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如果在半年前有人說今年紅星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可以突破100億,李珞是不信的。如果是營銷部的人吹此類牛皮,李珞一定吐到他臉上去,即使他是劉書林也不免。一季度的收入是多少?14.3億!四月份結束也沒超過20個億,平均每月還不到五個億。而100億是什麼概念?平均每月要實現8個多億,考慮到前面的欠帳,後面幾個月要每月突破十個億才行。就紅星當時的狀況,別說十個億的市場有沒有,即使有訂單,也會受制於生產。雖然李珞不管生產,但不等於他不懂生產。

四月中旬陶唐來了,應他的要求,營銷部幾經反覆,做了一份在李珞看來很有份量的市場分析報告,結論是公司在2013年銷售收入應當在60~70億之間。

所謂有份量,是指有翔實的數據支撐。手持訂單是一方面,任何一個企業,除了那些壟斷企業,都很難在年初拿到全年的訂單。所以對市場的預判就很見功力了。李珞認為營銷部修改後的這份報告寫的不錯,所以他痛快地在報告上籤了字。其實他清楚,這份報告是打了埋伏的,就市場容量而言,全年拿到八十個億的單子還是有希望的,但市場不是常數,它是個變數,往往體現出非此即彼的特徵,即或者是良性循環,或者是惡性循環。如果前面乾的好,工期和質量不出大問題,後面的單子就容易拿到,反之就慘了,經營了好久的市場也會逐漸被他人蠶食甚至徹底丟失。

李珞之所以瞧不上同伴們,拋開彼此處於競爭關係的原因外,工作趕不上市場節奏是主要原因。嘴上天天喊著用戶是上帝,實際永遠以我為主,表面上銷售是龍頭,實際上生產仍然左右著銷售。這個大型國企的老毛病在紅星體現的尤為嚴重。市場是什麼?且不談產品的技術領先程度,市場就是質量+價格+供貨期。這三個基本條件中。你有一條做不好,市場競爭就可能處於劣勢。李珞慶幸紅星的市場目前還不允許那些低端私企進入,礦山機械及變速箱不是一般民企可以涉足的,不好說是資金技術雙密集吧。至少可以算是資金密集型企業。反過來說,就憑紅星生產經營的水平,假如從事低端行業,早不知破產清算幾回了……

新產品開發和老產品的升級換代也緩慢的令人心焦。紅星雖然不在IT行業,也一樣需要新產品和對老產品進行升級。每年的科研及新產品研發計劃在李珞看來沒有一點問題。應當說是緊跟市場脈搏的。但執行起來就是另一回事了,說的嚴厲一點,沒有一項是按計劃完成的!這大概和江上雲那副好脾氣有關,主管科研的副總總是一副笑眯眯的大善人模樣,下面還有什麼壓力?找客觀什麼時候找不到?在李珞看來,新產品這塊嚴重滯後恰恰是導致紅星廠緩慢但堅定地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有人說導致紅星衰敗的主要原因是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腐敗,胡扯!紅星的歷史上只有一個一把手因經濟問題被調查,宋悅肯定給紅星造成了損失,但很有限!宋悅才幹了幾年?不就是搞出一個安紅公司嗎?李珞看來安紅也未必就徹底失敗了,資產還在嘛。股權也清晰。如果說宋悅個人奢靡,他一年能糟害多少?一百萬了不得了吧?難道一百萬就搞垮紅星了?開玩笑!

李珞認為造成紅星現在如此局面,江上雲是應當負些責任的。他當總工多少年了?至少十年開外了!貢獻在哪裡?到現在主要產品仍在吃老本,這不是總工程師的失職?不應該被追責?但實際情況往往相反,江上雲的年薪恰恰是同級幹部中最高的!這裡需要簡單敘述下紅星領導班子的薪酬了,除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和監事會主席的薪酬由集團直接考核發放外,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都是由公司考核發放的,根據分工拿總經理的一定比例,比如李珞這個常務副總,韓志勇總會以及江上雲總工的係數是0.8。即基薪是總經理的80%,然後乘以內部考核分。年初總經理會跟副手們簽署年度責任書,明確各自的硬指標和軟指標,次年根據指標的完成情況打分。乘以薪酬基數就是副總級的年薪了。但這個指標考核體系相當複雜,在李珞看來是有問題的。考核體系中摻雜了很多非理性因素,特別是一把手打分的比例過高而分管業務的完成考核成了陪綁,所以才會出現江上雲那樣的老好人得分甚高的怪現象……

回到最初的問題。李珞認為六個月後公司在主營業務收入上扭轉不利局面的關鍵因素是陶唐展現了鐵腕風格。四月、五月的收入依然很差,不過是六個多億的樣子,但從六月份起。隨著氣候的炎熱加劇,生產也掀起了高潮,在陶唐的嚴厲問責下,生產量激增,反制了營銷口。當時李珞也是為了賭一口氣,發狠心要擺脫被動,反制馬光明和蔣延生。李珞和韓志勇馬光明一直不對路,他容不得馬光明那副小人得志的嘴臉,容不得馬光明在總經理辦公會上得意洋洋講庫房都堆滿了,更容不得韓志勇裝作沉痛狀分析兩金占用造成的現金流壓力,所以營銷部全力開動,想盡一切辦法把產品銷出去。在一般職工眼中,六月份後公司是一片火熱,加班送飯到一線成為了常態,連離退休管理中心的那幫二線政治家都連聲讚嘆:這才像大幹的樣子嘛,這才像我們老紅星的傳統嘛。大概公司緊張的生產氣氛勾起老頭們長存心底的某些美好回憶。

