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手上接近有兩萬多人,其中土人約有一千多,方圓百里內的土人要麼被殺,要麼被抓,基本被清空。

他把人分成三批,一批包括土人都負責建城,一批專門建他們自己的居房,還有一批專門屯田和打獵。

因為當過皇帝,朱棣一心想建個大城,所以投入燕城的人力最多。

現在將近一年下來,朱棣知道自己又錯了,沒聽朱高煦當年的話。

當初應該先在海邊建個小城,然後努力屯田存糧,先保證有足夠的糧食,再想著其他事。

他本末倒置,全力在建城上,不但建城進展較慢,糧食有點供應不上。

最近朱棣已經要求降低婦人和兒童的供給,優先保證青壯和勞力。

但這樣不是長久之計,還是要屯好田。

「我們現在有多少田了?」朱棣這時問。

金忠道:「八千四百畝。」

「多少田能夠用?」朱棣又問。

「最少要五萬畝。」金忠道。

「要這麼多?」朱棣雖然當過皇帝,但對農事真的不是很清楚。

金忠道:「以每畝兩石計,一畝田可以養一個人。」

「咱們兩萬多人,估計要兩萬五千畝是最低要求。」

「但要考慮到失收欠收,還要存糧,還有人口的增長,咱們最低要保證能五萬畝在手。」

他們兩萬多人到了大澳後,當地很多環境惡劣,人員也不停的有傷亡,但是人口卻不見少。

因為幾乎所有人都帶著家屬,大夥沒事就生孩子,即使受制於醫療條件,存活率遠遠不如後世,但人口居然出現緩慢的增長。

當然,這邊天氣良好,溫度適宜,也保證了新生兒的存活率,甚至能保障他們良好的生存條件。

只要不輕易踏足更遠的山林深林,不出現少量人員去挑釁大量土人的事,他們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

「從建城中分出五千人,專門屯田。」朱棣這時終於改正錯誤,準備加強屯田。

在之前,他是依靠大量的人馬出去打獵,獲得收穫。

但現在,方圓幾十里內,已經很難打到獵物。

當天朱棣和諸文武商量了下,決定加強屯田,減少建城人數,只要先建好屋房,有個地方可以睡覺,後期在外圍慢慢建城。

「薛祿。」

「末將在。」薛祿抱拳道。

「明天你帶個千人隊,繼續往東北部去,俺看到東北部好多高山,應該有不少野獸和土人。」

「喏。」

「土人儘量抓活的,可以用來幹活。」

「末將明白。」

朱棣這時轉向金忠:「和他們溝通的怎麼樣?」

金忠苦笑:「請大王再給臣一點時間。」

朱棣要他學會和土人溝通,但金忠一頭霧水,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朱棣只能點頭,然後又道:「劉榮。」

「末將在。」

「你帶兩百人,和部份工匠往東走二十天,看看有沒有礦,高煦說這裡是坐在礦車上的地方,俺到現在都沒有看到過礦,這次你們走遠點,到處轉轉。」

「喏。」

一番吩附之後,朱棣解散了人群。

他走到高處,四下打量著,突然就看到了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自從到了大澳後就不怎麼理朱棣,因為朱高熾已經無欲無求了。

但高熾到了這裡快一年後,體重急劇下降,最近這體形越來越像朱棣和朱高煦,可以說是意外之喜。

朱棣為他高興,但朱高熾好像一點都不高興。

兒子和他漸行漸遠,而他偏偏現在只有一個兒子。

他想了想,暗暗長嘆一聲,走下高處,慢慢往朱高熾那邊去。

朱高熾正和原戶部郎中魯錫之聊天。

魯錫之做過北平府下面的縣令,當初也是做為燕王親隨被流放到這裡。

魯錫之略懂農事,現在大澳的農業技術指導就是他。

不過去年好像種的不行,魯錫之最近在和朱高熾一起研究,是不是播種的時間不對。

因為大澳的天氣與大明不一樣,這邊又比大澳南部溫度略高,魯錫之以為,可以和交趾或廣東學習,試種兩季稻。

但朱高熾認為,二弟朱高煦在留言中,說這邊種小麥更好。

兩人正在討論這事,朱棣過來了。

「咳咳」朱棣在後面輕輕咳了幾聲。

「拜見大王。」魯錫之轉身,先拜見了朱棣,然後心領神會,向朱高熾告退。

「父王。」朱高熾淡淡的叫了聲。

他原本想叫父親,因為父親王爵已經被高煦剝奪了,不過自從到了大澳後,大夥又叫起了大王,他也沒辦法。

場中很快只有父子兩人。

朱棣皺眉看著兒子,緩緩道:「高熾還在記恨俺?」

「兒臣不敢,兒臣沒有。」朱高熾的回答都很敷衍。

朱棣心中很不高興,但還是忍著:「當天高煦帶兵破了北平城,俺也是為形勢所逼。」

「俺說後悔,並不是後悔把太子之位給高熾。」

「俺是後悔-——」後悔當初沒有把高煦留在京師,那他是神仙都沒有辦法造反。

朱棣這話也是考慮了很久才說出來。

因為最近一年,確實感受到朱高熾和自己越來越疏遠。

「父王不用後悔。」朱高炾嘆氣道:「世事如棋,變化莫測,誰也不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

