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民族政策

上次說到,高定招降了朱褒,而探子卻回報孟獲和他的蠻軍已經散布于山林中,無跡可尋。劉厚對此大感頭痛。

正在這時,親兵回報,皇上派遣官員過來,幫忙管理各郡。原來,這次劉厚帶來的官員實在太少,所以占領的地盤都沒人管理,只留下一些吏員讓他們暫時維持著地方的秩序。

劉備有見於此,就派了馬忠、李恢、馬岱、張裔等幾位文武官員過來,幫忙管理各郡。其中張裔原本被雍闓綁了送給吳國,不過不知何故,卻被他趁守衛疏忽時找到機會逃了出來,輾轉回到成都見劉備。南中正是用人之際,於是劉備又將他派遣了過來。

劉厚接見了他們,並招來了永昌的守將呂凱,和麾下其他將領、文臣一起召開會議。

會議的主題是商量以後怎麼管理南中地區的問題。李恢帶來了丞相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認為南中地區太大了,只設四個郡,管理起來難度大了一點,不如將它拆分成6個郡。

只是他也沒有來過南中,不了解這裡的具體情況,所以讓親自帶兵在這裡征戰的太子最後決定是否拆分。

劉厚也感覺南中地區這4個郡實在是太大了一點,橫跨了幾個省,稱為一個州也差不多夠了,於是打算仿照諸葛亮歷史上的做法將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拆分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

於是,劉厚提議任命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馬忠為牂柯太守、張裔為永昌太守,至於益州太守和興古太守他提議讓身在荊州的糜芳和傅士仁來做。

原因無他,因為他知道這兩個傢伙在原歷史上荊州被東吳占領後,他們投降了東吳,間接導致關公被殺。所以如果還將他們擺在荊州那樣的四戰之地,無疑就是一個隱患。

現在事情沒有按原來的歷史走向,他們兩個也沒有投降的舉動,更沒有證據,所以劉厚也不能輕易動他們,更何況,糜芳還是劉厚的小舅子,動他就更不行了。所以,劉厚想把他們弄到南中這個大後方,讓他們在這裡安度晚年算了。

一系列任命安排作出後,還不能立即生效,要報給劉備批准才行,畢竟劉備才是皇上,劉禪不過一太子,他只能作出提議而已,不是最終決策者。

換了其他朝代,太子連這種提議也是不能做的,6個郡的郡守,這麼重大的人事任命安排,如果那個太子敢置喙,不是腦子秀逗了就是準備造反的前兆了。不過在蜀漢這個特殊的情況下,劉厚卻敢提出這種建議。

一來,劉厚繼承人的身份是板上釘釘的;二來,南中是自己一手打下來的;三來,這些官員除了糜芳和傅士仁外其他都是劉備派下來的,他們不是劉厚的嫡系,反而全是劉備的人,所以他也不怕引起什麼閒言閒語。

就算是糜芳和傅士仁也是劉備的舊臣,特別是糜芳,劉備是他的姐夫,他和劉備親密程度比和劉厚親多了。只是,他不一定肯過來益州上任,劉備也不一定肯讓他來就是了。

不過劉厚也有辦法,他打算會後私下寫一封信給自己的母親甘皇后,讓甘皇后負責勸說劉備讓糜芳調到益州上任。

就跟她說荊州四戰之地,兵凶戰危,在那裡隨時有生命危險。糜夫人已經不在了,但是我們有義務照顧好她的弟弟,所以不能讓他再待在那麼危險的地方了。所以他想將這個小舅調到益州郡來,這裡安全得多了,只有幾個蠻人作亂而已,很好對付。自己也是為了照顧小舅才做出這個安排的。

這樣去說的話,劉厚有八成的把握劉備會同意這個提議。

分割南中和任命官員的問題整整討論了兩天最終才定下來。

接下來會議討論民族政策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難辦。歷史上很多名人想了很多辦法也沒能解決好這個問題。這次,自己這班人能不能提出什麼好的方法呢?

首先由張裔提出第一個建議:

「太子殿下,裔以為,南中地區,山高路遠,部隊行軍艱難,糧食運輸不便。我們可以啟用當地有名望的土人為官,讓他們負責管理這些夷人,這些當地土人是望族,在當地很有名望,那些夷人一定會信服他們。這樣我們就不用費一兵一卒,也不用浪費一粒糧食就能使得南中地區太平穩定,皇上就可以集中精力以圖中原。」

真是個豬腦子。劉厚一聽心裡就大罵。這張裔的意思是民族自治,而且是完全的自治。自治也不是不行,不過要等局勢完全穩定才行,起碼要全國統一以後的事了,現在這種情況讓他們自治,等於將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拱手再送給別人。

這些夷人根本就是養不熟的白眼狼,你強勢時就表示臣服你,你稍微表現得有點虛弱,就反咬你一口。這次雍闓和孟獲的反叛就是最好的例證。

如果讓他們自治,等於是給機會他們抱團,給機會他們安心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這就更危險了。可惜這種意見是當時很多文人所持的意見,連諸葛亮都是這樣考慮的。

