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道:「起來吧,實話告訴朕就是。」

「謝陛下。」

余懋學收了一下淚,說後就起身回道:「如陛下所言,臣的確因官俸不足而生計艱難,偏偏時下輔臣又刻薄,政法又嚴苛,也就產生不滿。」

朱翊鈞點頭:「卿也不必自責。是朝廷虧欠官俸嚴重,而寒了清廉之臣的心。致使考成新政一推行,官怨叢生。」

「陛下說的是,此為輔弼之過。」

張居正這時回了一句。

朱翊鈞擺手:「先生不必如此說。朕是天子,是朕為政不善,不但內廷虧空嚴重,俸祿發放不足,乃至朕自己也四季常服不過八套,織造局的織工也因此寧去徐家為長工而不願供職於織造局,更甚朕自己連個筆洗都不敢換;外朝就不必說,許多官員俸祿一直都未發齊,而究其根源,皆是國家未富。皆朕的過錯。所謂萬方有罪,罪在朕躬!不該令臣民受此辛苦。」

余懋學聽朱翊鈞這麼說,道:「陛下這話讓臣無地自容!」

朱翊鈞則看向他道:「分明是卿讓朕無地自容。卿又何必這麼說。不過,朕倒也因此想問問卿,卿既然堅守文人道義,恥於言利,而不好直說對官俸不足不滿,只將怨憤歸咎於考成太嚴,可有想過,考成雖苦了百官卻利國利民本身就符合文人所持天下為公之道義,緣何卿卻在考成上面又不守文人道義了?」

余懋學一時語塞。

朱翊鈞又問:「卿認為海瑞如何?」

「吾等楷模。」

余懋學道。

朱翊鈞道:「既然卿以他為楷模,當不能只學他清廉剛直,還要學他識大體,知道自己為官難,是國家未富,非輔臣刻薄,新政嚴苛。」

「臣甘願伏誅!」

聽了朱翊鈞這話,余懋學再次含淚匍匐在地。

「大可不必!」

朱翊鈞說了一句,就看向張居正:「先生,現在官員欠俸補足且足色發放的話,需多少白銀?」

張居正道:「回陛下,需銀一百二十七萬餘兩。」

朱翊鈞聽後點首,轉頭看向張宏,道:「加上補齊昨日所奏欠發的軍餉,還是夠的。那就將抄沒馮保所得的內帑足色補足吧,以免因此事影響新政。昨日先生言過,為君當引導其公私,燮理其陰陽。朕願意相信,臣僚們有奉公守節、盡心王事之心,但也要承認他們心裡因考成太嚴可又所得不足而對新政滋生怨憤之心。」

「陛下仁厚!可追堯舜!臣為天下同僚謝陛下!」

余懋學聽後突然一拜。

朱翊鈞沒有理他,只是問著張居正:「另外,此次考成,可有優秀者?」

「回陛下,也有的。文臣之申時行、張學顏、王用汲、金學曾、葉夢熊,還有武將之戚繼光、李成梁皆考成結果不錯,另外六科也有表現卓越者,如戶科右給事中石應岳這些。」

張居正回道。

朱翊鈞道:「那就將這些人發俸時獎半年俸祿,足色!以作恩賞。另外,皆加官銜一級。以後也如此例。先生覺得如何?」

「陛下聖明!如此可揚其公心也!」

張居正回道。

朱翊鈞笑了笑道:「今年是因為抄沒馮保可補虧空可發賞銀,但這非持續之法,徹底解決虧空還需要先生為朕分憂。」

「臣當竭盡全力,使國家富庶,天下興盛。」

張居正拱手回道。

朱翊鈞點頭,然後看向余懋學:「卿雖無識大體之心,但好在敢言,有為官清廉,且現在平台召對,也敢剖析內心,自認是因官俸不足而對考成不滿,覺得為官更難,讓朕也有個平抑官怨的機會。所以,朕不殺你,也不將你革職,依舊將留任戶科,以用卿清直,但也不能不罰,就罰你和石應岳調換一下,他升為都給事中,你貶為右給事中,只是卿當自省,是否平素只看得見官怨,看不見民怨,而只做了同僚喉舌,未做生民喉舌?」

