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公元1480~1567年),字惟中,號介溪,江西分宜人,弘治進土。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任武英殿大學士,人間參頂機務,兼禮部尚書。他對明世宗一味謅媚,竊權奪利,誅殺異己。嚴嵩善於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從而受到皇帝的寵幸。他於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八月支使言官彈劾翟鑾父子在考進土時作弊,使翟鑾被削職為民。九月,嚴嵩升任首輔,獨攬國政,被稱為「青詞宰相」。他年過花甲,整天在西苑值廬,未曾歸家洗沐,明世宗被其勤奮感動,更為信任於他。嚴嵩以兒子嚴世藩和義子趙文華為爪牙,拉攏錦衣衛都指揮陸炳,操縱朝政十多年,權傾朝野,收禮納賄,為所欲為,弄得明王朝政治極為黑暗,邊防鬆弛不堪。

1.少年

嚴嵩,粗眉毛,大聲音,腳長體高,又削瘦,像只兩腳規。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出生在分宜介溪一個寒士之家,祖父嚴驥,父親嚴準是個窮秀才,在鄉里課蒙童。

嚴嵩幼時聰慧,又是長房長孫,他父親對他的學業格外關心,八歲時就書史成誦,能為文,屬對有奇語.據《嚴氏族譜》,嵩讀私塾時,曾與其老師及叔父對聯語有曰:「手抱屋柱團團轉,腳踏雲梯步步高」;「一灣秀水足陶情,流珠濺玉四顧好山皆入望,削碧攢青;」「七歲兒童未老先稱閣老,三旬叔父無才卻作秀才」。因出語非凡,被人稱為神童。

2.出仕

經過多年苦讀,嚴嵩終於在弘治十八年(1505)考中進士,並隨之以《雨後觀芍藥詩》入選翰林院為庶吉士(明制,選新進士中擅長文學與書法者擔任庶吉士,繼續學習,並練習政事),這年嚴嵩剛剛二十六歲。正德二年(1507),嚴嵩庶吉士結業,被授為翰林院編修。

他出仕的時期正值明代中葉正德、嘉靖年間這個多事之秋。明世宗在位四十六年,他只關心兩件事,即「大禮議」和玄修,而大臣們在這兩件事上的態度則是他衡量人才的標準。嚴嵩在這兩件事上表現得都恰到好處,因議禮而驟貴,贊玄修而得寵。「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縱觀嚴嵩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嚴嵩的人生信條是不做山,只做水,隨地方,就地圓。

嚴嵩少年得志,一片錦繡前程似乎已在他的面前展現。但是,在正德三年(1508)三月和次年夏天,因祖父和母親相繼去世,他不得不回鄉守制,中斷了官場生涯。

3.退隱鈐山

正當壯年,嚴嵩何以退隱鈐山,閒居八年呢?這還得與正德年間特殊的政治環境聯繫起來。明武宗朱厚照好逸樂,建豹房,游宣府,終日為所欲為,縱情享樂,是個典型的荒嬉無道的皇帝。武宗的荒政,給宦官劉瑾提供了擅權之機,使得明代正德年間的宦官之禍愈演愈烈,許多忠直之士都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打擊和迫害。

嚴嵩退隱鈐山,正是仔細分析當時的政治形勢後才做出的決定。作為新科翰林,如果他與閹黨抗衡,無異於螳臂擋車,自取滅亡。如果出仕,則必須投靠閹黨,而這是為讀書人所不恥的。嚴嵩退隱鈐山,也與明代的黨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時當權的宦官劉瑾是陝西人,閣臣焦芳是河南人,因此,他們提拔、引用的大批官員都是北方人。朝廷中是北人的天下,南人大多受到打擊和排擠。尤其是閣臣焦芳,對江西人格外排擠。原來,焦芳曾為侍講九年,後遷大學士時,因人品不佳,遭到江西人詹事彭華的諷刺:「焦芳也做了學士嗎?」焦芳遂對江西人恨之入骨,曾公然宣稱:「他日毋得濫用江西人。」嚴嵩籍系江西,而且位卑權小,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絲毫沒有他能施展才智的機會。正因如此,嚴嵩才審時度勢,借丁憂之機,託辭稱病。

正德三年,嚴嵩在鈐山之麓修建堂舍,取名「鈐山堂」,過起了隱居生活,以詩文自娛。在此期間,嚴嵩「銳意名山大川,攬勝尋幽,著述日富」。嚴嵩在文學方面頗有造詣,其詩文有清雅之名。時人李夢陽曾說:「如今詞章之學,翰林諸公,嚴惟中為最。」何良俊稱:「嚴介老之詩,秀麗清警,近代名家,鮮有能出其右者。」嚴嵩的文學造詣在後世的史書中很少被人提及,這與嚴嵩身負「奸臣」的罵名有關。但是,因人廢文並不可取,他在詩文方面的成就還是值得肯定的。嚴嵩還寫得一手好字,傳說北京老字號醬菜店「六必居」三個字就是他的墨寶。

在歸隱期間,嚴嵩還廣結名流,跟李夢陽、王守仁、何景明、王廷相等人都有交往。這些人不僅學問淵博,而且還都曾是敢與閹黨作鬥爭的仁人志士,頗有名望。嚴嵩與他們把酒論詩,剖經析義,既提高了自身的文學聲望,也擴大了社會影響。正德七年(1512),嚴嵩還應袁州府太守之請,修《袁州府志》。嚴嵩經過三年努力,於正德九年(1514)將《袁州府志》纂修完畢。該志體例頗有獨到之處,嚴嵩因之聲望日隆。

鈐山隱居的八年,對嚴嵩的宦海生涯具有重要的意義。避居鈐山,嚴嵩能夠明哲保身,遠離政治鬥爭。在此期間,嚴嵩潛心讀書,埋頭詩作,其文學素養大為長進,這對他復出後能夠縱橫官場、詩文奏對得到皇帝歡心大有裨益。同時,嚴嵩通過八年的韜光養晦,也為自己贏得了清譽,此時的他已不再只是個新科進士,而是具有很高文學聲望和社會影響力的人物。這為他重返仕途積累了充足的資本。

4.重返仕途

正德後期,政局變化很大,劉瑾被誅,焦芳削官,朝廷中當政的主要是楊廷和、費宏等人。他們都是南人,也多屬於正人君子,與嚴嵩還多少有些交情。在嚴嵩看來,已經等到了出山的時機。正德十一年(1516)三月,嚴嵩應詔復職,啟程赴京,重返仕途。

嚴嵩像只獵鷹一樣,睜大雙眼,尋找能在官場飛黃騰達的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機會終於從天而降。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朱厚照駕崩,他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即世宗皇帝。小皇帝繼位時年方十五歲,卻城府很深,非常有主見。他為了追崇自己的本生父母,與廷臣們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這場爭論歷時二十多年,是明朝歷史上的大事,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罕見的。

