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內,宋知書聽到聲音,當即眼前一亮。

然後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起身,打開房門後,當即見到了兩張熟悉的面孔。

是古雲大儒和陸明二人,還有寧平大儒,一共三人。

「見過古雲先生,陸兄別來無恙。」

自離開太昊劍宗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了,如今看到熟人,宋知書心裡自然是高興的。

「君子境,宋小友果真沒有讓老夫失望啊。」古雲大儒看著宋知書,又感受了一下對方的狀態,當即眼中一喜:「法力與儒家正氣完全結合,看來宋小友怕是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啊。」

一般道儒雙修的人,想要融合兩種不同的力量是很難的,除非修煉到一定境界。

亦或者說在儒家上有著巨大的感悟,明悟今後要走的道和路。

古雲身為大儒,自然一下就看出來了。

而自己也算是宋知書的引路人,看到對方能有這樣的成就,當然也很高興。

「古雲先生過獎了,快快裡面請。」宋知書微微拱手,將三人全部請入房間之中,同時為他們各自斟滿一杯清茶,而後才坐下開口。

「學生有今日,少不了當初古雲先生還有寧平先生的教導,若無當初幾位先生竭力相護,哪有現在?」

宋知書是一個知恩的人,即便明白,那時候南派儒家是看中了自己的天賦,然後才選擇出手。

但所謂君子論跡不論心,兩位先生還有南派儒家,確實做了。

為此還不惜想要直接和慕長歌開戰。

這份恩情。

他自然是不會忘記的。

「一切都是你自己所得,我們做得其實也不多。」古雲大儒卻微微搖頭,也有些感嘆。

這些天來,他一直都在忙碌有關於龍源大會的事情,同時期待著宋知是能早日到這雲州城,現在對方來了,事情也忙的差不多,對其而言,也是值得高興的。

再有一點便是,宋知書之前在青州還有虞城做的那些,古雲大儒也非常清楚。

本以為當初對方離開了太昊劍宗,或需要沉寂一段時間。

可現在看來,自己完全小視這位宋小友了。

也是。

真正強大的人,並非因為換一個環境就無法適應。

當初宋知書離開,同時沒有入大周文宮的決定,在他看來可以說相當正確。

才幾個月啊,將仙道和儒道的力量結合,還抵達了儒家君子境。

怕就算自己親自教導,也很難做到吧。

「古雲先生過獎。」

宋知書拱手,隨即望向陸明,繼續道:「陸兄,文淵先生可來了雲州城?」

「老師在書院還有許多要事處理,就讓我獨自前來了,說想要入君子境,需要多走走看看,龍源大會是一個長見識的好機會。」陸明一笑,當即回答。

二人也算是同輩人,同時關係也非常不錯,自然沒有什麼客套的。

「原來如此。」

聞言,宋知書點了點頭。

如程宏先生一樣,文淵先生畢竟是書院院長。

不可能丟下手下的一切,來參加龍源大會,教導學生,對於這樣的人來說,也是無比重要的。

「宋小友,我聽曾師說,前兩日王派和宗派的人,都想要邀請入他們的學派?」這時候,古雲大儒開口,眼神有些凝重,顯然知道了這件事情,並且有些不滿。

「不錯。」

宋知書回答,畢竟這事也沒什麼隱瞞的。

「當真是無所不用其極啊。」古雲大儒臉色有些不好看。

別人或許不知道,但宋知書可以說是他們南派儒家一早就看好的,他不相信王派和宗派的人不知道,可在這種情況下,對方還是選擇出手拉攏,心中自然有氣。

不過對此,古雲大儒心中也能夠理解,因為這關乎聖道之爭,沒什麼好指責的。

故而,他只說了這樣一句話,並沒有繼續去指責那兩派。

宋知書則沒多言,繼而開口道:「古雲先生,學生其實有些不明白,都說我南派儒家勢弱,但在雲州書院門口,我也看了,我南派儒家的大儒數量,並不比其他學派少,曾先生作為領袖,也是和岑先生與鄭先生差不多的存在,為何這樣會說南派勢弱呢?」

其實這幾天來,他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並沒有想通。

世間大儒數量並不是很多,而南派至少有五六位,放在所有學派當中,也不算少數的。

大儒,代表的是各個學派的最強力量,如此情況下,怎麼能說南派勢弱?

難道只是因為底蘊不夠一個原因?

