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田官田:「戶十畝以下,免稅-——一千畝以上到一萬畝,稅三成。」

「一萬畝以上,稅六成。」

民田:五畝以下不收稅——五百畝以上,稅三成。

民田最高三成。

這裡有個身份認定。

凡軍戶,官員,勛貴的田,都被定為官田或軍田。

軍戶將來帶田退役後,就轉變身份為民田,若干年後,其實就不存在軍田。

大明官員在職時有在職田,以後離職時,職田會同官位一起移交。

朱高煦現在選擇拍賣,將官員職田拍賣到個人,在職官員可以優先購買,以後官員沒有職田。

這樣若干年後,天下就只有民田。

夏原吉臉色微變的原因之一,就是百姓的民田稅加重了。

原百姓田稅才『畝三升三合六勺』。

這是什麼概念,以一畝兩石產量計,五畝以上的十分之一就是交稅一石。

而按以前的稅賦,只需要交一斗。

差距是十倍。

「陛下不是說永不加賦嗎?」夏原吉急問。

朱高煦不動聲色:「五畝以下是免稅的。」

「大部份百姓的田,都在五畝以下。」

「如果真的五畝以上,交十分之一,也沒有難度。」

「夏部堂在再看看後面。」

夏原吉又往後看,臉色再變。

原來皇帝要逐步取消強制徭役,改為有償徭役。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定役法。其法,田一頃由丁夫一人,不足一頃者,以其它土地補足,稱「均工夫」。並在局部地區編制均工夫圖。每年農閒時,應役者赴京供役三十日而歸。

用多丁少者以佃戶充夫,而田主出米一石以供服役之資。「均工夫」徭役制度,只是一種過渡的役法。俟賦役黃冊編成後,系依賦役黃冊所載,按丁出役。

明代規定,年十六歲為成丁,開始服役,六十歲始免。

也就是說,原來按明朝規定,男子十六歲後,就要參與徭役,到六十歲才免除。

明朝徭役非常之重,前面說過,以前一戶有二十畝田的小產級階,如果家裡不出個能優免的讀書人,用不了幾年就要破產。

明朝徭役一般包括三類內容:(1)興修水利,如治水、修渠、築壩等;(2)為中秧政府充工役,如修城、建築宮室、運糧、修邊防工事等;(3)為地方政府充雜役,如斫薪、抬柴、喂馬等等。

一旦王朝想乾的事多,打仗也好,修通運河也好,修城也好,必然要興師動眾,勞民傷財,更苦了百姓,影響百姓家中自己的農事農活。

朱高煦首先取消均工夫徭役制度,然後花十年時間逐步取消所有的強制徭役。

按以前的制度,每年農閒時,應役者還要到京師干三十天。

京師也不是每天都有事干吧,要啥事,需要這麼多人?

來了人要提供吃住嗎?要人管理嗎?要支出嗎?

你往京師來一千人,京師開支都大。

你要來一萬人,開支更是嚇人。

所以以朱高煦取消均工夫徭役,你們都在家好好呆著吧,沒事不用來。

那京師要人幹活怎麼辦?

花錢僱傭唄,所以叫有償徭役。

有事干就請人來干,沒事幹就不用請人。

「按現在大明工錢來算,請一個人為每天十文銅錢,哪個部門辦事,由哪個部門請人,提供吃住,支付工錢。」

夏原吉馬上臉黑了,到時各部門還不是向戶部要錢,便問:「若是要修皇城呢?」

你特娘真是摳啊,朱高煦沒好氣道:「當然是由朕來提供吃住和支付工錢。」

夏原吉這才滿意的點點頭。

然後又道:「要是修建外城牆呢?」

這算軍事行動,可以算兵部,也可以算戶部。

「這是朝廷的事,當然由朝廷出錢。」朱高煦笑道。

夏原吉翻翻白眼,朝廷還不是你朱明天下。

「反正除了修皇城,其他開支最終都是戶部出,夏部堂你不要這麼摳,你現在好歹也算有錢人。」朱高煦好聲道。

夏原吉趕緊道:「臣可沒錢,都是陛下的錢。」

夏原吉接著又道:「陛下要各地興修水利,動員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如果都要支付工錢,這是很大的開支。」

「不能苦了老百姓,朝廷可以省。」朱高煦正式道:「正因為以前不要花錢,歷代皇朝可以肆無忌憚的榨取百姓,現在幹什麼都要出錢,當權者們就要考慮,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夏原吉深以為然的點點頭,歷代皇朝的百姓造反,都是因為太過壓榨百姓,官逼民反,民才會反。