明世宗之所以掀起這場爭鬥,表面上看是因為他為其父的封號、祭祀典禮和稱宗入廟等問題,與大臣們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而「禮議」之爭的實質,首先在於世宗以藩王入繼大統,追封沒有做過皇帝的興獻王為皇帝,目的是維護自己繼承皇位的合法性,表明他的皇位不是繼承其堂兄武宗,而是來自他父親這一脈的血緣關係,也就是直接上承他的祖父孝宗。其次,這也是世宗與前朝老臣之間的一場權力鬥爭。世宗借「禮議」之爭,把楊廷和等迎立有功的前朝輔臣清理出朝廷,以免出現日後他們恃功自傲的局面。世宗的剛愎自用、刻薄寡恩在明朝皇帝中也算得上是表現比較突出的一個。「禮議」之爭以明世宗的勝利而結束,許多朝臣因為禮議之爭,或喪命,或下獄,或遭貶,而嚴嵩卻是「禮議」之爭中的少數幾個受惠者之一。

嚴嵩自正德十一年重返仕途後,多在翰林院、國子監等政治鬥爭相對較少的地方任職,而且還曾多年居官南京。在「大禮議」之爭最激烈的前期,嚴嵩沒有卷進這場鬥爭的漩渦中,得以自保。而在禮議之爭後期發生的一件事情中,嚴嵩善於觀察政治風向,及時地把握住了機會,開始得到世宗的青睞。

這件事發生在嘉靖十七年(1538)六月,世宗欲讓生父獻皇帝稱宗入太廟,命下禮部集議。這時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是躲不過去的了。這是個棘手的差事,順從皇帝,立刻就會招來罵名;按照慣例來秉公辦理,自己烏紗帽難保。經過一番思前想後、仔細斟酌,嚴嵩最後寫了一份模稜兩可的奏疏交給皇上。世宗對他的騎牆態度非常不滿,親書《明堂或問》,警示廷臣,言語犀利,堅決表示要讓其父明孝宗獻皇帝稱宗入廟。這對嚴嵩刺激很大,他惶恐不安,生怕皇帝怪罪。於是,嚴嵩盡改前說,完全順從皇帝的意思,為世宗的生父獻皇帝祔太廟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禮儀,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祭祀禮畢後,寫了《慶雲頌》和《大禮告成頌》,文筆絕佳,很得皇帝賞識。這件事在嚴嵩的宦海生涯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成為他政治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他平步青雲。

嚴嵩終於幫世宗實現了生父稱宗入廟的心愿。世宗在「禮議」之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嚴嵩功不可沒。而在這件事上,嚴嵩也接受了教訓——從此,他對世宗言聽計從,走上了「柔媚之臣」的道路。

5.與夏言的鬥爭

世宗在政治上無甚建樹,卻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玄修上,熱衷於煉製丹藥和祈求長生。在那些看似神秘的儀式中,他經常需要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由此就產生了明朝乃至中國歷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詞宰相。

所謂青詞,就是道教齋醮時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因用硃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這是一種賦體文章,需要以極其華麗的文筆表達出皇帝對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誠意。世宗經常要求臣下進獻青詞,寫得好的立即加官晉爵,甚至入內閣。當時朝中的許多大臣都因進獻青詞而得寵,嚴嵩同榜的狀元顧鼎臣就因青詞得寵而入內閣。嚴嵩文筆頗佳,所作青詞無不合乎世宗之意,因而找到了一條升官的捷徑。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皇帝舉行「尊天重典」,禮部尚書嚴嵩盡職盡責,作青詞頌德,被特加太子太保。當時,夏言與嚴嵩「俱以青詞得幸」,時人譏為「青詞宰相」。

這個夏言也非等閒人物,因在大禮議中站在皇帝一邊而驟然受寵,曾在世宗朝前期擔任過禮部尚書,後來又擔任內閣首輔。他在嚴嵩的政治生涯中起過重要作用。他曾經是嚴嵩向上爬的階梯,後又與嚴嵩相互傾軋。在經過了長達十餘年驚心動魄的爭鬥後,他被嚴嵩陷害,慘遭棄市(棄市是古代的一種刑法,在鬧市處以死刑,並將犯人暴屍街頭)。

夏言是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才考中的進士,要比嚴嵩晚十多年,但是他升遷很快,職位比嚴嵩高。嘉靖十五年(1536),夏言入閣拜相,十八年(1539)升為首輔。嚴嵩在重返仕途的十多年裡,一直擔任沒有什麼實權的官職,這令他既苦悶又很不甘心。此時,夏言進入了他的視野。夏言與他是江西同鄉,有了這樣一層關係,他對夏言極力巴結,曲意奉承,終於得到夏言的信任,多次為他引薦。嚴嵩就是在他的提攜下升任禮部尚書的。

然而二人的關係並非鐵板一塊,夏言對他又拉又打。在嚴嵩日漸寵信、欲入內閣之時,卻因夏言的阻止未能如願。嚴嵩表面上依舊對夏言恭謹和順,背地裡卻恨得咬牙切齒,開始謀劃如何扳倒夏言。夏言「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人莫能屈」,為官勇於扶正,但他仗著皇帝的寵信,有些驕橫,有時在世宗面前也態度疏慢。當時在大臣中頗有微詞,有「不睹費宏,不知相大;不見夏言,不知相尊」之語。嚴嵩就利用夏言性格上的弱點,大做文章,在言行上和夏言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對世宗更加俯首貼耳,陰柔諂媚,處處表現得謙卑忠勤;對同僚更加恭敬禮讓,因而很得人心。

在一些具體事件上,嚴嵩某些如小丑般的表現,更是讓世宗非常滿意。按明朝冠服制度,皇帝戴的帽子是用烏紗折巾而成的,稱為翼善冠。明世宗推崇道教,不戴自己應該戴的翼善冠而戴香葉冠,也就是道士帽。他還特製了五頂香葉冠分賜給夏言、嚴嵩等人。夏言認為這不是大臣的正式朝服,不應該戴,因此從來沒有戴過,世宗對此非常生氣。嚴嵩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在入值西苑、皇帝召對的日子,特意戴上香葉冠,還在冠上籠以青紗,以示莊重。世宗見了,果然龍心大悅。同時,世宗命大臣們入值西苑時,都按照道士的習慣騎馬,不准坐轎。夏言根本不理會,依然是坐轎進出西苑。對此,世宗也心存不滿。

夏言這些輕視道士的舉動,間接地體現了他對世宗修仙誤國的做法多少有些牴觸情緒。夏言的舉動也使皇帝身邊的道士對他銜恨在心,少不了在皇帝面前藉機詆毀他。眾口鑠金,夏言漸漸地失去了皇帝的恩寵。嚴嵩看時機成熟,就在一次世宗單獨召見他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訴說夏言平時對他和其他大臣肆意欺凌。不久發生日食,嚴嵩又借上天警示之名趁機陷害夏言傲慢犯上。世宗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罷了夏言的官職,把他趕回了家。天遂人願,嚴嵩終於搬掉了自己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嚴嵩補了夏言離去後的空缺,以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

