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元年八月,朱高煦調走了大量的京軍離開京師,京師四周各府都是人口大減,原本漕運的壓力也同樣減輕了不少,但到十月份,戶部尚書夏原吉就找上門。

「陛下在大校場要建所謂的軍校,現在剛剛休生養息才大半年,又要動兵?真的沒錢啦。」夏原吉來了就是訴苦的。

皇帝即位後,一年不到,心思都在軍事上面,民生和經濟似乎還沒開始,他當然心急。

但朱高煦也急啊,因為事情太多,忙不過來,所以先選擇了對外掠奪,用來滋補國內。

後面的國內的經濟,可以慢慢發展,打起仗來,經濟也就運行的快了。

「夏部堂別急,坐,坐,來人,上茶。」朱高煦哈哈一笑,讓宦官上茶,又道:「朕正召兵部劉俊和禮部呂震兩位尚書,正好等等。」

夏原吉也不客氣,一屁股坐在邊上,生著悶氣。

不過他心裡還是挺舒服的,皇帝平易近人,六部尚書如果有事私下啟奏,可以在下朝後,直接來東暖閣找皇帝,皇帝下朝後,一般會在東暖閣待一個時辰處理公務。

這是以前永樂和建文帝都沒有做過的事,以前想單獨見皇帝,都需要先上奏,再得到皇帝召見才行。

「戶部現在還有多少錢糧?」朱高煦問。

「一百多萬兩銀子,三百多萬石,都不夠打一仗的。」夏原吉道。

這還是剛剛徵收的今年夏糧稅賦和少部分秋糧。

朱高煦打下北平弄了不少錢,但給軍士和將領們發賞錢發了不少,更別說每月還要雙餉,朝廷開支極大。

「夏部堂別擔心,朕的大明,只會越來越有錢,越來越有糧。」

夏原吉一臉不信之色。

「過幾天南方的船隊應該過來了。」朱高煦道:「朕在福建開海,收船稅,夏部堂猜猜看,今年從一月到現在十月,一共收了多少?這些錢,可都沒有用,運到這裡,正好給夏部堂。」

「……」夏原吉看看皇帝,小心翼翼伸出一個手指:「五十萬兩?」

他已經往高處猜了。

不料皇帝的臉馬上黑了,你看不起我朱芝龍?

這會海貿是比鄭芝龍那時差了點,但朱高煦登基後,立馬在山東登州,浙江寧波,江南太倉三地重啟了市船舶司。

這三個地方中,寧波和太倉都是原來明廷干過的,後來被關了,寧波到永樂中期又開啟過,朱高煦重啟後,又加了登州,當時他也是在天津和登州之間糾結了下,但天津港現在還小,沒有擴建,最終選擇了登州。

這三地一開啟,加上福建和廣東,交趾他原先開啟的,海貿來往,就立馬繁榮起來。

特別是東本和高麗在這邊的交易比永樂時,起碼強了十倍不止。

朱高煦這時道:「不對,應該是去年一月到九月,這次運輸過來的銀錢,才算到九月份。」

「朝廷共徵收稅銀,五百二十萬兩(當然其中有五分之三是寶鈔)。」

但朱高煦現在都沒時間貨幣改革,先要穩住國內經濟和生產。

「啊。」這下夏原吉是大驚失色。

比起老鄭還是差了點,朱高煦暗暗不爽道。

據說老鄭一年上千萬的。

不過現在和當時環境不一樣,而且他也才剛剛起步。

隨著禁海令一開,將來必然有更多的商人,會把目光投向海貿。

朱高煦已經下令新建船廠,民間可以向朝廷船廠購買大船,目前還沒開始造,已經接到很多訂單,這上面又能狠賺一筆。

「這還是剛剛起步,朕已經和工部尚書商量過,再在蘇州、溫州、登州、天津,淮安,興建五個大船廠,幾年後,可以對外售賣。」

「向民間售賣兩千料以上大船。」

「這樣和夏部堂說吧,每賣一艘船至少能賺一千兩。」

「民間商船多了,跑海商的就多了,咱們收的稅也就多了。」

「另允許民間開辦造千料以下的船,朕可以斷定,十年之後,民間的跑海貿的船,最少比現在多十倍以上。」

「夏部堂,你想想,到時能收多少稅?」

夏原吉聽著,就感覺嘴角有什麼在流淌,伸手一摸,原來是口水,頓時一臉不好意思。

淮安的清江造船大,在永樂時已經在修建,因為朱高煦起兵,就停建了,朱高煦登基後立馬重啟。

原歷史到明年完成,這個清江造船廠當時共有三千多工匠,能年產船隻五百艘。

另外原本明年創建的臨清造船廠,工部之前都準備好了,也是因為朱高煦起兵後暫停。

臨清造船廠在歷史上主要造淺水船,用來糟運。

朱高煦暫時沒管,先要海貿為主,因為他從交趾那邊搶了好多淺水船,可以暫用。

他現在就是瘋狂推廣海貿,鼓勵民間買船造船,然後瘋狂收稅。

只要船多,自然稅就多了。

「陛下現在怎麼收稅的?」夏原吉這時有點不解:「按市船舶司那樣,也收不了多少啊?」

大明洪武和永樂時的市船舶司,簡直是坑爹貨,首先明朝的市船舶司的提督都是宦官為主,這是永樂大帝朱棣起的好頭,從他辦船廠,讓鄭和、王彥兩個宦官主事就知道,他很重用宦官。