「宋小友有所不知。」

古雲大儒明白宋知書在想什麼,但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在稍加思索過後,才選擇開口:「儒家與各大學宗門不同,像太昊劍宗這樣的宗門,即便底蘊不足,但只要擁有足夠多的強者,那地位自然而然不會低,又如蜀山和青城兩大劍宗,弟子數量甚至不如有些小宗門,可依舊站在當世巔峰,原因就在於強者足夠多,無人可以忽視。」

「可儒家呢?底蘊和實力講究的並非是什麼大儒和自身勢力,而在於學生是否夠多,正如我南派儒家的學說,受到認可的並不多,那有些讀書人就會選擇其他學派,換言之,便是弟子很少。」

「弟子一少,就算我南派儒家的學說再如何厲害,但沒有傳承,最終都會斷絕,到最後,或許在後世,會有人以往我南派儒家,意味著這一聖道段了,宋小友可明白?」

他解釋的相當清楚,用宗門和南派儒家作比較,為的就是讓宋知書徹底明白過來區別在哪裡。

宋知書也自然明白過來了,知道古雲大儒說這麼多只有一個意思。

那就是別看現在南派儒家大儒數量並不少。

但南派的主張,卻沒有多少讀書人放在心上,就像一種古老的技藝,若受到追捧,自然會受到關注,而有些的技藝,即便再好,卻無人喜歡,那也是沒用的,最終會消失。

現在南派儒家,面臨的也正是這個局面。

後繼無人。

以至於到後世,南派的學說和聖道,也會斷絕,這就是所謂的聖道之爭。

宋知書明白,或許古雲大儒,還有南派的一些大儒們,都把一些喜歡放在了自己身上,希望自己能夠站出來。

「學生明白了,所以龍源大會,其實對於每個學派而言,都非常重要。」

稍加思索,宋知書就明白龍源大會的真正意義,並非各派賣弄學說,也並非爭一時之高低,最為重要的,是想要借這個機會,為自家學說傳道,吸引更多的人,無論修士還是凡人,只要有人感興趣,那就一直能傳承下去。

「沒錯。」

古雲大儒點頭,隨即繼續道:「正巧你說到龍源大會,老夫也有些事情要向你解釋。」

「無論小友你是否參加龍源大會,但在今後儒家的道路上,必然會面對一些問題,還有與自己有聖道之爭的人,而這次,他們也都到了雲州。」

之前他邀請宋知書來龍源大會,並非想要對方參與,並且與人爭鬥。

但有些事情,古雲大儒還是覺得宋知書必須要了解。

「古雲先生可以明言,學生也感興趣。」

聞言,宋知書神色鄭重。

儒家一道,並非閉門造車就可以了的,自己也想知道別人所走的道路,進行印證。

讀書講究知與行,知,便是知曉更多的道理。

「首先是王派的李策玄,此人出自山野,後展露出強大的儒家天賦,三年知聖,五年知行,八年君子,且道儒雙修,三月前,被王派領袖鄭公文收為弟子,閉關著書,傳言此書,是其融王派學說與一體,名為《王道》,準備在此次龍源大會拿出來,而且,他可能也得到了一份聖人造化。」

古雲大儒開口,語氣鄭重,顯然對於李策玄非常看重,知曉其天賦。

畢竟,只用了不到二十年,便達到君子境。

放在儒家讀書人中,絕對算出色的,更別提在君子境,就開始著書,那更了不得了。

須知,對方還有一份聖人造化,未來怕是前途不可限量。

「此人學生聽過,的確是一個人物。」宋知書點頭,陳景雲也說過此人,備受王派看重,只是沒想到,居然能被學派領袖收為弟子。

「另外一人,便是宗聖之後宗禮。」

古雲大儒沉聲:「此人老夫倒不是很了解,宗派封鎖了他所有的消息,只說也在君子境,但他早年曾經被宗聖誇獎讚許,並且幼年得宗聖教導,我儒家當中也有一個傳言,若世間要再出一位聖人的話,那便是宗禮。」

被聖人教導和讚許?

此言一出。

宋知書都忍不住驚訝了。

不錯,聖人坐化也才沒多久,而對方又是聖人之後,得到教導也很正常。

但被聖人誇獎,那就完全不同了,聖人何等存在?儒家一道出現後,也一共才幾個聖人啊,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世間。

「想必小友也聽過,儒家有三傑,你便是其中之一,老夫猜測,未來若出聖人,或許就在你們三人之間出現了,所以這兩個人,你也必須要了解,龍源大會就是一個機會,你屆時便可看看,了解二人的學說,對小友也有莫大好處。」古雲大儒開口,給出自己的建議。

不過他這句話,卻是默認宋知書參加龍源大會,但並不會上場了。

故而,宋知書在聞言後,臉上浮現出一抹笑意:「古雲先生,事實上,我也有新的學說,準備在龍源大會上拿出來。」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