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三個西瓜四個人怎麼分?(加更求月票)

洪熙元年十二月初,大明京師有些寒冷,今年冬天來的比較快,最近半個月,皇帝每天除了上朝,就是在華蓋殿或武英殿或東暖閣召群臣議事,也很少出去。

時間長了,群臣們也就心裡門清。

東暖閣在皇帝寢宮乾清宮後面,通常被皇帝叫到東暖閣的議事的,都是比較著急或重要的事,華蓋殿是內閣幫皇帝處理公務所在,但皇帝在十二月初私下稱呼他們為秘書處,由於很多官員私下遇到內閣成員們,都會笑稱他們為秘書。

至於武英殿,則是開大會的地方,通常皇帝要召集十人以上的會議,就會在武英殿內。

這三個地方正好由近及遠,所以如果能常去東暖閣的,肯定是和皇帝比較親近的。

十二月初二,朱高煦從華蓋殿處理完公務回到乾清宮。

剛到門口就聽到歡笑聲,接著就看到幾個孩子先後跑出來,在宮外嬉戲,後面跟著一堆宮女和宦官。

朱高煦看到他們,臉上也露出慈愛之色。

他的四個兒女朱瞻壑、朱瞻圻、朱瞻城,朱敏兒正在一起玩耍。

四個兒女表面上孫若男的兒子朱瞻壑最大,其實景姝的兒子朱瞻城在外地就先生了,不過現在只能排老三。

四個子女都是討逆戰前生的,去雲南後,朱高煦忙著想造反,又怕失敗,所以也不敢多生兒女,到處奔波,準備造反事宜。

直到進入京師之後,才在九月份把她們接過來,目前可能有懷孕的,但還沒發現。

「父皇,父皇——」最大的朱瞻壑也才八歲,長的虎頭虎腦,看到朱高煦便第一個奔了過來。

接著朱瞻城和朱敏兒紛紛上前,也沒施禮,直接撲進朱高煦懷裡。

朱高煦哈哈大笑,摟著他們感覺異常親切。

只有二兒子朱瞻圻,韋沫兒的長子,來到朱高煦面前後,先恭敬的施禮,然後一副小大人的模樣:「瞻圻拜見父皇,父皇聖安。」

朱高煦愣了下,上次見他還沒這樣,這才兩天不到,就換性子了,不由意味深長的看眼朱瞻圻。

朱瞻圻也似乎有點激動,臉色微紅,估計有點不習慣這樣,畢竟他還是個孩子。

「過來,讓父皇抱抱。」朱高煦這時笑道。

朱瞻圻這才趕緊上前,撲進朱高煦懷裡。

今天幾個孩子到這裡,是朱高煦每六天考校的日子。

在討逆戰時,幾個孩子是在雲南請的老師教導,現在剛剛進宮,皇子們的老師還沒確定,不過朱高煦心中已經有人選。

目前這些皇子都是跟著各自的娘親,由娘親們選的老師先帶著。

朱高煦也沒先洗澡,,在大殿里考驗諸子女最近的學習,現在兒女們學的還是儒家那套,朱高煦先問:「你們現在的老師都是誰?」

朱瞻壑說是兵科都給事中胡濙。

朱高煦感覺聽過這名字,又想不起來。

原歷史朱棣在去年派胡濙到處尋訪建文帝下落,一直在外多年,連母親病世,朱棣都不准他回來。

這次因為朱高煦起兵造反,胡濙也沒幹成這事,但被孫岩推薦,為朱瞻壑的老師。

朱瞻圻和朱敏兒的老師居然是楊溥,楊溥在朱高熾當太子時,是太子洗馬,也是相當於東宮秘書的性質,但之前還沒有受到朱棣重用,沒成為內閣首輔。

朱高煦進京後,想到三楊的名字,才重用他,沒想到韋沫兒居然選了楊溥。

但楊溥經常幫朱高煦幹事,看來也沒多少時間教他們。

景姝兒子接著道,他的老師是高賢寧,讓朱高煦有點意外。

這個高賢寧當年在靖難中寫了篇《周公輔成王論》,把當時的燕王朱棣也打動了。

朱棣登基後,專門下令捉捕他,紀綱和他一起讀過書,專門去勸降。

紀綱好言相勸高賢寧接受官職,高賢寧說道:「君被學校驅逐,造反故應爾,我食朝庭俸祿多年,決不能負義投降,況且那樣也辱沒了王先生的教誨了。

紀綱知道無法改變高賢寧的志向,婉言回復燕王,燕王遂將高賢寧釋放回家,這是也紀綱難得做的一件善事。

高賢寧在靖難後也沒當官,一直在家隱居,這次是被江仲隆推薦,因為江仲隆和景清關係不錯。

高賢寧本來不想出山,但聽說是景清女兒的兒子,這才答應出山。

三人說完老師,然後巴巴看看父皇,都在想父皇會出什麼題。

三人身後都是他們各自娘親宮中的心腹宮女和宦官,此時也緊張的在遠處侯著。

朱高煦想了想,伸手招呼女兒朱敏兒到身邊,他牽著朱敏兒的手,緩緩道:「如果父皇現在身邊只有三個寒瓜(西瓜),想分給你們四個,怎麼分才能公平?」

四周一片譁然。

站在朱高煦身後的鐘顯也是一臉茫然,腦子裡估計在想,應該怎麼分才公平?