皇帝雖然加了農田的稅,但要逐步取消了上千年的強制徭役,相比百姓而言,肯定是好事,並且是天大的好事,甚至是可以同樣流傳史記的大事。

「而且以後很多大的工程,要交給商人們來辦。」朱高煦這時又拋出個重型炸彈:「你往後看看?」

夏原吉趕緊看後看,果然,皇帝打算在蘇州搞試點。

蘇州最近連年水災,失收無算。

朱高煦要求工部派工匠和技術專家現場查看之後,給出一個數據。

興修蘇州七縣一州,八地水利修建,分成三十二塊。

每塊由朝廷出資一萬兩到三萬兩不等,對外招商。

即商人們接下某片地方的水利修建,朝廷約定給商人二萬兩銀,先付一半定金,商人找人去干。

朝廷驗收合格後,支付餘下工錢。

整個蘇州水利修建,大概要花錢八十多萬兩。

以前這事都是朝廷自己在干,明初還好點,到明中明末,各級官員中飽私囊,真正落到實處的不到一半,甚至十分之一。

現在交給地方商人,朝廷監督,乾的不好,還要砍頭。

乾的好的,朝廷登記在冊,以後有同樣的工程,優先發包。

身為穿越者,當然知道這種事在大中國還是有很多操作空間,關鍵的關鍵就是監督,監督不到位,啥都是沒用,中國人有一百種辦法能大賺其錢。

但古代人肯定沒後世那麼多道道。

夏原吉當然是第一次聽說這事,他猶豫了好一會,小心的問:「乾的不好,還要砍頭,商人們為啥要干?」他莫名奇妙。

朱高煦笑道:「只要有錢賺,肯定會有人去干,朝廷制定的價格,肯定要有利潤在裡面,商人們看到利潤,自然願意去干。」

「即有利潤,為啥朝廷不是自己干?」夏原吉奇怪的問。

朱高煦想了想,你要跟他解釋,官員會貪腐會中飽私囊,估計他還不服氣的,因為夏原吉不是這種人。

於是便問:「夏部堂知道你屁鼓下面這張凳子值多少錢嗎?」朱高煦指了指華蓋殿中的一張凳子。

夏原吉低頭看了眼,笑道:「這種廣東產紅木凳子,臣看大概一兩左右。」

他還是比較識貨的,能看出是紅木凳子。

朱高煦不動聲色道:「朕派人去京師市場上看過,同樣大小,用料差不多,價格在八錢左右。」

夏原吉表情得意,因為他猜的差不多。

「但是這是建文皇帝時期買進宮的,內承運庫,支銀二十八兩。」

「啊」夏原吉目瞪口呆。

「天下的官員,不是每個都是夏部堂,也不是每個人,能像夏部堂這樣潔身自好,正直清明。」

「如果這些工程讓朝廷來干,將來所耗銀錢,只會更多。」

夏原吉若有所思想了想,突然道:「若是有官員和商人勾結,或商人買通官員,明明兩萬能幹的工程,報價十萬,豈不是同樣損害了朝廷的利益?」

「夏部堂能想到這方面就對了,所以說,要有標準。」

朱高煦向他解釋,假設蘇州某地要修建十部水車,疏通兩條運河。

官方要預算開支。

木料需多少,鐵料需多少,運河長度多少,人工多少,大概多少天能完成。

然後根據標淮給出一個初步的價格。

所有用料的價格,以當地市場實際價格為準。

你不能出現,市面上五千的計算機,你官方採購變五萬的事情。

因為後世東西太多,可操作空間也大,現在物品比較少,干這些事,也就是人工工資,和用料,還有時間,都是比較能預算的。

一旦出現離譜的價格,肯定能看的出來。

現在大明朝的操作空間就比較小,木料多少,鐵料多少,人工多少,都是透明公開,或者來去不大的,後世還有進口和國產,同樣的東西,換個品牌價格就天壤之別。

朱高煦這時又從桌上拿了本帳簿似的東西,讓鍾顯交給夏原吉,夏原吉拿到手後,發現是工工部一本書,叫《工部廠庫須知》,這本書統計著全國各種材料的價格,比如現在木炭每百斤3~3.5錢,煤炭每百斤1.3錢,建鐵(即閩鐵)每斤0.16錢,白棉布每匹長三丈二尺共3錢,到染局染成青色每匹要0.75錢,絨繩每斤9錢,白棉線每斤1.2錢,生漆每斤0.65錢等等。

他大概翻了翻,有點明白皇帝的意思,以後各種工程以這個來計價,然後留點利潤給民間的商人來干。

但聽朱高煦這時道:「這是工部記載的價格,也是工部採購的價格,可是夏部堂知道嗎?」

「市面上,每一錢銀,可以買一百斤木炭,每斤閩鐵,為0.1錢,每匹白棉巾為1.5-1.6錢-——夏部堂,朕正想問問你,這些價格,都是誰登記記錄的?是戶部嗎?」

夏原吉臉色大變,工部廠庫這些採購價格,都遠遠高於地方實際價格,但這真不歸他管,他也不知情,他當即道:「臣的戶部可不管這些定價,這是工部自己定的價,大明開國以來,更是如此。」

他的意思,明朝建國就這樣了,陛下你可別懶到我身上。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