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狼來了

胡東不停地點頭,方既明就繼續說下去了:「而我們國家為了快速追近與其他國家存在的差距,就必然會放開市場,引進優秀的跨國企業,學習他們的長處,甚至要趕超它們。但是,在這過程里,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大戰略方向是不會動搖的,我在這裡只能奉勸國內的公司,這一次,狼是真的來了。

當然,我更要提醒一下領導們,雖然市場換技術是一條路子,也是可行的路子。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外國公司是絕對不可能把核心技術教給我們的。所以,一定要加大研發力度,自己擁有核心技術,才是最可靠的事。

現在,中國確實有著人工優勢,但是也要看到,我們的供應鏈建設是很不完善的,需要倚仗國外的供應鏈。未來的中國,一定要建設起國內的供應鏈,才能掌握製造業的第一步主動權。接著,用市場換技術的時候,也不能慣著外國企業了。資本家是最沒有良心的,你的標準一旦低了,那麼它們會用這個標準坑害我國消費者。所以,制定的標準一定要科學。

我說了這麼多,其實核心部分,還是只有一個,就是核心技術。

是,現在中國沒有很多籌碼可以談核心技術的。但現在不追趕,未來更加追趕不上了。

世界分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國家,一種是資源國,這是已開發國家薅羊毛的對象,例如石油之類的。一類是生產國,是已開發國家轉移低端製造業是國家。一類是消費國,也就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

如果中國走不出這個陷阱,那麼就是一直被剝削的命運。

因為在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已開發國家向生產國輸出資本,主要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生產國拿到資本和項目,開始去資源國採購原材料進行生產。產品生產完成之後,賣給已開發國家等消費國。已開發國家向生產國支付貨幣作為貨款結算。生產國拿到了貨幣,這些貿易盈餘,因為規模巨大,在國際市場上,怎麼管理和投資,都是個問題。生產國用積累的外匯儲備,購買已開發國家的核心優質資產,那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買低息的已開發國家的國債。

你看看,這種分工,是不是一直在給別人打工呢?但你沒辦法啊!

不過,如果你掌握了高科技技術,掌握了高額利潤的產品,那你就能有話語權了。從中體現的,是國力的提升,再也不是大而不強。」

胡東仔細思索了一番,說道:「所以方董的意思,是我們國家一定要積極投入研發?」

「不錯,還得加大教育投入。」

方既明認真地說道,「國家的未來,在小學老師的講台上。有了那些懂得科技的人才,我們才能再繼續前進。」

胡東突然感覺,這一刻方既明不再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他也不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兩個人的角色好像調換了一樣,方既明更像是一個看破世界的中年智者,而他卻像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在聆聽「前輩」的教導。

其實,這不過是方既明把上輩子中國走過的路,再說一遍罷了。

路子大體上是正確的,但走的過程中,就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一次的專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方既明也無所顧慮,暢所欲言。當然了,方既明也沒談及方大集團怎麼樣,畢竟都不關他的事。幹嘛要那麼好心,提醒自己的競爭對手?事實上,哪怕方既明提醒了,陳大磊都是不屑一顧的。

成功的企業家,都很自負!

胡東完成了專訪後,匆匆離去了。

方既明也沒怎麼留意,反正他說的是肺腑之言。

但是,方既明這話一經見報之後,立即引起了轟動。

「這個人,是賺了點錢之後,飄了嗎?」

很多國企的老總看到了方既明這段話,不屑一顧。

但是,也有很多民營老闆看到了,開始陷入了沉思,在未來的日子裡,該何去何從?確實,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很多民營企業陡感壓力。而國企也感受到了壓力,可他們卻不當一回事。這就是國企和民營企業的不同。

在一般人的領域裡,方既明的這個專訪不出圈。

但是在老闆這個圈子裡,方既明說的話,被很多老闆反覆看了好幾遍。

漢風集團,宋正坤拿著《經濟日報》,笑道:「這個小方,很多觀點與我不謀而合啊!」但宋正坤是有點遺憾的,因為漢風此時並不出名,但漢風的交換機、網絡通訊設備其實也是早就賣出國門,賣到歐羅巴去的了。

不過呢,宋正坤也沒有出風頭的想法,只要踏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對了。出圈的事,只要做好產品,還怕不出圈嗎!

陳大磊也是看到了《經濟日報》,然後把總經理梁欽源叫了過來:「方既明說的話,你怎麼看?」

梁欽源仔細看了看長達六千餘字的專訪報道,然後才不屑地說道:「說些假大空的話,誰不行?」

其實,這就是方大集團的態度。

因為有正府訂單在,方大集團根本不愁產品賣不出去。而且此時的方大集團,也還是國人的驕傲——最起碼在電腦這個「高科技」產品領域裡,方大的知名度最高。有了這個底氣,方大集團才會如此無視即將到來的,更加慘烈的競爭。

陳大磊這一次卻是緊張了:「阿源,這次是狼真的來了。黛兒、慧譜之前就進入了中國,要不是還有關稅擋著,他們的市場份額會超過我們很多的。現在,方大雖然還是國內電腦銷售第一,但優勢已經很不明顯了。如果黛兒、慧譜,甚至IBM都要來中國市場上分一杯羹,我們也會很艱難。」

梁欽源想了想,說道:「也沒什麼啊,他們能來,我們也能去他們那的市場,各憑本事!」

陳大磊苦笑道:「哪有這麼簡單,品牌知名度方面,我們出海了,還能有人信賴我們?」

梁欽源說道:「降低價格,用國內市場補貼國外市場,先打響知名度後再賺錢,這樣也行啊!」

陳大磊想了想說道:「這倒是一個辦法。」

可惜的是,他們都沒想到,恰恰是這個辦法,導致國內市場更加萎縮了。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