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庸和崔勇在商量反水的事時,陶得貴正在和鄭和洪寶說話。

剛剛他們議事散開,高庸和崔勇先走,陶得貴走的慢,邊走還邊回頭看鄭和。

鄭和馬上叫洪寶,等高庸和崔勇走遠了,你去把陶得貴叫回來。

鄭和問陶得貴,去爪哇時,你說咱們要不要去舊港?

陶得貴臉色不變如常,緩緩道:「五萬兩黃金事關重大,當先去滿者伯夷,回頭再看情況。」

意思是,可以不到舊港去。

鄭和點了點頭:「你回去後下令軍士們,多備糧食和淡水,花點銀子也好,用咱們的物品也好,和當地人多換糧和其他食物。」

陶得貴點頭答應。

鄭和又吩咐了一些事情,即明天從淡馬錫出發時,船隊隊型要變。

鄭和和洪寶走在前面,陶得貴走中間,然後是崔勇跟著他,最後是高庸。

崔勇的水師只有兩千餘人,船隻也是最少。

陶得貴聽臉色微變來變去,明顯感覺到鄭和的用意。

但鄭和也只說這麼多,並沒有挑明,必竟這會高庸和崔勇態度不明顯。

這時他的心腹副手洪寶終於說話了。

「不如明天一早,把高庸和崔勇叫到我們船上來?」洪寶沉聲道。

陶得貴這下臉色微變,他看鄭和在猶豫,馬上道:「只叫兩人,恐怕不妥,容易引起事端(兵變)」。

因為現在漢王反了的消息肯定在軍中流傳開了,伱單獨扣押了高庸和崔勇,他們的心腹部將,可能會鬧事。

而且今天兩人態度不明,明天肯不肯來都是問題。

鄭和想了想:「明天再說,我看兩位將軍,都是我大明好兒郎。」

他心中對高庸和崔勇還有希望,而且人家也沒說什麼,你突然把他們抓起來,也沒道理啊。

洪寶沒再說什麼,只是暗暗長嘆,感覺鄭和不夠果斷。

陶得貴也不多說,又和兩人說了幾句,抱拳而去。

洪寶等他離去,立馬道:「陶得貴靠的住嗎?」

鄭和愣了下,然後搖頭:「也不知道,但他家人都在蘇州。」

洪寶不置可否,心想,高庸家人也在浙江呢。

第二天船隊離港前,高庸和崔勇都接到命令,一是改變船隊順序,二是補給糧食和淡水。

兩人聽到要補給大量糧食和淡水,就知道鄭和可能想繞遠路回朱棣的地盤。

當天中午,船隊再次起航,浩浩蕩蕩的船隊,往舊港方向來。

雖然他們不打算在舊港登陸,但去爪哇還是必經之路。

兩人也不動聲色,暫時跟著。

等接近舊港方向時,從船隊的最後面,一艘小船飛快脫離船隊,往舊港方向去,高庸將通知朱高煦鄭和的船隊路線,請漢王派船攔截,到時他們臨陣反戈,內外夾擊。

寶船上。

鄭和正站在船首,此時他們剛剛越過舊港,一路上還可以看到有從北方來的商船往舊港去,穿過他們的船隊。

此時他們正好走的是從西往東的路線,而大明和占城方向的船過來,正好是從北往南。

雙方形成十字,會相互交錯。

但茫茫大海想遇到船隻交錯可不容易,鄭和船隊能遇到,可見舊港現在十分繁榮,來往的船隻較多。

「鄭使大人,好像是明商的船吶。」邊上有個小太監眼尖,剛剛同他們交錯的一艘船,好像是明人的。

鄭和臉上也露出動容之色,他這次下西洋後,眼界開闊了很多,見識了各國風情和港口,也感覺到海上貿易利潤巨大。

連他也覺的朝廷是不應該禁海的,可惜他說了不算,更不敢提反對意見。

現在看到有明商跑到這麼遠來做生意,他還是替這些人高興。

「船,前面有船來了。」就在這時,邊上又有尖叫起來,因為有船千料大船,正迎著他們,從東往西過來。

鄭和臉色微變,等對方的船近了,發現上面豎著明軍的旗幟,好像大明官軍水師。

可他心裡肯定知道,這一定是漢王的水師。

漢王想攔截我?

但只有一艘,似乎不像?

不一會,對方打出旗語,要上他們的船,然後開始減速,並掉頭,似乎想和他們並排一個方向開動。

海上調頭很麻煩,也很慢,對方調頭時,鄭和的船已經掠過對方身後。

這時鄭和遠遠看到上面有個人在瘋狂招手。

他瞪著眼睛看了看,也沒看出是誰。

到是身邊的小太監叫了起來:「是陳喜。」

鄭和趕緊下令減速,等待。

於是半個時辰左右,陳喜上了鄭和的船。

陳喜看到鄭和是喜極而泣,跪在地痛哭。

鄭和也非常激動,你回京了沒有,陛下有沒有聖喻到了?