「兒臣想通了,或許一切都是天意,這都是上天早就註定的。」

「父王即使當初把高煦留在京師,說不定他還會來次玄武門之變。」

「以前的事,兒臣實在不想再提。」

「咱們現在,還是想著如何活下去。」

朱高熾這意思也很明顯,你別忽悠我了,咱父子門清,你心裡到底有沒有後悔,你自己有數,咱們還是不說以前的事。

朱高熾敢肯定,父王朱棣心裡,是後悔當初立自己為太子和世子的。

朱棣表情有點尷尬,以前忽悠朱高喣忽悠習慣了,沒想到世子不吃這套。

他臉色有點發紅,仔細想了想後,伸手摟起朱高熾的雙臂,語重心長的道:「高熾說的對,以前的事俺們就不要再計較,現在一切往後看。」

「當務之急,還是同心協力,帶著大家活下去。」

父子倆說了會話,相互都不是很滿意,因為有面和心不和的趨勢。

朱棣黑著臉回到自己房中。

他的房子是第一批搭建,主材料是木頭,同一批很多房子都是匆匆搭建,他身為大王還好點,有些房子遇到雨天都會漏,然後再補。

回到房中沒多久,朱棣就叫來侯顯。

「今天晚上,召王氏——讓她準備下。」

「奴婢知道了。」侯顯緩緩退出去。

王氏是永樂初年進宮,蘇州吳縣人,因從容委婉行事,能體會上意,所以得到徐皇后的喜歡,協且徐皇后管理後宮事務,連朱棣對她也很看重,後來被封為貴妃。

徐皇后死後,朱棣更加的倚仗她。

但在歷史上,朱棣沒和徐皇后之外的妃子生下子女。

等侯顯找到王氏後,便小聲道:「請王妃今晚準備下,大王可能想要——」侯顯說到一半便停下。

王氏臉上露出欣喜之色:「臣妾明白了。」

燕王要準備和她生孩子,原歷史王氏跟了燕王十幾年,都沒生下一子半女,這會真是激動萬分。

哪個女人不想有個孩子。

侯顯這時又道:「奴婢等會去找楊太醫,請他再想想辦法,做足準備。」

到時,必能懷下龍子。

「有勞侯公公,多謝侯公公。」王氏激動無比。

侯顯說完便退出王氏的屋子,站在門外,還能看到遠處的世子朱高熾,他忍不住暗暗搖頭,大王似乎想要放棄世子?還來的及嗎?

侯顯不認為,朱棣還能一定把新的王子培養長大。

——

轟。

一聲巨響,靶場上一個巨大的靶子被轟出無數個洞孔。

朱高煦略有滿意的點點頭:「還不錯,距離三十步能有這樣的效果。」

說罷向火器局大匠頭楊元鋒道:「換甲試試。」

楊元鋒向後一揮手,很多人拿著陳舊的皮甲,鎖甲走到前面,然後固定在靶子上。

現場諸多文武都站在皇帝身後。

今天火器局試射散彈,很多京師的文武都被皇帝叫過來看現場。

說實話,文官們原來對這種都不感興趣。

但在這個月初(洪熙二年十一月)皇帝說了,以後年終看朝廷在海外的擴張,和掠奪,來決定發多少年終獎。

頓時滿朝文官都對軍械武備開始看重起來。

此時前面在裝彈和裝甲,後面的文武都在議論,有人認為這距離太近。

火炮距離目標才三十步,如果對戰中,對方几息時間就能衝上來。

但也有人道,散彈面積較大,一炮轟下去,前面五十步內,幾乎不能站人。

犧牲了射程,就是得到了大面積的傷害。

因為無數的鐵片鐵釘飛出來時,就只會朝四面八方擴散,無法飛的太遠。

工匠們不便的改進,試來試去,受限這個時代的技術,有效殺傷距離,還是在五十步內。

最好的殺傷距離,就是二十步到三十步。

距離是有點短,但勝在殺傷面積大,剛剛的一炮,覆蓋了前面五十步內的範圍,其中中間三十步遭到沉重的打擊,兩側各十步,稍微差了點。

「打步營不錯。」孟善這時對身邊的李景隆道:「這一炮下去,得死傷一大片。」

李景隆撫著自己的美須,一副很經驗的口氣:「還得看對方著甲率,僅這些鐵片鐵釘,若是穿上鐵甲扎甲,效果怕是不行。」

「關鍵射程還是短,這一炮打完,步營就衝上來了。」

「守城用啊。」孟善道。

「……」李景隆臉上瞬息通紅。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