,鍛鍊軍隊,團結國內,樹立國人尊嚴和信心。」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鞏固皇權。」

「人吶,閒下來沒事幹,就會胡思亂想,你找不找點事情給大臣們做做,這些文臣,天天想著消弱皇權,與皇帝爭利。」

朱瞻壑立刻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孩兒明白了。」

西征最重要的,就是找點事給大臣們做做,省的他們在和平時期,胡思亂想。

用後世的話來說,不能讓下面的人閒著。

朱高煦又和朱瞻壑聊了會學業上的事,然後叫來朱瞻圻。

朱瞻圻常年在馬六甲,交趾(中學在交趾)兩地,皮膚有點黑,看起來很健壯。

朱高煦則問他:「你在海外多年,覺得我大明與諸番國相比,如何?」

朱瞻圻說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無論軍事經濟都是天下難敵。

朱高煦又問,那你覺得我們大明,現在還欠缺什麼,有什麼需要改進的?

朱瞻圻馬上道:「還需要更快更多的船。」

「海外歐洲也好,美洲也好,還有很多地方都和土著一樣,都等著我們開發,當先搶占有,奪取資源。」

「用老師話說,這個地球資源有限,誰先搶到,就是誰的。」

「為何是船?」朱高煦笑問:「用馬不是更快。」

「地球絕大部份都是海洋,去有些洲必須要海船,海上的貿易也是最賺錢的。」朱瞻圻急了,叭叭一頓說,提醒父親,眼光要放在海上,以後要大力發展水師。

他在交趾和馬六甲見多識廣,相比朱瞻壑,更在意海上貿易和水師的建設。

他甚至勸說朱高煦,要多投入工匠和技師在海船上面,爭取造出更快的船來,縮短海上的時間。

他還勸說朱高煦,提高工匠和技師待遇。

朱高煦聽的比較滿意,兒子終於明白了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伱大學學的什麼專業?」朱高煦最後問。

朱瞻圻道:「海船製造。」

「……」朱高煦,大明現在四所大學,最好的是應天大學,然後還有應天科技大學,醫科大學,軍校,四所大學花了五六年時間才建好,現在都沒有能力開建第二輪。

按朱高煦的規劃,十年後,擁有足夠多的專業人才和老師,才能開始籌備第二輪大學。

朱瞻壑報考的最好的應天大學,沒想到朱瞻圻報了科技大學。

朱瞻圻一看父親臉色不好,馬上道:「父親不是說過,行行出狀元,工匠和尚書都是一樣。」

朱高煦沒出聲,想了片刻後,緩緩點頭:「瞻圻的選擇,父親一定支持和尊重。」

另外的兩個比較大的兒女里,朱瞻城讀的也是應天大學,主學歷史和地理。

女兒朱敏兒也是應天科技大學,報的是今年剛開的新專業,機械原理和製造。

但目前大明的機械專業還是剛起步,主要就是涉及到織布機,水車,火器,造船業等用到的少量機械,很多都是在洪熙年後逐步改進發明。

——

第二天,朱高煦帶著一行人,去教育科技部科技司所屬工廠,觀看他們的新機器。

今天向內閣展示幾種新機器。

一個是力水鑽床。

用來製造燧發槍槍管的。

原來的發展史上,最早的銃管,包括魯密銃都是用鐵皮捲起來,打造的火銃管非常不禁用。

朱高煦這邊發明了力水鑽床。

眾人來到現場後,還是非常震驚,因為這水車相當大。

只有足夠大的水車,才能形成足夠強的力量。

今天內閣基本來齊了,還有很多武將在。

工廠西部有條河,水車就在河邊,一字排開,有數十部,連綿數里,非常壯觀。

水車差不多有三丈多高,看起來很震撼。

岸邊設有一個個小型廠房,裡面就是鑽機,以水力拉動鑽頭,在鐵棍中打孔。

鑽頭是百練精鋼,強度比較高,但還是很費鑽頭,眾人看著一邊加水,一邊轉孔,中間還要休息一會,基本鑽十根管子就要換個鑽頭。

大夥都稀奇的看著鑽孔,除了少數人,很多人都不知道,大明很多稀奇的東西,都是皇帝想出來的。

「誰想到的?挺有意思的?」黃淮突然道:「這人的腦子,怎麼想的?」

朱高煦嘴角一抽,暗暗白了他一眼:「想到的人可能靈光一現,關鍵還是如何製做,這水車和工具機,就花了兩年時間才磨合好。」

朱高煦一個想法容易,但下面人做出來,可不容易。

眾大臣也不知有沒有聽懂,現在他們骨子裡,還是看不起工匠的。

等幾十年後,這批大臣退仕了,新起來的大臣,如果都是經過大學成長起來,肯定不會這樣。

「走,去看看鑄幣機。」朱高煦也知道他們對這些軍用設備沒啥興趣,直接帶他們去看賺錢的東西。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