這時,嚴嵩已經是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但卻精神矍爍,老當益壯,日夜在西苑侍值,常跟從在皇帝左右。世宗越發離不開他,對他恩寵有加。嚴嵩沒有因為入閣而滿足,他為獨攬朝政,千方百計打擊異己,並結黨納賄,動輒以千萬計。其間曾有多位言官對嚴嵩進行彈劾,都因皇帝的庇護,而對之奈何不得。

不過,對皇帝來說,權臣是他所不能容忍的。嘉靖二十四年(1545),世宗因聽到一些有關嚴嵩驕橫的傳言,對他漸生厭惡之心。恰巧此時內閣缺人,世宗下詔再次起用夏言。夏言入閣後重任首輔,職位在嚴嵩之上。因上次去職的緣故,夏言對嚴嵩的為人很鄙視。夏言對嚴嵩不但輕慢如前,還時時加以打擊。夏言處理政事時根本就不徵求嚴嵩的意見,並把嚴嵩安排的親信盡數除去。沒過多久,又發生了一件讓嚴嵩顏面掃地的事。嚴嵩獨子嚴世蕃借他父親的權勢做了尚寶司少卿,管理一些工程項目,多方盤剝,大肆貪污受賄。這些不法行為被夏言察知,欲上疏彈劾。嚴嵩聽說後,知道將大禍臨頭,拉上兒子直奔夏言家請求拜見。夏言託病不出,嚴嵩買通門房,攜子直入後堂,不顧臉面,父子雙雙跪倒在夏言之前,請求夏言寬大為懷,放過世蕃。夏言被說得心軟了,答應不再追究。夏言為人易動惻隱之心,嚴嵩正是利用這一點,使嚴家逃過了一次滅頂之災。但是,他對夏言的怨恨卻與日俱增,表面上笑語周旋,暗地裡卻在伺機反攻。

世宗是個多疑的人,他在西苑齋居時,就地築有值房,表面上是方便大臣們值班處理政務,暗中卻經常派小太監窺視大臣們的行動。夏言根本不把這些小太監放在眼裡,依然我行我素,忙於政務。而嚴嵩則不同,他知道和這些宦官搞好關係很重要,便對這些小太監多多禮讓,還時常塞些金銀進行賄賂。世宗聽了小太監添枝加葉的彙報,對二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印象。當初,夏言與嚴嵩都是因青詞得幸,這時夏言已年邁倦怠,青詞稿大多都是讓他的幕客撰寫,自己也不再審閱,甚至有很多青詞都是原來曾經進獻過的,世宗非常生氣,動輒就把他進獻的青詞丟棄到地上,而皇帝身邊的人沒有誰將此情形透露給夏言。嚴嵩在青詞上卻更下功夫,經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燈下裝作閱看青詞稿的樣子。這樣,嚴嵩的恩寵更加鞏固,夏言的地位又岌岌可危了。

嘉靖二十五年(1546),兵部侍郎曾銑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他出於邊防上的考慮,提出收復被蒙古占領的河套地區的計劃。河套地區就是今天寧夏和內蒙古境內賀蘭山以東、狼山和大青山以南的大片黃河沿岸地區。控制河套地區,對明代的邊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世宗向大臣們徵詢意見,夏言表示贊同,嚴嵩則堅決反對。嚴嵩還趁機攻擊夏言和曾銑是「擅權自用」、「好大喜功」。這時,恰巧內宮失火,皇后去世,這些變故讓世宗驚懼不安。不久,蒙古軍進擾延安、寧夏等地,嚴嵩趁機對世宗說,這些都是因為夏言、曾銑要收復河套造成的。世宗對此深信不疑,立即將曾銑緝拿處死,讓夏言再次致仕。嚴嵩怕夏言他日東山再起,必欲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於是,他又誣衊夏言是收受了曾銑的賄賂而支持收復河套的。大臣與邊將勾結是大罪,於是夏言終於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慘遭棄市。

嚴嵩與夏言長達十多年的驚心動魄的鬥爭,最後以嚴嵩的勝利而告終。在這場爭鬥中,嚴嵩性格中的刻薄寡恩、陰險狡詐、心狠手辣的特點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嚴嵩費盡心機,終於位極人臣。

最初,夏言慘死時,沒有人為他喊冤。等到嚴嵩在政治上胡作非為、「禍及天下」的時候,人們才感到夏言死得可惜。有意思的是,日後代替嚴嵩的首輔徐階恰恰是夏言所推崇賞識的人物,徐階在嚴嵩垮台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歷史仿佛經歷了一個輪迴。夏言不久也就被平反了,官復原職,賜祭葬。

6.大小丞相

嚴嵩雖然在嘉靖朝權傾一時,位高權重,為人也陰險狡詐,但他在家庭生活中卻是一個好丈夫,與結髮妻子歐陽氏的感情很好,沒有其他姬妾,二人育有二女一子。嚴嵩柄政時,朝野上下流傳著「大丞相」、「小丞相」的稱呼,「大丞相」指的是嚴嵩,「小丞相」指的就是嚴嵩獨子——嚴世蕃。

嚴世蕃,號東樓,生於正德八年(1513),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因罪被斬,時年五十三歲。嚴世蕃不是經過科舉走上仕途,而是借他父親的光,先入國子監讀書,後做官,累遷至尚寶司少卿和工部右侍郎。據說,嚴嵩長得又高又瘦,眉目疏疏,聲音又大又尖,很符合百姓心目中刻畫的奸臣形象。可是,嚴世蕃的長相和他爹卻一點相似的地方都沒有,「短項肥體」,果然是富家公子氣象,只是可惜一目失明。嚴世蕃姦猾機靈,通曉時務,熟悉國典,而且還頗會揣摩別人的心意。

嘉靖二十七年(1548),嚴嵩再任首輔時,已經年近七旬,逐漸有些年邁體衰,精神倦怠。這時,他還要日夜隨侍在皇帝左右,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處理政務。如遇事需要裁決,多依靠其子。他總是說「等我與東樓小兒計議後再定」,甚至私下讓世蕃直接入值,代其票擬。票擬就是內閣在接到奏章後作出批答,再由皇帝審定,是閣臣權力的重要體現。世蕃的票擬多能迎合世宗的心意,因此多次得到世宗的嘉獎。嚴嵩乾脆就將政務都交給其子,世蕃一時「權傾天下」。

據說,明代有名的一部小說《金瓶梅》就與嚴世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小說中的「西門慶」這個主要人物就是影射嚴世蕃而來的。嚴世蕃小名「慶兒」,號「東樓」,《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將「東樓」化作「西門」,直接用「慶」字為名,創造出這個小說人物,來影射嚴世蕃荒淫無度的生活。這裡姑且不去考證「西門慶」到底是不是以嚴世蕃為原型,但嚴世蕃貪酷成性、生活糜爛卻是跟小說里的西門慶非常相似。