四個孩子也是個個茫然。

「瞻壑,你是大哥,伱先說。」

朱瞻壑漲紅著臉,想了片刻,然後擾了擾頭,結結巴巴道:「兒臣是大哥,願讓給弟弟妹妹,給他們三人,一個一個吧。」

「嘿嘿」朱高煦淡淡笑了笑,又看向朱瞻圻。

朱瞻圻站也想了想,然後又想裝一副小大人的模樣,朗聲道:「長兄當分一個,瞻圻和瞻城願共分一個,還有一個給小妹吧。」

朱高煦也是笑笑。

又看向朱瞻城,朱瞻城排名最小,其實年紀最大,他直接道:「要麼全部切開,四人平分,當最公平。」

朱高煦還是笑笑,再看向朱敏兒。

朱敏兒害怕的看了看朱高煦,然後低下頭,怯怯的道:「敏兒不喜歡吃寒瓜,還是給三位兄長,一人一個吧。」

四人四種答案,在場的都在想皇帝喜歡那種。

但朱高煦也沒說啥,笑著鼓掌道:「你們都能這麼想就好,兄弟姐妹,當同心同德。」

「謹遵父皇教誨。」眾兒女齊聲道。

完事後,朱高煦又隨便問了些功科,幾個兒女都能背點東西,記性挺好的,想想比自己當年強多了,最討厭背東西,所以英語也比較差。

等幾個兒女們走了,朱高煦問鍾顯,他們是如何上學的?

鍾顯道,每天上午辰時(大概七點左右)送到南便殿,裡面有幾間房屋,幾個老師各占一屋,各自教學。

但是最近這半年月,楊溥被朱高煦招到華蓋殿,所以朱瞻圻有時侯會很晚送過去。

南便殿就是後來的文華殿位置,就在內承運庫斜對面,距離大概有一百多步。

朱高煦心想,這和滿清差很多了,滿清皇子們三四點就起床學習了,各種東西啥都要學,也正是在這種嚴格的環境下,滿清的皇帝,多少比起明朝的靠譜點。

雖然他很討厭滿清,但是別人的優點,還是要學習。

——

第二天上早朝,朱高煦坐在御座上,發現人群里很多人悄悄打哈欠。

但別說大臣們打哈欠,朱高煦自己剛當皇帝剛上早朝時也打,因為他也要很早起來。

明朝的御門聽政太早,官員們凌晨三點鐘左右要到午門外,大概五點鐘開門進來。

連著皇帝朱高煦也要在四點要起床準備,如果有長輩,還要向長輩們請安。

還好現在他在皇宮沒有長輩。

早朝時,四品以上官員可以和皇帝說話,四品以下只能遞摺子,開完會,大夥會回到各自的部門,比如六部、五軍都督府等辦公。

朱高煦最近正在琢磨著改制,因為感覺官員們太辛苦(重要的是連帶著他也要早起),有的京官如果住的比較遠,要穿越大半個京師,差不多凌晨一兩點就要起床。

後世這個時間,很多人都沒睡覺呢。

而且他挺不喜歡早朝這麼多官員的場面,因為人數越多,有時候處理一件事情越麻煩,反而幾個人能決定的話,通常效率就會更快。

明朝中後期形成內閣為主,大概也是這原因。

他今天聽了會,基本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重要的事情,都有昨天批的摺子上出現過。

就算有重要的事,有時當場也要爭論下,很難決定。

比如今天,他想疏通運河,興修水利,下面贊成和反對的都有。

反對的人覺的剛剛打完大仗,不宜勞民傷財。

贊成的人覺的對國家有利,需要進行。

朱高煦不想和他們討論下去,覺的是浪費時間,因為下面這些人,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還是要靠皇帝來決定。

當然了,原歷史到明中後期,大臣們敢頂著皇帝干,皇帝也拿他們沒辦法。

「肅靜。」突然宦官鍾顯唱了一聲。

眾人抬頭,這才發現皇帝在招手。

四周頓時慢慢安靜下來。

「今天在場的官員,都有馬車嗎?」朱高煦突然問。

人群猶豫了下,很快有大臣站出來,回陛下,臣沒有。

這大臣朱高煦也不認識,但能站出來說話,應該四品以上。

接著發現很多人臉上表情複雜,應該也是沒有馬車的。

當然,有些住的離皇帝近,確實不需要。

「朕最近上朝。」朱高煦緩緩道:「發現有部分官員都在打哈欠,應該前天晚上,沒有睡好。」

眾大臣頓時表情各異,有人臉上已經露出慌張之色。

「臣工們覺都睡不好,如何為大明帝國,如何為朕效力?」

下面一片寂靜,無人敢出聲。

「朕想來想去,需要改下上朝制度。」

還好今天解縉不在,不然這傢伙要說這是祖制,輕易不能亂改。

朱高煦見眾人不出聲,知道自己還是有點威望的,必竟把另一個有威望的明紂王給干翻了。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