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小城。

進入四月,東北的春天彷佛剛剛到來,早晚涼,中午暖和,可以脫掉還很厚實的外套,穿件衛衣或針織衫。

教室里,姚躍民正給同學們上課。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想讀懂一首詩詞,必先了解寫作背景。

1925年晚秋,教員離開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寫了這首《沁園春?長沙》。

教員對長沙是很有感情的,當年

求學和早期革命運動全在長沙。這叫崢嶸歲月,青春年少,幾個同學在一塊意氣風發,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既讚嘆錦繡河山之壯美,又悲憤大好山河之淪陷……」

「此為崇高之美,心憂天下,豪氣干雲!」

同學們可喜歡上姚躍民的課了。

他是代入教學,沉浸其中,講魯迅痛惜涕淚,講李白肆意瀟洒,講三國大罵司馬老賊,講紅樓又柔情婉轉……此番講教員也是,眨眼就一節課過去。

姚躍民入戲快,抽離也快,下課鈴就像某種開關,叮鈴鈴一響刷的又道貌岸然像個人。

不顧意猶未盡的學生們,抱著書就閃回辦公室。

他資歷深,業務能力強,就有時太投入了,時常在課堂上說些敏感話題,搞的沒當上語文教研組長。

自己也不在乎,在學校人緣好,工資還行,體制內有社保,兒子出息,差個兒媳婦就齊活了。

「老姚,聽說昨晚上二人世界,吃烤肉去了?還拿著花!」

他一進門,就遭到同事打趣,道:「吃烤肉咋了,拿花咋了?生活可以簡單,但不可以粗糙,懂不懂?」

「喲,你看姚老師這境界,難怪兩口子感情那麼好,我家那個連大蔥都沒給我買過。」

「人家孩子也出息呢,哎老姚,啥時候開大轎車接你們去京城啊?"姚遠開個破雅閣回來,春節走一遭,全家屬院都知道了。

成為了辦公室固定的一個梗,沒

事就開玩笑,也就姚躍民心態好,樂呵呵全盤接受,當然心裡也有點鄙視。

你們知道我兒子幹啥的?

起碼千萬家產知道不?!

還大轎車,我現在私房錢都漲到了3百零5塊了!能買61包紅河!

去過老師辦公室的就知道,壓根沒想像中的那麼嚴肅,活躍的很,沒事總聊天。如果哪個學生不幸被叫去訓話,那是全屋的樂子。

所有老師都在偷聽,可八卦了。

說著說著,忽有人道:「哎姚老師,你聽過刀郎的歌麼?"「聽過,咋了?」

「你知道他是誰麼?」

「嗯??」

姚躍民一愣,不知從何時起,小

城的大街小巷只放兩首歌,一首《2002年的第一場雪》,一首《衝動的懲罰》。

逃都逃不開。

袁麗萍不愛聽歌的人都能哼哼幾句。

這會一問,他奇道:「是啊,我就知道叫刀郎,別的啥也不清楚。」

「就說呢,我昨天想買張專輯都沒有,老闆都說不知道,連長啥樣都不知道。」

「嘿嘿,整的還挺神秘。」

一個小小的話題,誰也沒放在心上,誰也不會去查為什麼這兩首歌不知不覺的火了起來。

姚躍民也沒放在心上,下午又上了兩節語文課,坐等下班。時間一到騎著車子閃人,沒等袁麗萍。

袁麗萍是數學教研組長,班主

任,業務骨幹,家長都搶著找她補課,經常占用晚自習,甚至會一招秘術:

體育老師消失之術!

但姚躍民也沒回家,到了郵政門口的一家書刊店,賣書、報刊、碟片之類。

他進去,直接找網際網路的相關報刊,看有沒有兒子的報道,有就會買,回家仔仔細細的剪下來,做剪報。

剪報,這東西距現在可太遙遠了,小孩子聽都沒聽過。

流行於80、90年代,弄一個大本子,把報紙上看到的有價值的文字、圖片剪下來,貼在上面,積累一本又一本。

還是有價值的,都是歷史資料。

嗯,兒子搞網際網路,爹搞剪報,

時代的參差……

他找到了兩份報紙和一本雜誌,有提到姚遠或者99旗下的產業,拿去付款時隨口問了一句:「有刀郎的歌麼?」

老闆鬱悶的瞟了他一眼,道:「沒專輯,單曲要不要?」

「單單曲??」

「我跟你講,也不知道哪個殺千刀的想出來的,這麼好的歌,這麼受歡迎,就給你弄兩首。

開始兩首都沒有,就一首。

好像春節過後吧,不知道從哪兒傳出來的《2002年的第一場雪》,反正就火了,火了之後又傳出來一首《衝動的懲罰》。

沒照片,沒資料,上頭髮行商都不知道找誰,全是民間流傳。連盜版愛尚小說手打發布asxs.net都做不成,你說是專輯,人家買回去一聽,就特麼兩首歌,不捶你就不錯了!

就知道叫刀郎,特麼的刀郎是誰啊?!!」

「不至於不至於,不就是唱歌的麼?"

「那都是錢啊!連沉城都在放他的歌,偏偏找不著人,我們賣也賣不了,太坑了!」

京城。

卞鋼正跟幾個哥們喝酒。

他四十多歲,是個音像發行商,從90年代開始做,從廣州做到京城,小有身家。

從改革開放商業歌曲誕生,到90年代初期,音樂發行一直是官方的活,有個單位叫「音像出版社」。

那會錢最好賺,老百姓需要音樂,廣州的太平洋唱片公司,一年賺的錢能蓋一棟大樓,印專輯就跟印人民幣一樣。

後來政策放開,民營也能搞發行了,於是一夜之間湧出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發行商。

當時的環境是:每年固定搞銷售會,全國的發行商齊聚廣州,現場聽,覺得這專輯不錯,馬上就訂貨,覺得不好聽,那就少訂。

再由這些發行商,把專輯帶到全國各地,逐層分包,下沉到鄉鎮。

90年代內地樂壇全盤崛起,歌星無數,盜版猖獗,即便猖獗也能掙錢。比如一盒磁帶10塊錢,唱片公司拿8毛-1塊,零售商拿1塊5。

剩下全是發行商的。

但現在不好賺了,一個是唱片業

集體萎靡,另一個是大唱片公司都有自己的發行部門,競爭激烈。

廣州,一度是南派音樂的大本營,如今留下一地的酒吧和夜總會,音樂是越來越沒落了。

於是卞鋼跑到京城來,混唄,在干不動之前儘量多賺點。

(還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