一次,嚴嵩的義子趙文華從江南回來,送給嚴世蕃的見面禮就是一頂價值連城的金絲帳,還給嚴世蕃的二十七個姬妾每人一個珠寶髻。就這些禮物,嚴世蕃還嫌太少,心裡非常不滿,可見他的貪婪到了何種程度。世宗的第三子裕王朱載垕,按例應被立為太子,但世宗對他不是很親近。因此,嚴氏父子對他也很冷淡。就連照例每年該給裕王府的歲賜,戶部都因為沒有嚴氏父子的命令而一連三年都沒給發放。最後,這位未來的皇帝湊了一千五百兩銀子送給嚴世蕃,嚴世蕃欣然接受,才讓戶部補發了歲賜。嚴世蕃每每向人誇耀:「天子的兒子尚且要送給我銀子,誰敢不給我送銀子?」嚴世蕃的膽子真是大到了極點。

當時嚴氏父子把持著朝中官吏的任選、升遷。官無大小,皆有定價,不看官員的口碑、能力,一切都以官員的賄金為準。嚴世蕃利用各種手段大肆搜刮,家財富可敵國。據說,嚴世蕃與妻子要將金銀埋藏到地窖里,想起這都是仰仗他父親得來的,於是就請嚴嵩來觀賞,嚴嵩一見,數量之巨出乎想像,頓時目瞪口呆,隱約感到大禍將至。

嚴嵩雖然奸貪狡詐,但卻只有歐陽氏一個妻子,二人攜手終老。嚴世蕃在這點上與他父親截然不同。貪必好淫,淫必生貪,這話用在嚴嵩身上未必準確,但用在嚴世蕃的身上卻很合適。他荒淫無度的生活比起《金瓶梅》中的西門慶,有過之而無不及。嚴世蕃的妻妾就有二十七個,其他的侍女、丫鬟更是無數。他讓他的這些美妻嬌妾,列屋群居,她們所用服飾,繡著龍鳳花紋,點綴著珍珠寶石,極盡奢華之能事。嚴世蕃用象牙床,圍著金絲帳,朝歌夜舞,很為自己的奢靡生活感到得意。但是他沒想到,這正是他最被百姓痛恨的原因之一。嘉靖一朝,南倭北虜,民不聊生,嚴世蕃的大肆奢華鋪張當然就更招人忌恨。

嚴氏父子因其貪贓枉法早就被正直之士所痛恨,不斷有人站出來彈劾他們。但是,因為明世宗的偏聽偏信、嚴嵩的姦猾狡詐,這些彈劾不但都沒有奏效,那些上章彈劾他們父子的人反而往往備受打擊,丟官不說,有的還搭上了身家性命。

沈煉,曾作錦衣衛經歷。嘉靖三十一年(1551),上疏彈劾嚴嵩「貪婪愚鄙」,曆數其「受將帥之賄,邊防弛備」、「受諸王饋贈,干預宗室事務」、「攬御史之權,敗壞政紀」、「嫉賢妒能」等罪狀。世宗不但未將嚴嵩治罪,還認為這是沈煉詆毀大臣,下詔將沈煉廷杖、謫官。嚴氏父子並不罷休,幾年後,指使黨羽尋機陷害,沈煉被斬,他的三個兒子,兩個被打死,一個被發配到邊疆。

被譽為明代第一直諫之臣的楊繼盛也是因彈劾嚴嵩而獲罪。嘉靖三十二年(1553),時任兵部員外郎的楊繼盛上《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壞祖宗之成法」、「竊皇上之大權」、「誤軍國之機」等十大罪狀、五大姦宄,揭露嚴嵩禍國殃民的真實面目。在奏章的最後,楊繼盛懇求皇帝「聽臣之言,察嵩之奸」。疏中所奏嚴嵩的罪狀,嚴嵩無法抵賴,但嚴嵩畢竟老謀深算,他抓住楊繼盛疏中「或問二王(裕王、景王),令其面陳嵩惡」這句話,誣陷楊繼盛與二王串通。剛愎自用的世宗最忌諱大臣們越過他和自己的兒子們結交,生怕因此而產生逼宮,遂不問疏中揭發嚴嵩的罪狀是否屬實,就降旨將楊繼盛逮捕入獄。在下獄兩年多後,楊繼盛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處決。行刑前,楊繼盛從容賦詩: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萬古。

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

7.嚴嵩之死

嚴氏父子再次僥倖逃脫,但是他們身邊早已危機四伏了。

世宗的荒誕、自大、殘忍和喜歡玩弄權術,使得他的行事無法用正常的邏輯來解釋。嚴嵩的仕途生涯與世宗緊緊相連,他的榮辱興衰都決定在皇帝一個人的手裡。嚴嵩入閣二十一年,任首輔十五年,除了楊士奇,有明一代,無人能及。嚴氏父子奸險誤國,早就成為眾矢之的,但是世宗卻無動於衷。那麼,嚴嵩究竟是怎麼垮台的呢?原來,世宗下決心除去嚴氏父子,還是陰謀和權術共同作用所產生的結果。

嘉靖四十年(1561),嚴嵩的妻子歐陽氏去世,嚴世蕃按舊時禮制應回鄉守制三年,雖然皇帝應嚴嵩的奏請,准許嚴世蕃留京,但他在居喪期間已不能代父入值票擬。嚴嵩此時已有八十餘歲,老朽昏聵,他所作的票擬往往言語不清,前後矛盾,他所進獻的青詞也都是別人代寫,這些多不稱世宗的心意,遂對嚴嵩漸漸心生不滿,後來又聽說嚴世蕃貪*縱,對其父子更感厭惡。

這時,嚴嵩可謂是禍不單行,自己不得皇帝的歡心不說,還與時任次輔的徐階發生了漸趨白熱化的鬥爭。徐階是一個聰明而又有權略的人,他感覺到世宗對嚴嵩態度的微妙轉變,就買通了世宗很信任的一個名叫藍道行的道士。藍道行在扶乩的時候,顯現出「分宜父子,奸險弄權」的字樣,世宗問:「上天為何不誅殺他呢?」藍道行詭稱:「留待皇帝正法。」世宗心有所動。就在這一年,皇帝居住的萬壽宮發生一場大火,皇帝不知以後怎麼辦,向大臣詢問,嚴嵩竟建議皇帝搬到南宮去住。南宮是舊時英宗被幽錮之所,這對喜歡祥瑞的世宗來講,真是犯了大忌諱。徐階迎合皇帝心意,主張重建萬壽宮,沒多久,新宮拔地而起,比先前更巍峨漂亮。這樣,徐階在世宗心目中的地位漸有取代嚴嵩之勢。這件事成了嚴嵩晚年命運的轉折點。