沒幾個人知道背後竟然有高層領導的勾心鬥角夾雜其中。

結果對所有人都好,一線職工的收入因工時多而增加了,也算體現了多勞多得。公司的主要指標也隨著銷售收入的增長變的好看起來,考慮到陶唐的工資與指標掛著鉤,而大傢伙兒的工資又與陶唐的工資掛著鉤,主要經營指標的序時進度得到大幅度改善,意味著大家的年薪得到了初步保障。從六月份開始大幹快上,連著狠忙了幾個月,竟然忙出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說皆大歡喜也不盡然。大幹帶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緊張。原材料、動力費及人工費用全部在飆升。現在跳出來的反對者成了李珞的老對手韓志勇韓總會了,隨後馬光明也加入了合唱。韓馬在大事上歷來配合默契。李珞並感到不意外。但令李珞意外的是陶唐毫不猶豫地站在了自己一邊:如果說生產的困難係數是100的話,籌措資金的困難可以算成150,而把產品銷出去的困難至少200,把貨款即使收回來的難度差不多就是300了。就困難而言,是生產的數倍……老馬要不你來管營銷?還有韓總,我注意到營銷部的回款沒有問題呀?他們出色地完成了回款計劃,這份計劃都是我們討論通過的啊。資金緊張不能只盯著入口,還要盯著出口。一句話,在營銷口回款沒有問題的前提下,你不應該提資金問題!

這段話令李珞很舒服。很久以來,李珞都在班子裡扮演了孤獨者的角色,特別是一把手,鮮有支持他的,總算遇到一個說公道話老闆,李珞竟然忘了自己也跟陶唐勾心鬥角甚至默許外甥「僱傭」間諜偵刺其行蹤,也忘了陶唐曾在中層大會上敲打營銷部了……接下來,陶唐又講了一段令李珞很舒服的話:馬克思說過。產品變為商品是驚險的一躍,如果跳不過去,摔死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產者……在現在企業管理體系中,科研開發和營銷是兩個不可缺少的輪子,對於目前的紅星廠,營銷環節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要超過科研開發。要真正樹立全廠圍著營銷轉的思想而不是一句口號,我要求各個口真正做到營銷要什麼產品,就生產什麼產品。要多少就生產多少,什麼時候要就什麼時候交付!絕不許跟營銷討價還價!因為他們代表的是用戶,使我們這幫人的衣食父母!

公司生產加速不僅對資金帶來壓力,對於營銷口也是有苦難言。為了完成月份計劃,一些訂單不得不提前了,客觀上造成了資金的積壓,也給自身帶來了麻煩——不得不繼續尋找訂單,總不能讓四季度全廠歇菜吧?但事情就是這樣,當營銷部全力發動。市場就發生有利的變化,一些意想不到的用戶被拉來了,一些新市場被打開了。為此,營銷部兩次領到了專項獎勵,都是獎勵新市場開拓成功的,第一次是十萬元,第二次陶唐大氣地批了三十萬元的巨款,令生產、供應、技術等部門羨慕不已。獎勵的分配權完全下放給了李珞,這也是讓李珞深為滿意之處。

但那段時間李珞真有些吃不消了,他覺得自己事實上兼任了營銷部主任。為了討回貨款,拉下老臉親自跑客戶給人送禮請人吃飯,這種事很多年沒有干過了,自從晉升為公司副總就基本沒有干過了,為了跟韓馬賭氣,李珞很是賣了一把力氣。現在想起來,最受益的其實是陶唐,今年拿下100億的規模,很是可以了,完全可以向馮世釗交代了。換句話說,今年的經營成果讓陶唐坐穩了那把椅子。這是不是有些為人作嫁的味道呢?

如果在六月份前,李珞或許有這份心思,但現在真的沒有了。他不準備和陶唐爭雄了。兩件事或者說兩個因素造成了李珞心態的改變,第一是陶唐乾淨利索地扳倒了駱沖,震懾了和駱沖地位相當的人,包括李珞在內。那件事表明了什麼呢?陶唐在集團是有強大後台的,駱沖的那點資源根本不夠看。而且,陶唐的手段很直接,就那麼一路碾壓過去,駱沖幾無抵抗之力。我就看你不順眼了,而且你就是有問題。這種不大合常規的方式令大家感到心驚膽戰。李珞認為,八月份之後全廠特別是高層表現出的齊心協力和駱沖劉新軍的倒台是有直接關係的,殺雞駭猴的作用異常明顯。第二呢,李珞認為陶唐太乾淨了,至少偽裝的非常妙,讓人找不到什麼破綻。身在體系中間就要講遊戲規則,面對一個毫無破綻的一把手,就算副手有再多的權謀也無濟於事。這方面李珞一直在觀察著陶唐,其實他本身也是過的比較硬的,至少不會像駱沖那樣毫無廉恥地不放過一切撈錢的機會。聽賈建新說,陶唐自己在小招用餐都是交錢的,在紅星的歷史上,至少在近二十年沒有這樣自律的領導。這已經夠裝了,還有比這更過分的,李珞還打聽過陶唐的用車,王富民完全閒置了,連陶唐的父母從濱江回來都沒有用過他的專車,如果他不是聖人,那就太可怕了,跟這樣的對手放對是絕無勝算的。既然沒勝算,那就認命吧,總比被幹掉強。

一個強勢的,把心思都用在工作上的一把手其實也不錯。李珞想,大家的身家性命都在紅星,陶唐如果能把紅星帶出泥淖也是自己希望看到的。(未完待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