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方科舉考試費用構成:主要包含考生赴考路費與試卷費資助、貢院修建與維護、考務、宴賞、科舉錄刊刻與進士題名碑建造等支出。

科舉考試經費來源:主要有財政撥款、征派銀兩、學田、分攤、社會捐助等途徑。其中,官方財政撥款主要有官帑、羨餘、贓罰、贖鍰等名目;分攤主要見於貢院修建、維護和考務費用中;征派銀兩主要以征派科考、鄉試以及會殿試用銀為主;社會捐助的主體為官紳,形式為捐俸或捐資。官方財政撥款、征派銀兩、分攤是基礎,處於主體地位;學田和社會捐助作補充,處於輔助地位,二者共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官方科舉考試費用來源體系,為科舉考試的順利舉行提供了相對充足的經費保障。

現在街上鬧事後,朝廷打算所有費用由考生分擔,這消息傳出來,天下學子們再次震驚。

江南一帶是考生最多,鬧的最凶的地方。

三月下旬,江南學子史鵬飛等四五個人到處聯合,約了幾百個讀書人打算在蘇州街上聚會鬧事。

不料他們上街當天,當地百姓和商人也紛紛上街。

皇帝給蘇州降稅,還要為出徭役的百姓支付工錢,已經得到大量百姓的支持。

商人們不服氣自己要交稅,學子還想優免,雙方立刻在街頭對恃,接著人群中不知是誰先扔了個臭雞蛋到商人這邊,然後雙方立馬打了起來。

學子們自然被百姓和商人的聯合隊伍打的鬼哭狼嚎。

混亂中,不知是誰動了刀,一刀捅殺了史鵬飛等幾個帶頭學子。

消息傳出,朝廷震動,皇帝大怒。

事發後,朝廷抓捕了當地幾個商戶,說他們暗中指揮殺手,捅殺史鵬飛等學子。

其實這幾個商戶是蘇州地區,最反對交商稅的幾家。

然後皇帝各打八十大板。

讀書人的考試開支,還是朝廷出錢,但是優免沒有了,商人們還是要交商稅,百姓有部份徭役,會支付工錢。

消息傳出,百姓振奮歡應,商人們無奈,讀書人勉強接受。

朱高煦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就幾個字:「快,准,狠。」

錦衣衛在茶樓散布消息時,就開始注意,哪個地方反應最激烈,誰反應最激烈。

反對最激烈的學生和商人們,錦衣衛率先鎖定。

然後殺的殺,抓的抓,不等他們把事情鬧大,最快的撲殺這股苗頭。

你還想優免是吧?殺。

你不想交稅是吧?抓,抄家。

帶頭的學生和帶頭的商人被殺被抄家,其他人就老實了。

四月初,商稅在京師和江南沿海府州先行。

四月初二,錦衣衛從皇城西華門西側的太平街開始,沿著北街口,一個個商鋪找過去。

上午巳時(九點)左右,兩個錦衣衛和一個戶部的兩個官員來到第一家商鋪。

這兩個戶部官員,一個是戶部正六品主事,一個是從九品司務廳司務。

明朝的編制,戶部有主事有五六十人,司務只有兩個。

朱高煦暫時為了徵稅,將主事、司務、員外郎等,戶部大小官員近百人,分為五十組,在京師各街上與錦衣衛搭檔,每兩個戶部官員,配兩個錦衣衛,四人為一組。

第一組四人從平太街第一個商鋪開始,這邊是個布鋪。

錦衣衛總旗常昆,找來商鋪老闆:「以前朝廷所收的各種稅,現在都取消了,以後你的商鋪,只有商業稅一項。」

老闆一臉無所謂,因為他聽到江湖消息,好像商業稅不是很高。

「你這白棉布賣多少一匹?」有戶部官員這時問。

「1.2錢一匹。」

「綾多少一匹?」

「一兩二錢。」

「葛布呢?」

「葛布分級,好的三兩一匹,次的一兩多。」

「大絨呢?」

「大絨八十兩一匹。」

「大絨這麼貴?」

「大絨比較長,每匹十餘丈。」

而且大絨本身就是貴。

「一個月能賣多少?」

「賣不了多少啊,利潤不高呀。」掌柜叫苦。

「按你的物價和利潤,朝廷每月征你二兩稅銀,全年合計二十四兩。」

「你看看稅單,沒什麼問題,簽個壓,以後每月月底20號以後,暫由錦衣衛派人來收,實收二兩,掌柜派人送往戶部承運庫,只需送一兩九錢,也可以用銅錢按市價支付,你是自己派人送,還是錦衣衛派人來收?」