嚴嵩失寵,御史鄒應龍聞風而動,上疏彈劾嚴嵩。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徐階的慫恿下,皇帝奪去嚴嵩一切官職,勒令回鄉,嚴世蕃謫戍雷州衛。嚴世蕃在謫戍雷州中途跑回江西老家,本性難移,繼續作惡多端。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又被御史彈劾。世宗大怒,將嚴世蕃逮捕下獄。第二年案結,世蕃被斬,嚴嵩被削籍為民,家產盡抄。嚴嵩只得在祖墳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淒涼。嘉靖四十五年(1566)四月,一代奸臣嚴嵩在孤獨和貧病交加中去世。他死時窮得買不起棺木,也沒有弔唁者。臨死前,嚴嵩艱難地寫下「平生報國惟忠赤,身死從人說是非」,擲筆而死。

當年的十二月,明世宗也龍馭賓天了。奸臣佐昏君,這一對君臣還真是「相得益彰」啊。二人同年而死,一個時代落幕了。

嚴嵩為什麼成了「奸臣」

從嚴嵩臨終的留言可以看到,他是帶著無盡的委屈、不甘心和憤懣到了另一個世界的。《明史》稱:「嵩竊政二十年,溺信惡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為奸臣。」嚴嵩肯定想不到,他所背負的「奸臣」罵名不但沒有因他的去世而消失,反倒廣為流傳,他的名字成為奸臣的代名詞。與此有關,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明代有名的史學家——王世貞。

王世貞與嚴嵩結怨,傳說有一段公案。王世貞的父親就是被世宗處死的王忬。一個偶然的機會,王忬得到了價值連城的國寶《清明上河圖》,不久就被嚴氏父子得知,二人就向王忬索要。王忬迫於嚴氏父子的權勢,就讓一個畫師臨摹了一張送給嚴嵩,後來事情敗露,嚴嵩對其懷恨在心。後借王忬戍邊不力下獄之機,嚴嵩上奏本將其害死。因為這段積怨,王世貞在他所寫的《嘉靖以來首輔——嚴嵩傳》以及其他史著中,對嚴嵩多有詆毀,嚴嵩的聲名就此更是一落千丈。

(1)關於嚴嵩「竊弄威柄」問題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取消了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餘年的丞相制度;至明成祖始設內閣,《明史-職官志》載,內閣大學士的職責主要是「掌獻替可否,奉陳規晦,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可見內閣大學士不是政務官。《四庫全書總目》卷58「嘉靖以來首輔」條稱,「至嘉靖始委政內閣,而居首揆者,責任尤專……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宰相,壓制六卿矣。」這種表述是大可商榷的。世宗執政的前期是很勤政的,自嘉靖十八年即不上朝,即便如此,也不曾出現權臣專政的局面。《明史-嚴嵩傳》載,嚴嵩任首輔後,「帝雖甚親禮嵩,亦不盡信其言,間一取獨斷,或故示異同,欲以殺其勢。」這說明世宗雖居大內,卻是緊握皇權的。因此,任何一位「權臣」在世宗朝絕無「竊弄威柄」的可能。關於此,從其他的記載亦可旁證。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世宗)晚年雖不御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故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世宗實錄》稱其「惓惓以不聞外事為憂。」《國榷》卷*引李維楨曰:「(世宗)齋居數十年,圖廽天下於掌上,中外儼然如臨。」又引范守已曰:「臣於徐少師階處,蓋捧讀世廟諭札及改定旨草,雲人嘗謂輔臣擬旨,幾於擅國柄,乃大不然。……攬乾綱如帝者,幾何人哉!…以故大張弛、大封拜、大誅賞,皆出獨斷。」嚴嵩不可能竊弄威柄,於史比比可證矣。再如《賓退錄》卷四載,歐陽必進(都察院左都御史),與嚴嵩為兒女親家,嵩欲安排必進為吏部尚書,經嵩哀求再三,世宗僅讓歐陽做了半年的吏部尚書即斥去。嚴嵩欲安排一下兒女親家都如此不易,又何談把持朝政、結黨營私呢!由此觀之,說嚴嵩「竊國柄政」不過空穴來風而已!

(2)嚴嵩與世宗的關係

世宗是個極難侍候的皇帝。世宗猜忌、多疑、嗜殺,不僅如此,他待人冷漠,對自己的妻兒、侍婢、臣僚無不無情無義,以至宮中一群弱女子要將他勒死。這就是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十月的「宮婢之變」。《春明夢余錄》載有因「大議禮」而受世宗器重的張璁一席話:「臣曆數從來內閣之官,鮮有能善終者。蓋密勿之地,易生嫌疑,代言之責,易招議論。甚非君臣相保之道也。」這番話是說,當首輔的要為皇帝的過失承擔責任,要甘當替罪羔羊。當徐階扳倒嚴嵩擢升為首輔時,他的朋友王維楨曾對他說:「夫宰相位絕百僚之右,至尊至重矣。然今時有三難稱至苦焉:天子聖明,群臣莫能及而思有以裨益之,一難也;事下中書,責應於斯須,得失輕重關焉,二難也;造膝之言,廷臣不得聞,廷臣所得聞,遠臣又不及知,而擬議轉注,易動唇吻,三難也。此三難者又不敢以告人,故曰至苦也」(《王氏存笥稿》卷16)。由此看來,我們似應從另一視角來看嚴嵩了。

嚴嵩任首輔十五年,與一位脾性暴躁而又嗜殺的皇帝能相處如此之久,也是很不容易的。世宗崇奉道教,力贊玄修、進獻青詞幾乎是任閣臣的要件,因此「諛」、「媚」是閣臣們的共性,嚴嵩並不見得比別的閣臣更諛更媚了。例如宮婢之變後,世宗避居西苑,所居西苑永壽宮發生火災,世宗欲重修宮殿。嚴嵩考慮世宗久不視朝,營建又要花費巨額資財,故不同意重修宮殿。而另一位閣臣徐階竭力主張重建。對此,時人「頗善嵩對,而微謂階之諛旨」(《獻征錄》卷16)。這裡所展示的則是嚴嵩剛性的另一面。《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在分析世宗寵信嚴嵩之由時說:「況嵩又真能事帝者;帝以剛,嵩以柔;帝以驕,嵩以謹;帝以英察,嵩以朴誠;帝以獨斷,嵩以孤立……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惟其如此,才能將世宗那暴戾的脾氣平和下來,使朝政不致變得更壞。關於這一層,世宗應該是心中有數的。因此,世宗對嚴嵩亦多有褒獎,如賜嚴嵩「忠勤敏達」的銀印,賜其藏書樓曰「瓊翰流輝」,奉玄之堂曰「延恩堂」,賜字幅曰「忠弼」等。即是令其致仕時,世宗在諭旨里還是說「嵩小心忠慎,」致仕後的待遇,較其他首輔亦見優渥,「其致仕去,仍令馳驛去,有司歲給祿米百石資用」(《世廟識余錄》卷22)。說明嚴嵩能真誠事主,並無二心,才能博得這位薄情寡恩的君主的善待。

