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回到京師後,先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原各衛所兵馬,暫時先回歸各衛所。

六部尚書分別和原來差不多,只有少許變動,兵部尚書還是劉俊。

原歷史劉俊被派往安南,於明年戰死在安南,金忠為兵部尚書。

這次朱高煦起兵,劉俊一直在京師為兵部尚書,金忠在前線平漢布政使司兼兵部尚書。

這會明朝經常這樣,有時一個部有兩個尚書,其中一個掛著職不管事。

但兵尚的兩個侍郎讓人大跌眼鏡。

因為之前明朝都是文官擔任。

這次左侍郎為孫亨,即朱高煦的大舅子,他從武將轉為兵部侍郎。

右侍郎為徐安,(徐祥兒子)同樣是從武將轉為兵部侍郎。

眾大臣已經從這次的改變感覺到以後的趨勢,兵部將來,可能用武將的比較多,文官要逐漸被替代。

吏部尚書還是蹇義,左右侍郎則分別由江仲隆和錢常擔任。

這兩人一個是建文帝的大臣,一個是漢王府出身,吏部的配置非常有意義,錢常大夥可能不認識,但蹇義和江仲隆還是證實了皇帝唯才是舉的賢明。

戶部尚書還是夏原吉,刑部尚書為雲南布政使曹昱。

原刑部尚書呂震為禮部尚書,工部尚書還是宋禮。

原左都御史陳瑛是朱棣的狗腿子,歷史上多少靖難後的建文大臣和武將,都被他彈劾至死的。

朱高煦進京時,這傢伙也投降的很快,但朱高煦還是把他降為監察御史。

原右都御史吳中為左都御史,孟善為右都御史。

這又讓人大為意外。

孟善是靖難功臣,封保定侯,能在靖難中封侯的,都是立下大功的,也是朱棣的親信,不過後來他投降的快。

朱高煦奪位後,削去了之前朱棣分封的所有爵位,孟善身為朱棣親信,居然以武將之職,充為都御史,眾文武更感覺到大明重武的氣象似乎在漫延起來。

現在正是開國沒多久,重武輕文也正當時,朱高煦現在這麼干,朝中也沒啥反應。

然後就是各省布政使司及三司官員。

基本朱棣任命的都被換了,以前落難的建文系又抬頭,還有就是漢王府一些功臣。

像侯海、錢巽、李默、井盛,甚至李友值,都是布政使,或按察使。

其中北平改為河北承宣布政使司,北平仍為府,這基本確定皇帝不會遷都。

北平行在也廢掉,原北平行在尚書郭資為北平右布政使兼北平知府,當時也大跌眾人眼鏡。

郭資也是朱棣心腹,朱高煦仍然以予重用,這下眾大臣心裡更放心了。

另外皇帝又新成立了幾個承宣布政使司和都司,很多大臣聽都沒有聽說

同行任命的武將,都暫時被留京。

計有顧興國為河北(原北平)都指揮使,何福為大寧都指揮使(重設大寧都司),韋達為浙江都指揮使,滕聚為陝西都指揮使(像陝西這樣以前有都司和行都司的,這次折分為陝西和甘肅兩都司)、曹隆為甘肅都指揮使、瞿陶為四川都指揮使、陳文為山西都指揮使、趙貴為河南都指揮使、盛堅為江南都指揮吏(改直隸為江南省)、賀如虎為福建都指揮使、楊云為貴州都指揮使、王友為廣東都指揮使、孫霖為雲南都指揮使、俞通淵為廣西都指揮使、王忠為江西都指揮使、李賢(蕃將)為山東都指揮使,李賢(李彬兒子)為交趾都指揮使。

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改為河北,直隸改為江南。

成立西貢承宣布政使司,孫博為西貢都指揮使,成立舊港承宣布政使司,方延平為舊港都指揮使。

成立遼東承宣布政使司,靳榮為遼東都指揮使。

成立大員承宣布政使司,鄭錚為大員都指揮使。

成立長春都司(準備建長春城),趙青為都指揮使。

成立奴兒干都司(在元朝遼陽行省「征東元帥府「所在地建奴兒干城),楊雷為都指揮使。

另外像心腹周虎、賀如虎、宋猛等將,先在京營各營為指揮使,暫駐京師。

與此同時,去年調駐的交趾和雲南留守部分兵馬已經有返回到京師的,還有一些包括皇帝的家屬也快到了。

沐晟也來到京師,拜見了皇帝,隨行的還有各大土司頭領,這些土司或派兵參與了討逆伐惡,或親自參與,現在都等著封功行賞。

回京的二月初,朱高煦正式開始為朱棣時期的罪人平反,包括建文時抄家和流放,還有關入教坊司的,統統釋放。

二月初二,朱高煦在東暖閣召見了沐晟,兩人密談了片刻,沐晟離開的時候滿臉笑容,應該比較滿意。

其實進京之前,沐晟還是有點擔心的。

當年朱棣說與寧王平分天下,結果騙到兵馬之後,打下江山立馬一腳把寧王給踹了。

沐晟怕朱高煦和朱棣一個德性,事實證明,朱高煦果然是太子朱標的兒子,很有信用。

沐晟走後,幾位土司頭領被召見。

包括主要的土司思任法、那榮等。

思氏當年是麓川王,也是這次討逆伐惡之役中派兵最多的土司,前後出兵六萬餘,傷亡過半,朱高煦原本和他說好,戰死一個人二十兩銀子,後來直接給了一百二十萬的補償,雙方都比較滿意。

