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儻駱道四百二十里左右,三條路里最短的,這條路雖然最短,但路況最差,而且儻駱道上沒有水源的路段最長,這條路很少有人走,但當年曹爽那二貨偏偏選了這條路伐蜀。

結果魏軍進來後,因為缺水,大量負責運輸的牛、馬、騾、驢等馱運牲畜直接渴死,曹爽只得徵調數萬役夫為苦力運輸糧草,其中很多也渴死了,魏軍士氣驟降,最終死傷慘重,逃回關中。

諸葛亮當年一心北伐,最後一次北伐從西側斜谷口出去後,駐軍五丈原,和魏軍對峙,然後死在五丈原。

現在瞿能也面臨這樣的選擇。

漢王讓他明年攻打西安,從哪條路出去?宋晟這麼經驗豐富的老將,會在哪邊防守?

「這三條路都不好走。」兒子瞿郁這時道:「父親大人,可還有其他路進入關中?」

「我在考慮。」瞿能看向遠方:「進關中有好幾條路,但要打西安,眼前這三條是最近的。」

除了這三條加祁山道,還有條道可以走。

就是大散關陳倉道,這條路道路比較平緩,適合大軍,可以運炮,缺點是更遠,比最遠的斜穀道還要多繞一百多里,宋晟的兵馬就是從這邊到漢中的,肯定會防備著瞿能從這邊出漢中。

而且宋晟從陝西西北方向帶兵過來,算是順路,瞿能要從這裡打西安,繞的更遠,多走好幾百里。

行軍路程越長,需要帶的糧食就是越多,危險性越大。

關鍵是,現在的大散關,可不是三國時的大散關,明軍經營多年,成為險關要塞。

走哪呢?瞿能再次沉思起來,腦海里也回想起漢王的話。

「四川你為主將,別考慮湖廣戰場,你自己想怎麼打,就怎麼打,無論勝敗,都與你無關,務必保證伱自己的安全。」漢王越是這麼說,瞿能越想勝。

——

西安。

宋晟也正在西安衛指揮衙門看地圖。

四川戰敗後,宋晟帶著官軍三萬騎兵退回關中,他是從大散關沿陳倉道進漢中的,也是從陳倉道退回來,因為他的騎兵走其他道更難。

到了大散關後,留陝西都指揮僉事王海率五千精騎,駐守大散關。

並令王海募招工匠民夫,在大散關修建工事,以防討逆軍從陳倉道過來。

大散關自古是關中四大門戶,有川陝咽喉、兵家必爭之地的稱呼,現在是陝西都司控制下,所以宋晟以放棄漢中的代價,帶出三萬精銳,立馬先將大散關給占住。

而且他知道四川大敗後,肯定還會陸續有官軍逃回關中,所以令王海在此收編敗兵,並要求查明底細,非原關中出去的都司兵馬,一屢不要,嚴防漢王派出姦細。

王海在這邊修建工事的同時,果然陸續有步營逃回來,必竟當時很多人官軍跳進河裡,也有人官軍逃向別處。

兩個月不到,王海手中有了上萬人馬,牢牢守住大散關。

大散關原本在明軍手上就修建的和雄關似的,王海現在又加班加點的修繕,更加的固若金湯。

王海留守大散關時,宋晟一路回到西安,立刻以以平羌將軍、總兵官的身份,召集陝西衛所官兵。

陝西的兵馬其實也不少,陝西這會有都司和行都司兩個都司,和北平以前的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一樣(北平行都司後來改成大寧行都司)。

像宋晟駐守的甘肅屬於陝西行都司,這邊有十二個衛,四個千戶守御所,兵強馬壯。

宋晟帶進四川的基本就是這波兵馬,當時他帶出去五萬多,回來只有三萬多。

這邊還有甘州群牧所等幾個養馬場,所以宋晟騎兵比較多,帶回來的全是騎兵。

何福在寧夏時,那邊屬於陝西都司。

陝西都司衙門在西安,兵馬更眾,有二十八個衛,十六個千戶所,論兵力可以和北平都司不相上下。

宋晟進四川時,何福帶著寧夏三衛和其餘各衛,約五萬和他匯合。

戰敗後這些兵馬基本大部失陷在四川。

宋晟帶回來三萬騎兵,然後陸續又跑回來兩萬左右步營。

所以整個陝西兩都司,這會有四十個衛,二十個所,總兵力約二十三萬。

四川一戰損失了約五六萬。(因為跑回來的還有張武的人。)