鎮守太監這個名詞也是在這個時侯流行起來,全國各地市船舶司都以宦官為提督,並讓原先的市舶提舉司成為陪襯,毫無實權。

宦官提督各船舶司後,開始可能會好點,時間一長就亂搞,各種腐敗貪贓。

明朝的市船舶司功能多樣化,洪熙前主要有四個功能,一是辨明堪合真偽,二禁止沿海居民下海通番,三就是針對外來私人貿易的貨物進行徵稅,其四就是保證貨物的公平交易。

現在洪熙朝第二條已經更改,變成鼓勵全國居民下海通番,同時還負責預售二千料以上官造大船。

這會僅福建一個船廠,明年來自民間的大船訂單,已經排到明年十月份。

第一條辨明堪合真偽是啥意思?

明初時期,由於朝貢貿易的利潤巨大,不少番商就假冒貢使前往大明,而藩屬國也有從私人海貿中收穫利潤收入,因此不加制止反而頻繁派遣使者前往大明,從官方私人兩個渠道賺取了大量錢財。為了避免藩屬國密集的派遣貢使前往大明騙錢和私人番商屢屢冒充貢使的情況發生,因此明太祖就在洪武十六年敕諭禮部,向各個前來朝貢的藩屬國頒發堪合文簿,這便是「堪合」制度的由來。

簡單來說,因為古代中國向來以天朝上邦自居,所以外國人都知道大明人傻錢多,阿貓阿狗都可以假扮使者,或每年多派幾次真使者,只要來了,就能騙到錢。

像此時的高麗一年最少要派七八次使者過來,反正他們要向大明上貢戰馬等物,有時送來幾十匹貢馬,大明朝廷能回禮價值數千上萬兩白銀的禮物,這就是血賺啊。

外番都知道大明人傻錢多,還有各種假冒使者的,隨便送點東西說是貢品,大明朝廷能回一堆好禮,又是血賺。

所以市船舶司的第一個功能,就是辨明堪合真偽,要看清楚使者是真的假的。

但這招也沒用,外蕃看到你們要辨真偽,那索性都來真的,一年來朝貢七八次,你得給咱們回七八批禮品吧,還是血賺。

朱高煦正說到這事,外面來報,兵部尚書劉俊和禮部尚書呂震來了。

「讓他們進來。」朱高煦是專門派人把呂震兩人叫進來了。

呂震兩人下朝後都走出奉天殿,被宦官追回東暖閣。

進來後,兩人先拜見了皇帝,然後也被賜了坐,心裡都爽的一比,朱棣在的時候,誰也沒資格坐。

建文帝在的時候,只有黃子澄和齊泰兩人有資格坐。

「呂部堂,咱們正說到市船舶司辨明堪合真偽這事,朕覺的這條要改,以後不用再頒發堪合文簿了。」

呂震一聽,馬上道:「陛下,如果沒有頒發堪合文簿,會有很多假冒使者-——」

「不管真的假的。」朱高煦道:「以後來了都能做生意。」

他已經不禁海,所以使者真假無所謂,來了都可以做生意。

「但是。」朱高煦道:「以後朝廷不能虧錢,貢使送多少給朝廷,一定要先算清楚他們送的禮品價值,然後回禮以五——三-——兩成就夠,咱大明內戰不止,百姓貧苦,沒錢敗家呀。」朱高煦一副悲天憫人的語氣道。

「……」呂震一臉不敢置信的表情,皇帝這麼摳?我大明天朝上邦的氣象呢?

夏原吉則是大喜,就該這麼省。

呂震肯定是不高興的。

因為禮部負責回禮,可以中飽私囊啊。

假設禮部上報回禮一萬兩白銀,你少給使者一千兩,使者也不會介意的。

洪武、永樂時就有禮部官員這麼干,外番使者帶著貢禮上門了,禮部官員拿到貢禮名單,叫來使者,然後便說,你們送這香料,我們不認識啊,能值幾個錢?

使者當然心領神會,明明只值十兩的香料,就說一千兩,然後也會傍敲側擊的提醒禮部官員,你們回禮的時候,咱們也不用太多?雙方都是心知杜明。

這樣禮部官員報到禮部,說某外番上貢禮品珍貴,價值上萬兩,皇帝知道後,肯定要批示,要彰現我大明天朝上邦的面子,給俺重重回禮,禮部看著辦。

禮部回報,準備回禮多少多少,實際使者會知趣的少拿,然後都到了禮部官員口袋。

現在新任皇帝這麼摳門,先要查明對方送禮價值,還要回禮以兩成計,大明帝國摳成這副模樣,這以後誰還派使者跟你玩?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