那氏擁有雲南最大的馬場,兩年戰役中,前後為朱高煦提供了數萬匹戰馬,也是貢獻極大。

東暖閣外面有條斜廊,眾人都站在外面等著,輪流進去。

第一個進去的自然是思任法。

「臣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歲萬。」

思任法恭恭敬敬叩見皇帝。

朱高煦哈哈一笑:「快免禮,起來,坐,坐。」

他親自起後,雙手扶起思任法:「都是自家兄弟,可不要多禮。」

思任法受寵若驚,實在沒想到朱高煦當了皇帝還是這麼親切沒有駕子。

等他坐實,朱高煦先看向思任法:「朕收到上個月就到京師的到消息,李彬當年帶十餘萬大軍,已經從南掌進入暹羅,再到緬甸,從後打擊了木邦——」

這是當年朱高煦借兵時答應過的事情,他讓李彬帶了十幾萬兵馬從交趾出發,一路經過南掌和暹羅,前後歷經一年多,最後李彬滅了木邦,到達思氏地盤時,十幾萬大軍,只餘下三萬不到,可謂損失慘重,好在其中絕大部份是越人,明軍損失算是比較小。

思任法當然也得到了消息,他再次跪拜:「陛下重情守信,我思氏永不敢忘。」

說罷小心翼翼抬頭看了眼朱高煦。

當年朱高煦還答應他們一件事,讓思氏自立為王,不知道現在認不認?

朱高煦這時道:「信乃立身之本,朕從來都守信諾的。」

「朕決定封思氏為麓川王,永鎮麓川,與我朝世代相好。」

思任法喜出望外,連連磕頭:「陛下聖明,陛下萬歲。」

從此以後,他就是一國之王了,思任法做到了他父親一生想完成,卻沒有完成的事業。

並且付出遠遠不如他父親。

他父親思倫法當年為了自立當王,前後動員三十萬大軍,起兵反明,結果遭到慘敗,最後還要賠償明廷象五百頭,馬一萬五千匹,牛三萬頭,使的元氣大傷,更讓各部離心離德,思氏威望一落千丈。

而思任法只動員了數萬土兵,不但得到大量的白銀,還有夢寐以求的王位。

思任法簡直要喜極而泣,起身之後眼圈都紅了。

但聽朱高煦馬上道,雖然你們已經是國王,但依然要上貢上稅,思任法現在高興過頭,一口答應。

朱高煦一揮手,邊上有宦官鍾顯拿著錦布上前。

打開後原來是個盟約,盟約用了漢字和思氏的家鄉話兩種合寫。

盟約規定,西至木邦,東至潞江,北至貢山,南至孟艮,皆為麓川世襲王朝,思任法為首任麓川王,以後歷代國王,由思氏世襲,受明廷冊封。

這面積與巔峰麓川勢力還是有點差距,但比之前的又大了很多,而且中間還刀氏、罕氏、奉氏等多個土司勢力在其中,就算朱高煦沒封之前,這些土司也都是幾乎屬於明廷控制以外,給面子就聽聽,不給面子,他們不聽,明廷也沒辦法。

其中朱高煦還是展現了極大的誠意,明廷在西南極為重要的騰衝衛原本就在麓川勢力範圍,這次直接裁解,送還思氏。

盟約還規定,麓川每年要上稅糧五萬石,明廷回白糖一千斤,黑糖和鹽各五千斤,麓川有為明廷出兵的義務。

僅按價格來算,麓川還是占了便宜,因為現在糖比糧貴。

看著朱高煦誠意滿滿的盟約,思任法更是心閱誠服。

這時朱高煦再次抱著他的雙肩道:「希望你我兄弟,結兄弟之盟——」

這是當年朱高煦所說的話。

思任法趕緊又跪下:「明為主國,思氏為仆——原天地為鑑,思氏永遠忠於陛下。」朱高煦誠意滿滿,他也投桃報李,態度放的非常低。

朱高煦聞言若有所思的看了看他,當初他對沐平山說過,先封思氏為王,將來我朱高煦的兒子孫子們承不承認,是他們的事,我朱高煦是有信用的。

現在思任法剛剛也這麼說,思氏永遠忠於陛下(朱高煦),那以後朱高煦不在了,思氏可就不一定嘍?

雙方居然都挺有默契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