那麼,率意說嚴嵩為「奸相」,就匪夷所思了。

(3)關於嚴嵩「屠害忠良」

嚴嵩入閣後,彈劾他的大臣甚多。這些大臣中,有的被處死,有的被削職,其中在歷史上影響較大的是楊繼盛、沈煉等人。

沈煉,嘉靖十七年進士。《明史》本傳載「煉為人剛直,嫉惡如仇,然頗疏狂。」傳中未見記載沈煉有何才識。沈煉與他的上司錦衣衛帥陸炳頗善,與嚴世蕃過從甚密。沈煉嗜酒,「數從世蕃飲,世蕃以酒虐客,煉心不平,輒為反之。」區區小事,致生積怨,可見沈煉性格偏狹之一斑。嚴嵩曾說過沈煉不是好人,此話傳到沈煉耳中,他怕前途無著,於嘉靖三十年正月上疏劾嚴嵩。疏中曆數嵩十大罪狀。世宗閱疏後,「大怒,廷杖之,謫佃保安。」沈煉在保安並不安份,常常詈嵩父子;當地不明就裡的民眾亦「爭詈嵩以快煉,煉亦大喜,日相與詈嵩父子為常。且縛草為人,象李林甫、秦檜及嵩,醉則聚子弟攢射之。」這種「遊戲」似不類君子所為。沈煉與地方當局常鬧糾紛,被總督楊順殺之。反對嚴嵩的人稱是嚴嵩授意殺害沈煉的,這也是於史無據的,且楊順亦非嵩黨。沈煉羅列嚴嵩十大罪狀,徐學謨以為「數嵩十罪,俱空虛無實」(《世廟識余錄》卷15)。談遷在《國榷》中論曰:「沈純甫(煉)氣吞逆胡,當庚戌(1550年)秋,怒目而斥嚴氏,其強直自遂,固己不可一世矣。投身荒塞,隱約潛晦,何必不自得,至於傳檄京師,欲清君側之惡,以視請劍詠檜,尤為過之。」可見沈煉之死,完全是性格上的弱點所致,這與忠奸有何關涉焉!

楊繼盛,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據《明史》本傳載,頗精律呂之學,此外不見他有甚所長。在國子監時,為徐階門生;與唐順之往還甚密。楊繼盛性格與沈煉頗相似,我們不妨摘引唐順之致楊的一封書信:「執事豪傑士也,……頗覺慷慨,激發之氣太勝,而含蓄沉機之力或不及焉……」(《荊川先生文集》卷6)這是暗示楊性格上的弱點和才識不足。嘉靖三十二年,楊繼盛上《請誅賊臣疏》,列嵩十大罪五奸。楊的指控,大多空疏無實,與沈疏無甚區別。如說嚴嵩沒有把國家治理好,世宗可能會認為是影射他的,因為很多事嵩是按他的旨意去辦的;又如楊繼盛《疏》曰:「察嵩之奸,或召問裕、景二王;」這無疑是認為世宗昏聵,因此,「疏入,帝已怒…下繼盛詔獄,詰何故引二王。….獄上,乃杖之百,令刑部定罪。」楊疏上後,嵩一再請求休致,世宗挽留再三,說楊「邀譽賣直」,該疏是沖他而來的。疏文空泛,此即為無才識也。因此,楊繼盛必死無疑,或曰楊死是嵩做了手腳,此說是太過悖謬了。

另一個較有影響的人物是夏言。嘉靖二十四年言覆出閣揆後,都御使曾銑議復河套,言力主之,而嵩極言不可。於是吏部尚書聞淵等劾言誤國,二十七年春罷夏言首輔。是年殺夏言、曾銑。《明史-嚴嵩傳》說嵩借復套事件構陷夏言至死,《明史-夏言傳》指稱嵩與陸炳、駙馬都尉崔元聯手倒言。然而,談遷在《國榷》中認為,「貴溪(夏言)不死於敗而死於讒,又嚴氏之代為之受螫也。」可見嚴嵩是背了黑鍋的。在嚴嵩的《奏對錄》里,曾載有嵩再三為夏言求情免死的札子,亦見嵩未必是「心跡俱惡」之人。

被世宗殺掉的還有兵部右侍郎薊遼總督王杼。王杼是位精通軍事、很有責任心的將領,嘉靖三十六年春,因一時不察讓入侵的數萬北虜進入至三屯營,使不少中貴和宮人的家人財產遭受損失。這些天子身邊的人難免不向世宗投訴。在調查此事時,又牽出王杼疏於練兵等情況。於是世宗震怒,手批「諸將皆斬」。三十七年王杼被殺於西市,時年五十三歲!然傳末又指稱王杼之死責任在嵩。是非曲直尚有公論,《世廟識余錄》如是說:「杼恂恂長者,悉心體國,通州之役,不避死亡,劃策守城,以全國儲,帝眷日隆,洊登樞佐。薊州邊備久弛,整頓良艱,屢至失律,遂於極典。┅┅華亭(徐階)乃予罪嚴嵩,至方秦檜之殺武穆。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對支大綸的判語談遷是極贊同的:「王中丞坐疆事死,非死嚴氏也。」這些說明有人要使嚴嵩「惡居下流」,欲令嚴嵩背負沉重而可怕的惡名。

《罪惟錄》有一段令人深長思之的話,「然上在位久,要威福自操,事事出上意。嵩承夏言之後,不敢有可否,間有所左右,直微引其詞;至上所必欲殺,無所匡諍而已。….則凡上意所欲殺者,天下競指嵩。」嚴嵩「屠害忠良」之秘藉盡在彀中矣。而嚴嵩惡名之遠播,話本小說、傳奇戲曲功莫大焉。寫嵩陷害沈煉的「沈小霞初會出師表」(《今古奇觀》),曆數嵩陷害忠良的戲曲《嗚鳳記》、《一捧雪》、《丹心昭》、《狂鼓吏》、《出師表》等,在民間反覆播演,此乃印證了戈倍爾氏的名言:謠言重複多次便變為「事實」!