歷史上諸葛亮南征後就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李恢、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中,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

他認為留兵鎮守有「三不易」: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為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

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政策不怎麼地,在歷史上蜀漢軍撤退後,蠻人多次作亂,幸好李恢、呂凱、馬忠等人還算得力,多次進行清剿加上一些懷柔的政策才沒有導致出大亂子。

「這可不行,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地盤,怎麼能就那麼輕易拱手送人。」劉厚毫不客氣地指出問題。

「可是,駐軍不易,運糧更不易……」張裔還想爭辯。

「有多不易,你看我們這次出兵,本來才一萬兵馬,三萬輜重隊,結果打到現在變成總數11萬人馬,越打越多,這些人都是怎麼來了?還有,糧食我們出發時就帶了那麼多,打到現在幾個月過去了,吃飯的人數從四萬人變成11萬人,但是從來沒出現缺糧的情況,糧食怎麼來了?」劉厚反問道。

「這…….這……」張裔羞得漲紅了臉,不知道怎麼回答,他當然不知道劉厚一路上是怎樣無恥地「因糧於敵」的。

劉厚這一路下來,非常重視獲取糧食問題。攻陷城池必定搬空府庫,雖然沒有禍害百姓,但是一府的儲備是顆粒不剩了。攻下寨子就更狠了,必定將糧食、牲畜全部沒收,雖然沒有殺光那些蠻人,但是絲毫不管他們會不會在戰後餓死。

就算是後來那些不抵抗的寨子,劉厚大軍經過時,也會勒令他們交出部分糧食,名曰「勞軍」。所以蜀軍這一路下來,沒有再從成都調運一粒糧食,不但沒有缺糧之虞,反而因為搞到的糧食太多,輜重隊一擴再擴也難以全部帶走。

「凡大漢治下百姓,無論漢人還是夷人,均需繳納賦稅,有這些賦稅就能就地供養軍隊,當然,還有一部分要上交朝廷。兵員問題,這次我帶了一些過來,等征戰完畢,可以留下來一部分鎮守當地,還可以就地徵召一些,作為鎮守部隊足夠了。

交通、運輸問題的確是個大問題,等以後局勢稍安,各郡守可以組織修建官道。雖然這裡山林多,開山修路很不容易,但是再難也要做,這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劉厚道。

「這……太子殿下,目前南中剛逢大亂,宜輕徭薄賦,給予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這個時候如果大量徵發徭役,恐怕……」李恢這個時候出來說話了,修路不是一個小工程,如果大規模徵發徭役,恐怕又會逼得蠻人造反。

「我的意思不是徵發徭役,而是出錢聘請工人。之前大戰,很多蠻人寨子被破,很多人失去了生活來源,這些人會變成流民,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我們招募這些人修路,除了給他們吃飽飯外,還付給他們一定的工錢,這樣,這些流民就不至於餓死。吃得飽飯他們就不會再造反。這有個名堂,叫『以工代賑』。」劉厚道。

「這……可是我們那裡來那麼多錢糧可供這樣用……」李恢道。其實他還想說,歷朝歷代,修路這些事從來都是徵發徭役的,那裡聽說過官府出錢聘請人來干。

「這個你們不用操心,錢糧的問題我會想辦法的,你們只要做好招募工作和組織他們去勞動就行了。喔,對了,除了修路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採礦。南中地區多銅、鐵、煤等各種礦藏,到時候也可以廣泛招募蠻人去開採這些礦藏。」劉厚補充道。

「太子殿下,禕聽說,南中之地,有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等大族,他們普遍得到當地夷人的擁護。我們不讓他們自治,只要不讓當地人做主官即可。但是還是可以適當招攬當地這些有名望的大族子弟,讓他們出仕充任一些不怎麼重要的職位,只要控制得當,這樣的方法還是有利於我們迅速穩定南中地區局勢的。」費禕這時候也出來說話了。

「嗯,這也無不可。地方主官一定只能是異*地為官,這以後要成為常例,對,還有,要經常輪換,每五年或者十年,必須輪換一次,這樣官員就不會成為當地的地頭蛇,不會在一個地方坐大,他們就少了很多造反的基礎。

不但是蠻人地方的官員要如此,其他地方也是一樣道理。費先生,你將這個意見記下來,回去慢慢琢磨一下,看怎麼樣完善成一項制度,然後上表向父皇建議一下。」

「諾,太子殿下這個建議真高明,禕回去一定會好好琢磨琢磨。」費禕拱手答道。

大家都沒想到這個太子那麼厲害,隨口就提出官員任職制度方面一個很有益的提議,都在嘖嘖稱奇,這個太子才多少歲,難道真如傳說中那麼早慧?

ps.求收藏,求各種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