陳喜哭叫道,奴婢沒回京,在占城被截下了。

接著便說出經過。

他在占城被截下,等了兩個月,交趾那邊的西平侯沐晟從廣東調來了水師,加上交趾漢王的部分兵馬,組成一隻一百多艘船的軍隊,(其實有很多船都不大,大部份都是交趾的)浩浩蕩蕩開到滿者伯夷,開價要十萬兩黃金。

滿者伯夷的西王嚇的魂飛天外,因為他正和東王開戰,對方說不給錢就幫東王揍他。

西王二話不說,掏了十萬兩黃金。

沒想到明軍拿到黃金後,轉身去找東王,說,西王給了我們十萬兩黃金,讓我們幫他揍你。

東王啥也不說,趕緊也掏了十萬兩黃金,明軍拿著黃金後,高高興興回占城了。

東西兩王繼續打了起來。

陳喜說,此趟明軍只出動三千多人,很多船都沒什麼人,就是為了裝黃金。

「……」鄭和聽的目瞪口呆,咱們天朝上邦,還能這麼操作?

這麼無恥下作的事情,果然也只有陛下的親生兒子,朱高煦能幹的出來。

但這還不是最無恥的。

去的明軍都說是朱棣派的,現在這事,東西兩王都記在朱棣頭上。

沒辦法,當初鄭和過來時,代表的就是朱棣。

搶錢的事變成朱棣乾的。

「漢王他?」鄭和聽的臉都紅了,這不是讓我背黑鍋?這要傳回京師,皇帝能放過他?

陳喜最後哭道:「事已至此,無法挽回,大人萬萬不可回京。」

鄭和聽的心煩意亂,腦子裡馬上評估起這事的嚴重性。

他請示朱棣不成,漢王派人搶了二十萬兩黃金,然後還栽到朱棣頭上。

鄭和再怎麼說,也有辦事不力的罪過。

現在去和東王西王解釋?

好像也不行,因為漢王搶去的黃金,他無法償還給東西兩王。

此時海面上這隻龐大的船隊,正緩緩的往爪哇行駛。

鄭和心亂如麻,難以取啥。

「鄭大人。奴婢這裡,有漢王寫給大人的一封親筆信。」就在這時,陳喜緩緩從懷裡掏出一封信。

朱高煦在信里親切的稱呼他為鄭大哥,說起當年在北平,鄭大哥還是很關照高煦,高煦也很尊重鄭大哥。

朱高煦又道,鄭大哥你到了海外,一定看到了海外西洋各種風情。

更會知道這世界巨大無比,咱們大明也不占據一偶。

大夥在國內為這麼一點地方爭來爭去,其實為何不把眼光放到海外。

鄭大哥是明白人,肯定知道朱棣的有些政策不利於這個國家和百姓,如果咱們允許海貿,擴張海外領土,進行對外掠奪,無論國家還是百姓,都能得到好處。

朱高煦用了大量的筆墨,向鄭和說了海外和利益和對國家的好處,這些話他現在對別的文官和武將說,他們都未必能信服,也未必聽的懂。

但鄭和在這一年多的見聞,加上西王當初隨隨便便就願意給五萬兩黃金,他是相當能理解朱高煦的意思。

簡單來說,海外有很多賺錢的機會,做生意也好,打戰也好,都能賺大錢。

明人不應該打明人,應該往外打,這樣對國家和百姓都只有好處,但是我父皇是不支持的,我是全力支持的。

最後,朱高煦說,我全力支持干這事,並且我認為,將來一定要把鄭大哥的事跡載入史冊,流傳千古。

當然,這會鄭和才第一次下西洋,也不知道自己以後會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

朱高煦也不知道鄭和心裡到底喜不喜歡,願不願意下西洋。

但載入史冊,流傳千古,這些話,還是挺吸引人的。

做為一個太監,鄭和無欲無求,或許載入史冊是現在最讓他心動的事。

他也肯定不知道,即便沒有朱高煦這麼說,他同樣會在以後,載入史冊。

看完信後,鄭和久久不語,他能看懂朱高煦的信,也能明白朱高煦的心意,但在心裡支持朱高煦的說法。

但是,做為朱棣的心腹和最信任的宦官之一,他到現在,還是想保持忠誠。

但就在這時,轟,遠處突然傳來一聲炮響。

他猛的回過頭,一艘,一艘,十幾艘船緩緩出現在西面的海平線上。

也就在這段時間裡,舊港的方延平出來了。

得知高庸和崔勇想降,方延平膽子也大,想把鄭和截在這邊,立下大功。

方延平的船隊只有十幾艘,但他們的船一開炮,並且出現,鄭和後隊的高庸和崔勇紛紛開始脫離他們的船隊。

這種沒接到命令就擅自脫離船隊的事,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不對的。

海面上的形勢突然緊張起來。

形勢一觸即發。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