「臣謝陛下開恩!臣亦謹記陛下聖訓!」

余懋學大為感動,俯首大拜了一下。

朱翊鈞伸手一抬:「起身吧。」

「是!謝陛下!」

余懋學站起了身。

而朱翊鈞則又道:「這樣,朕有意召昔日首輔高拱來朝,問其新政,你為朕使,替朕去一趟河南,順便考察一下考成推行第一年的民情,把注意力放在民眾身上去看看,但不要只知問官怨,而當去田間問農夫,去市井問商販,問民間疾苦。」

「臣遵旨!」

余懋學吃了一驚,但也還是喜不自勝地回了一句。

「退下吧。」

朱翊鈞道。

「臣告退!」

余懋學拱手說後,倒也向張居正作了一揖。

待余懋學退下去後,朱翊鈞就看向張居正:「朕剛才一時興起,突然覺得既然要燮理臣僚陰陽,明其公私,那朕這個天子就不能忽視高拱。朕即位之初,與他之間頗有齟齬,乃至兩宮也對他頗有嫌隙。然若無視這些嫌隙,則難免有君不明臣不解之情況,以致於連累新政,牽連先生,故朕決定召高拱進京一問。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朱翊鈞倒不是偶然想起高拱,而是早就知道高拱頗有改革能力,其不受儒學影響,很注重經濟發展的意識,無論是開邊貿還是開海都表現出一個改革家的遠見卓識,這在保守為主且恥於言利的士大夫階層是很難得的。

只是高拱擋了張居正的路,歷史上很難在萬曆朝發揮作用,但朱翊鈞覺得如果讓高拱繼續在萬曆年間有議政的機會,可以讓萬曆改革更好。

所以,朱翊鈞才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決定要召回高拱。

事實上,他早就有此意,且就等著扳倒馮保而能有干預朝政的權力後這麼做呢。

當然,他還是要照顧一下張居正的感受的,也就一直未提出來,但昨日張居正的話,讓他確認張居正或許不介意與高拱修好。

畢竟都是士大夫的一員。

而皇帝也有必要消弭政治家之間的矛盾,避免將來因此出現大問題。

何況閣臣相爭的確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問題。

歷史上,張居正的確在後來有意和高拱修好,萬曆五年,他回鄉時特地去見了高拱,相談甚歡。

但是張居正當時的努力似乎沒有作用,高拱對他還是頗有不滿,且他和張居正的矛盾後來還成為了張居正死後萬曆清算張居正的導火索。

這或許還是要皇帝出面才行。

此時,張居正聽朱翊鈞說後只拱手道:「陛下肯與前首輔冰釋前嫌,自然是為君者,當有之胸襟,臣有愧,竟未就此事向陛下提過,而竟需陛下自己想起。」

「先生百事操勞,偶有不察,也在情理之中。」

朱翊鈞回後就道:「而朕聽聞高拱此人雖性烈卻甚開明,能洞察人心,這次余懋學案就暴露了考成時忽視了底下官員會因官俸不足而產生不滿的情況。先生覺得,如果高拱在朝,能洞察出來嗎?」

張居正沉思片刻,點首道:「以臣愚見,高新鄭素來是敢並談義利二字的,當能洞見。臣認為,可起復其入閣。」

朱翊鈞笑道:「朕倒是無意讓他入閣,而掣肘先生。」

張居正一愕。

朱翊鈞道:「朕有意設議閣,讓高拱以閒職散官入議閣,可議朝政,令先生參詳,但無權票擬,也無權上朝議政,只是為朝廷新政查漏補缺,或為時下之弊提出建言而已,用不用則在六部內閣是否奏於天子。也算是老馬識途,讓這些致仕老臣,為新政發揮餘熱,且在京更易榮養,而不至於在鄉間為族事所擾,或因一時意氣,干涉地方父母,致使晚節不保。」

「先生認為如何?」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