宋晟回到西安後,陝西境內官軍還有十七萬。

宋晟立刻召來陝西都司都指揮使倪寬,陝西行都司都指揮使歹都(蒙古人),分派兵力防守關中。

宋晟也怕漢王的兵馬會趁勝殺入關中,所以立馬布置起來。

沒幾天,張武帶著幾百人也逃回西安。

他過河後,又沿路收了一些敗兵,身邊聚集幾百人,狼狽的逃回西安。

張武當然不服氣,又不敢回京師,他向宋晟要兩萬騎兵,駐守鳳翔,因為討逆軍要從漢中進關,他這邊第一時間就能做出反應。

原本宋晟手上有十七萬人,除掉留守屯田養馬的三成,還有可用的十二萬人。

他只需要防守漢中出來的討逆軍,形勢和三國時的魏國一樣,是比較輕鬆。

大散關安排了一萬,鳳翔府兩萬,寶雞縣(陳倉)一萬多,祁山北的秦州衛一萬多精兵。

另倪寬率一萬多守武功縣,陝西都指揮同知戴聚率一萬多守扶風,行都司指揮同知李成率一萬官軍守歧山。

其餘六萬多兵馬守西安附近。

至此渭水以北全是官軍駐守,討逆軍要是從秦嶺出來後會很艱難。

如果不攻下這些城池,直取西安,這些城裡的兵馬出來,立馬能斷了討逆軍的後路。

如果一個個攻城,傷亡肯定巨大。

宋晟布置的挺好,也有信心全力守住討逆軍進關中的路。

他要求不高,不求打敗討逆軍,只要自己不犯錯,守住關中就好。

但是,同樣是十月份,朝廷有旨意到了陝西。

朱棣正在四處徵兵準備湖廣決戰,聽說陝西在大敗之後,還有十七萬兵馬,他立馬要求陝西徵調五萬進湖廣。

宋晟當時非常無語,但也沒猶豫,令陝西行都司都指揮使歹都帶領數萬步騎,沿東南出武關,從鄖陽進入湖廣支援湖廣戰場。

這樣他手上的兵馬直接少了五萬。

這時他就害怕四川的瞿能得到消息會攻過來。

宋晟無奈,只能抽調陝西兩都司所有正軍。

屯田和牧馬的事,交給軍餘和家屬,陝西所有正軍,投入到戰場。

明朝衛所通常是三成屯田,七成守城,打仗時,出征也大抵如此。

但在靖難時,雙方為了增加兵力,都抽到八成,九成,甚至全部。

現在宋晟也逼不得已,抽到了全部。

而且此時的宋晟還是對守住關中很有信心,唯一擔心的就是糧草。

大量的屯田軍人被徵招,對下半年秋糧是個考驗。

十月初,宋晟在西安看著地圖,心中想著,如果叛軍在明年夏播後進攻是最好,能讓他夏播後再戰為佳。

宋晟抽調了全部正軍,沒有了屯兵,所有農事全靠軍餘和家屬。

現在叛軍還沒進攻痕跡,宋晟已經喝令西安附近,部份正軍回去幫忙。

叛軍要幾個月不攻過來,等他們夏播結束後,當然對宋晟有利。

但宋晟現在知道對面主將是瞿能。

以瞿能的能力和水平,要麼不打,如果要打,可能就在明年夏播之時進攻。

但就是不知瞿能會走哪邊?

瞿能肯定不如諸葛亮,但宋晟覺的自己不比司馬懿差,他一生身經百戰,參與大小戰事上百次,經驗比司馬懿豐富的多,後期在各地都是駐守一方的主將,我要弄不過瞿能,還有臉稱平羌將軍。

他身邊這會只站著兩個人,一個三十多歲,一個看起來二十歲不到。

這兩人年紀大點的叫宋長保,是他侄子,宋長保父親是宋晟二哥宋國興的兒子,宋長峰的弟弟。

宋國興早年跟著朱元璋,官至總管,後戰死在沙場上。

宋國興死後,侄子宋長保和宋長峰就跟著宋晟。

四川中江一戰,宋長峰領兩萬步營斷後,為宋晟爭取時間,帶著騎兵撤退。

據說戰後已經失陷在陣中,是生是死,到現在還不知。

另一個叫宋璟。

宋璟是他孫子,宋晟二兒子宋瑄的兒子。

宋瑄在靖難時,是京師府軍右衛指揮使,跟隨何福參與了靖難之役,戰死在靈壁。

宋晟六個兒子,只有宋瑄一個人參與靖難之戰,還戰死了。

但古代就這麼奇怪,親戚之間在不同的陣營很多,當然,現代也有這種情況。

宋晟靖難路上慢慢吞吞,打完還沒到現場,肯定要算在朱棣陣營。

朱棣登基後也沒虧待他,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他四子和六子。

此時宋璟和宋長保正在後面相互觀望。

宋晟在西安全力備戰,叔侄兩卻好像覺的很奇怪。

朝廷連續大敗,各省大敗,為宋家百年富貴,叔叔(爺爺)不是應該早做籌謀?

「爺爺。」宋璟這時開口了。

「嗯。」宋晟回頭,慈愛的目光投注到孫子身上。

他有好幾個孫子,大部份都在京師,營中只帶著宋璟。

「爺爺認為瞿能會攻進來?從漢中打關中可不好打,諸葛亮都沒有干成的事。」

宋晟心裡正罵娘呢,當天要不是被平安逼了下,他守住漢中,瞿能算個屁。

宋晟想了想,緩緩道:「從朱高煦起兵以來,我發現漢王這人比較狡詐-——」

「他用兵沒有章法,也不按套路來,更喜歡在戰場上陰人-——」說到陰人兩個字,想到自己在四川慘敗,宋晟是咬牙切齒。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