(4)嚴嵩與抗虜御倭政策

自嘉靖十三年起,蒙古新首領俺答汗幾乎無年不請求明朝「封貢」,然而,俺答求貢卻屢遭明廷拒絕,俺答便率兵大舉犯邊,其中最嚴重的事件是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10萬精騎攻至北京,全國震動,史稱「庚戌之變」。嚴嵩對北虜的立場如何?這裡有二點是十分重要的。一是世宗欲效法成祖率軍巡邊。嘉靖二十八年二、三月,世宗兩次召見嚴嵩談到想親率大軍「巡邊」的想法,均遭嚴嵩婉言反對:「皇上聖謨弘遠,欲上法祖宗甚盛心也。但今時非前比,只嚴督將臣守御,自可無事,巡驅之典,似不必盡同於昔也。」(《世宗實錄》卷346)可以設想,如果世宗率軍巡邊,其結果可能比英宗的「土木之變」還慘。作為首輔的嚴嵩在此重大問題上並未一味順從邀寵,想必是予料到後果的嚴重性,故設法阻止之。二是世宗一直想以軍事手段解決北方邊患。例如嘉靖二十六年,首輔夏言、三邊總督曾銑力主收復河套失地,得到世宗批准;而嚴嵩及翁萬達、唐順之等富有學識和軍事經驗的大臣,對「復套」是很不贊成的。二十九年八月上旬,邊境形勢十分緊張,世宗曾兩次召嚴嵩討論對策,嚴嵩曰:「目今虜患,但邊臣戮力防禦為守之計,令不能深入,即為得策。若欲驅掃遠遁,恐力非昔比也。」又曰:「笫時勢誠有不同於昔者,兵不素練,將未得人,饋餉屢乏,即無可持之資。當事之臣,自任其責,防守邊疆,令不得患,雖犯不得利。此即御戎之策矣┅┅」(《奏對錄》卷4)嚴嵩主張重在防禦,這完全是從當時的國情出發。嘉靖二十九年吏部侍郎王邦瑞上疏云:「今武備積弛,見籍止十四萬餘,而操練者不過五六萬,支糧則有,調遣則無。比敵騎深入,戰守俱稱無軍。」(《典故紀聞》卷17)庚戌之變時京城的實際軍力是「僅四五萬,老弱半之。」(《明史-丁汝夔傳》)至於軍事裝備,因主持軍械製造的官員侵吞料價,以致造出的裝備不堪使用。如甲「中不掩心,下不遮臍,葉多不堅,袖長壓臂,全不合式」;「弓力不過一二斗,矢長不過七八把,平昔尚不能射遠,披甲後,手不能舉,射只過數十步而止。刀尤短小,亦無鋒。」(馬文升:《明臣奏議-修飭武備疏》)這樣的軍隊和裝備怎堪俺答10萬精騎一擊!曾任過兵部車駕司員外郎的楊繼盛未必不了解此時的軍情!他在《疏》中,將俺答犯京時嚴嵩不讓兵部尚書丁汝夔出戰,指為十大罪狀之一,這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

倭寇並非起於嘉靖朝,但嘉靖朝倭患最烈。倭患的直接起因是海禁。嚴嵩對倭寇的政策是與夏言是不同的。夏言重作首輔時,主張像對待北虜那樣以強硬手段剿滅倭寇,嘉靖二十六年他推薦朱紈總督閩浙倭亂事。朱紈在閩浙大肆屠戮,矛盾大為激化,而利益受損的官宦交章彈劾,朝中又失去夏言的支持,他擔心會受到懲罰和屈辱,而不得不含憤自殺。嚴嵩推薦趙文華督察軍務,頗有建樹。徐學謨《世廟識余錄》稱:「……文華一出,以貪狠故,督撫諸臣,皆畏之如虎,不敢不效命恐後,始問立戰功。」在趙文華的整治下,軍隊已有了一定的戰鬥力,對平定倭患起了一定作用。更為重要的是,趙文華認為海上貿易關係國計民生,應受到國家保護,使之合法化。嚴嵩對倭寇的政策在趙文華那裡得到最好體現。趙文華又啟用抗倭名將胡宗憲,先後又網羅了一批將才,如戚繼光、俞大猷、劉顯、譚綸、唐順之、王崇古、盧鏜等等,他們對平定嘉靖後期的倭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說明嚴嵩對北虜南倭的政策於國是有功的,至少並無大錯。

(5)關於嚴嵩之貪鄙

嚴嵩之「貪鄙」是令他聲名狼籍的原因之一。

王宗茂《皇明經世文編-糾劾誤國輔臣疏》:「嵩撓吏部之權,則每選額要二十員名,州判三百兩、通判五百兩,天下名區,聽其揀擇。┅┅嵩攬兵部之權,則每選亦額要十餘員名,管事指揮三百兩、都指揮七百兩。┅┅自指揮而上以至總兵,┅┅果價或至千金。」

「如己酉(嘉靖二十八)年,因人論劾,自分莫逃,欲潛搬家屬回籍,其他財物玩好,不暇殫述,但聞治裝之時,有一家人請檢點金銀器皿以紀入庫之數。前列數十桌,嵩坐於後,愈出愈奇,惟見桌之前增,椅之後退,尚無置處,蓋不知其數目。」

鄒應龍《皇明經世文編-貪橫陰臣欺君蠹國疏》:「嵩父子故籍袁州,乃廣置良田美宅於南京、揚州,無慮數十所,以豪仆嚴冬主之。抑勒侵奪,民怨入骨。」

《明史紀事本末-嚴嵩用事》:「永壽共和王庶子惟燱,與嫡孫懷熷爭立,以白金三千賂嵩。」

趙善政《賓退錄》:「嚴世蕃之籍,有金絲帳,累金絲為之……又有金溺器等物,執政者以為不可聞,令銷之以金數報。」

嚴嵩之貪,正史稗乘中的那些似是而非、真真假假的記載比比可征。

嚴嵩家被籍沒時的財產究竟有多少?《世宗實錄-四十四年三月》條月:「金三萬二千九百六十兩有奇,銀二百二萬七千九十兩有奇,玉杯盤等項八百五十七件,玉帶二百餘條,金廂瑇瑁等帶一百二十餘條,金廂珠玉帶絛環等項三十三條、件,金廂壺盤杯箸等項二千八十餘件,龍卵壺五把,珍珠冠等項六十三頂、件,府第房屋六千六百餘間,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萬七千三百餘畝。……」