「這麼貴呀,一個月二兩呀。」掌柜感覺比以前好像貴。

「錦衣衛來收是吧?」

「別,草民叫人去送。」掌柜也只能咬牙先答應了再說。

畢竟剛開始交稅,商人中都在商量,到時看看情況再說,如果有大量的人不交,大夥就一起不交。

「叭」錦衣衛將他的稅單貼在大門裡側:「這是你的交稅證明,以後掌柜為朝廷納稅,百官們的俸祿都有掌柜一分力,許掌柜,你以後可以見官不跪,上堂不跪。」

「啊。」許掌柜瞪著眼睛,一臉不可思議:「還能見官不跪?上堂不跪?」

其實兩宋的時候,百姓就見官不跪,上堂也不用跪,這都是從明朝開始流行跪的,現在百姓聽到上堂和見官可以不跪,都十分震驚。

此時錦衣衛指著貼在他門上的稅單:「許掌柜為大明做了貢獻,陛下說了,可以見官不跪,上堂不跪。」

說罷,揚長而去。

戶部兩官員,苦笑,將此人要交的稅銀登記好後,也轉身而去。

與此同時,京城到處,各種商鋪,茶樓,灑樓都在確稅。

交稅分兩種,一種是錦衣衛上門收,確稅多少就收多少。

另一種是自己上交到戶部承運庫,可以減免辛苦路費,少交一點。

基本上距離承運庫比較近的,或不是太遠的,都會要求自己送。

只有距離承運庫實在太遠的,要求錦衣衛上門收。

每個商鋪大門後面都會貼上稅單,初貼為紙質,後面陸續換為鐵皮製,凡貼了稅單,證明交了稅,可以見官不跪,上堂不跪。

大明商人的腰槓頓時硬了起來,大夥原本對交稅很牴觸,但是皇帝這麼一搞,大夥都樂意交稅了,有些不用交稅的,現在都搶著交稅,怎麼了,朝廷看不起我?

三天後,常昆帶著另三個人還在街上商鋪里干這事,剛走出一個商鋪,就被一個老百姓給堵了。

這老百姓身後放著一個扁擔,扁擔兩頭是兩捆柴。

「幾位官爺,草民要交稅啊。」老漢攔住常昆他們四個人道。

「……」四人面面相覷。

常昆嘴角微抽:「特娘的,你湊啥熱鬧,啥時輪到你交稅了?」

「老漢在京師賣柴賣了二十年了,只要不下雨,都會來賣,一天最多的時候賣了三擔。」

「……」常昆又好氣又好笑,你這點柴才能賣多少錢?

「朝廷有規定,一定要是有商鋪的。」常昆向他解釋道:「你沒商鋪不算。」

「啊,還要商鋪?老漢想交稅,還得買個商鋪?」

「對,你買個商鋪就行。」戶部一官員板著臉道。

此時朱高煦全面在大明開徵商稅,京師帶頭,所有在京師的商鋪,不管後台是誰,都要按核交稅。

——

五月初二,春暖花開,朱高煦再次微服出宮,來到武定橋的富樂院。

富樂院是老朱開的第一家紅樓,也是大明官辦第一家。

從洪武開到現在,老實說裝修已經有點落後陳舊,但在朱高煦進京前,這邊生意最好。

為什麼好呢?

因為洪武和建文,包括永樂時,抄家的官宦和勛貴家屬里,有很多是往這裡送的。

百姓們想著平時高高在上的貴婦人們,現在可以變成自己的玩物,當然趨之若鶩。

不過朱高煦登基後,永樂時被抄家發配教坊司的,統統放了回去。

現在富樂院的生意,又差了許多。

但今天富樂院在辦一件大事。

公開拍售大明紅樓營業執照。

按朱高煦規定,大明的京師,以後只能有十家紅樓,全部歸由民營。

各省三司所在省府,可以擁有不超過七家的紅樓。

州府不超過五家。

縣不超過三家。

鎮鄉以下級,可以有一家。

京師原本有大大小小數十家紅樓,其中官辦的為一院十六樓,民辦更是達三十多家,加起來超過五十家。

現在突然壓縮到十家,且全部民辦,消息傳出,全國各地的商人都震驚了。

朱高煦為了拍賣會引起轟動,從今年初就開始放風,消息連雲南都早知道了。

所以這些天拍賣會將至,連外地商人都紛紛前來京師。

一大早,他來到富樂院時,錦衣衛指揮使毛信和徐景昌過來接駕,徐景昌告訴他,今天的商人來的太多,估計有兩百多人,全國各地都有。

陛下前期的-——宣傳工作做的真是好。

這不廢話,朱高煦洋洋得意,古代通迅不利,所以他早早的開始宣傳,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商人前來。

因為人多,富樂院原本的大廳都有點不夠站,朱高煦到現場看了看後,乾脆讓拍賣會放到院子裡,大廳和院子裡都能站人,這樣才勉強夠站。

大概巳時時,徐景昌來到中間的一張桌子前,他身後是富樂院大廳,裡面已經站滿了人,身前是富樂院院子,同樣站滿了人。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