陳弘謨《繼世余聞》:「嚴嵩籍沒時,金銀珠寶書畫器物田產,共估銀二百三十五萬九千二百四十七兩餘。又直隸巡按御使孫丕揚所抄京中家產,亦不減此數。」

世宗令將籍沒的財產一半充邊餉,一半入內庫,而當時僅10萬兩入庫,世宗問道:「三月決囚後,今已十月余矣,財物尚未至,尚不見。是財物既不在犯家,國亦無收,民亦無還,果何在耶?」(《世宗實錄》卷519)當時主持籍沒事的是首輔徐階,徐階是否故意虛報,以張大嚴嵩父子的過惡呢?從史料來看是有的,連徐階主持編修的《世宗實錄》也難掩其真相。卷544稱:「比籍沒嚴氏,貲財巳稍稍散逸,按臣奉詔征之,急不能如數,乃聽孔(彭孔,被徐階定為嚴氏『逆黨』)等指攀,於是株蔓及於無辜,一省騷擾矣。」萬厲年間籍沒張居正時,《明史-趙錦傳》載左都御使趙錦曾上疏規勸神宗:「方聖祖肅皇帝時,故大學士嚴嵩,特受眷知首參機務,每不能仰體聖祖所倚毗之心,而專怙寵行私。其子世蕃,復大為奸利。於是中外切齒,言者四起。而聖祖方旋悟疚逐,命收捕世蕃。而言者猶忿恨不巳,至謂世蕃有謀叛狀。於是正世蕃之罪而籍其家。時承勘者與撫按諸臣,懼無以上應明詔,重干不測,則虛上所當籍事,而其實不符,則又株連影捕,旁搜近取以足之。聖祖以為所籍之物,而不知其強半出於無辜之民、閭閻之間。」他還說道:「初抄沒世蕃,命下倉卒,所得猶僅若此!」嚴氏巨額資財既不在犯家,國家亦未收,也未隱慝流失,這只能說明它根本就不存在,是被政敵徐階惡意誇大了!如果說嚴嵩之貪「猶僅若此」,那麼,我們對沈練、楊繼盛、鄒應龍等所指控嚴氏貪黷的真實性,就不能不大加懷疑了。

嚴嵩素有貪名,而徐階素有廉名。而作為「廉吏」的徐階卻有田產四十餘萬畝。徐階究竟有多少資財,雖是無法統計,卻令時任應天巡撫的海瑞也嘆為觀止:「產業之多,令人駭異。」(《四友齋叢說》卷13)海瑞接到許多農民控告徐階奪田霸產的訴狀,即勒令徐「退之過半」,否則不予結案。其時徐階致仕家居,懾于海瑞威名不得退還農民些許田產,暗中卻行賄於給事中戴鳳翔,彈劾海瑞「漁肉縉紳」,將海瑞罷官,保住了他龐大的田產。《獻征錄-大學士嚴公嵩傳》載,嚴嵩降生於小家子,「其父不過小吏」;同書「大學士徐公階傳」載:徐階家「世世受耕,不仕,至父蔽而補邑椽吏。」說明兩人起步時家業相當,嚴嵩任了十五年首輔,而徐階僅任了六年首輔,田產卻是嚴家的15倍!僅以田產相比,孰貪孰廉豈不昭然若揭了嗎!

(6)嚴嵩之為人

錢謙益《列朝詩集-嚴少師嵩》:「少師初入詞垣,負才名,謁告返里,居鈐山之東堂,讀書屏居者七年,而又傾心折節,交結勝流,如楊用修輩,相與倚合,名滿天下,以公輔望歸之。」這說明嚴嵩是頗有文才的,詩文且典雅清新、深入淺出。李夢陽曾說:「如今詞章文學,翰林諸公,嚴惟中為最。」(《四友齋叢說摘抄》)以這樣的文才撰寫青詞,當然會受到世宗的賞識;《明史-嚴嵩傳》稱嚴氏「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看來,這也是不實之詞。此外,嚴嵩待人也有度量,《罪惟錄》載:「林一新者,以僉事分巡,嵩仆有不法,執笞之。一新入賀京師,嵩甚加敬禮,其能重賢大夫若此也。」約束家人,顧及大義,與徐階縱惡子弟橫行鄉里,何啻天壤之別。

嚴嵩很注意獎掖擢選人才以為國用。《列朝詩集-唐順之傳》:「順之於學,無所不窺,大則天文樂律,小則弧矢勾股,莫不精心究詰。既而受知分宜,僇力行間,轉戰淮海,遂以身殉,可謂志士者矣!」同書「尹耕傳」:「分宜能用子莘,能用胡瓚宗,其識見亦非他庸相所及也。」崇禎年間做過大學士的黃景昉在《國史唯疑》中說:「徐華亭(階)語張襄惠(岳)兒曰:『嚴氏當國二十年,制閫不入一錢,沒,得完其身者惟尊公一人耳』。猶使賢者得完身名,知此老未全毒乎!嚴嵩雅善詩文,收羅知名士,間能抑情沽譽,有可憐恕者。」事過數十年,當黃景昉路過袁州時,還聽到當地人對嚴氏的好感和懷念之詞,尤其是他的政敵在私下與相知所說的一席話,是否意味著嚴嵩還有一種人格魅力呢?這是頗值得治史者玩味的。

《列朝詩集-胡瓚宗傳》:「家居數年,而有詩案之獄。戶部主事王聯,瓚宗在河南所笞貪令也,上書訐瓚宗『聞大駕幸楚』詩,有『穆天湘竹』之語,世廟大怒,下之獄。嚴分宜、陶恭誠力救之,乃得解。」事在嘉靖二十九年,朱國楨《皇明大事記》卷32載,因王聯的誣陷而羅織成大辟,株連一百一十餘人,「是時,上意不測,大學士嚴嵩為之申釋,聖怒少解。」這類頗值嘉許的事,竟在《明史-嚴嵩傳》中缺載。聯繫到嚴嵩曾頗為救解夏言、丁汝夔等,說明此老無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之惡。比起徐階整死仇鸞、張經,羅織「嚴黨」瘐死胡宗憲,以「叛逆」罪構陷嚴世蕃死罪等等要高尚得多。

《皇明大事記-嚴嵩》載有一些嚴嵩家事,如「嵩妻歐陽氏甚賢,治家有法,馭世蕃尤嚴,嵩亦相敬如賓,旁無姬侍。」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內閣-居官居鄉不同》:「嚴分宜作相,受世大垢,而為德於鄉甚厚,其夫人歐陽氏,尤好施予,至今袁人猶誦說之。」嚴嵩在故鄉的口碑,朱國楨《涌幢小品》中亦有記敘:「分宜之惡,譚者以為古今罕儷。乃江右人,尚有餘思,袁人尤甚,余過袁問而親得之。可見輿論所評自有不同處。」可見嚴嵩名節被「帝王家譜」誣之深矣!

(7)餘論

世宗之初,對百年積弊和朝政是頗多革新的。談遷在《國榷》(卷*)中予以很高評價:「世廟起正德之衰」,「釐正諸儒,嚴迪德之選;革藩鎮之諸閹,廢畿甸之皇莊,奪外戚之世封,抑司禮之柄用,┅┅」朝政為之一新。其最大成就莫過於果斷革除鎮守中官,正如《明史-張忠傳》所言:「(世宗)盡撤鎮守內臣及典京堂倉場者,終四十年不復設,故內臣之勢,惟嘉靖朝少殺雲。」嘉靖十年行「一條鞭」法,變革賦稅,社會經濟大有發展。如果說嘉靖初年君相有鼎革之力,那麼,與世宗廝守了十五乃至二十餘年的嚴嵩,豈能無守成之功?

先聖孔子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惡居下流和「善」居上流皆司馬遷後史家筆法,遑論忠奸!是故讀史大可不必以「史」來讀,而應以「文化」來解讀!其文化的意味難道不比歷史的意味更有價值嗎!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