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火器局的散彈試射後,朱高煦又帶著少數人去了工部,看了最新的武鋼車。

朱高煦把武鋼車打造成四輪車廂,每輛車配兩匹馬騾拉運,車廂里裝載物資補給,後面還能拖著火炮。

戰時,每輛車配八匹馬,七個人。

有兩匹馬先拉,驅使人員一名,另六人分騎六匹馬,每走一段路,用其中兩匹更換前面拉車的馬,從而保持運馬的體力,運道路不便時,馬上的人還可以下來推車推炮。

這七人里,炮兵四人,輔兵三人。

到時整個隊伍配置為,一門可以用來野戰的火炮,一輛四輪武鋼車,車上裝有一石糧米,可供七人約半個月食用,部分火藥,十枚炮彈。

車裡總重約三百多斤,視戰役需求,還可以加一石糧,或十枚炮彈和火藥。

此時明軍中最小的火炮,已經降到三百斤重,但射程近,威力不大,用於野戰,顯然還是不夠。

朱高煦需要更輕更大的火炮,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造銅炮,將來的目標是打造鋼炮。

但銅炮更貴,大明現在也比較缺銅。

當天朱高煦轉了幾個地方,回來的路上,感覺大明軍工在自己手上發展的還太慢。

主要是他剛登基這兩年,精力都在賺錢和改制上面,加上現在技術有限,自己也不是專家,所以進度緩慢。

明年的目標,是造出小型銅炮和鋼炮,降低野戰炮重量,提高射程。

從密度上看,銅顯然超過鐵,鋼和鐵相近。

但為什麼用銅和鋼能降低炮的重量,就是因為可以減少炮壁的厚度。

鐵炮質量最差,炮壁也需要最厚。

如果換成鋼,相同的射程條件下炮壁可以削弱很多,重量自然就輕了。

回去的路上,朱高煦想,用鋼和銅造炮成本極大,只能二選一。

要麼用銅,要麼用鋼,專心干一件事,降低成本。

最後朱高煦把工部尚書呂震叫到身邊,和他聊了聊練鋼的事。

現在大明用的還是灌鋼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直到要三百多年後,才被歐洲的坩堝制鋼法超越。

朱高煦當然不知道坩堝制鋼法,只是讓呂震明年在工部多弄幾個大鐵爐,多準備鋼材,朱高煦想知道,大明現在開足馬力,一年能煉多少鋼。

呂震一口答應。

第二天朝會剛結束,禮部尚書宋禮就匆匆追進華蓋殿。

他剛剛有件事沒敢在朝會上說,也沒上奏本,直接追到華蓋殿,向皇上親口說。

「東本國決定,從明年起,中斷與我大明貿易,兩國不得通商,我朝不能再去東本國。」宋禮低著頭,不敢看皇帝,瑟瑟發抖。

因為他感覺,皇帝恐怕又想打仗了。

「砰」朱高煦重重一拍桌子,勃然大怒。

上次足利義滿病死,東本遷使來拜,送了大量的貢品,皇帝回禮極少,被宋禮認為摳門。

所以東本國中斷貿易,在很多大臣眼裡,都覺的是皇帝摳門引起來的。

事實上,自從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成為室町幕府第四位將軍,東本國就一改以往足利義滿開放的政策,恢復了「武家政權」在政治上的特色,變得十分保守。

原歷史明成祖時期,足利義持就直接中斷了與大明的貿易,只是時間比現在往後延了幾年而已。

而這次大明皇帝的回賜,遠遠沒有達到足利義持心中的目標,他感覺到明人在羞辱自己,於是提前兩年中斷與大明貿易,並要求,明人明船,不得前往東本。

朱高煦臉色鐵青的坐在御座上,僅過了幾個呼吸,立馬道:「把戶部夏原吉叫來。」

這會剛散朝,夏原吉也沒走遠,馬上有宦官小跑出去。

半刻鐘不到,夏原吉被叫了回來。

夏原吉一臉蒙,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進來後就看著皇帝。

皇帝面無表情在考慮什麼,華蓋殿里一片安靜,批奏本的內閣秘書們大氣也不敢喘,所有人感覺到皇帝非常震怒。

大夥有點不理解。

上次北元殺了明使,皇帝都沒這麼生氣,這次東本國只是中斷貿易,何必氣成這樣?

東本與大明的交易中斷,損失最大的是東本,大明現在打通南洋,影響堪小。

在足足沉默了半分鐘左右,朱高煦沉聲道:「鄭和與楊立山的船隊現在大概到哪了?」

四周一片安靜。

數息後,楊博緩緩起身:「回陛上,六月收到奏本,他們當時在暹羅海岸。」

約半年前還在暹羅,現在應該在回程的路上。

夏原吉還是一臉不明所以。

這時皇帝開口了:「戶部準備十五萬人半年的糧草,徵調水師船隻,準備明春攻伐東本。」

夏原吉當即臉色大變:「陛下,休養生息啊。」差點跳起來。

皇帝沒有多說什麼,起身就走,一邊走一邊道:「召盛庸、盛堅、陶得貴進宮。」

夏原吉呆呆站在原地,看著皇帝遠處,心中知道此事已定,沒有商量的餘地。

他無奈的長嘆,抬頭看到宋禮時,宋禮也正對著他苦笑。

「宋部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東本國取消與我朝貿易——」宋禮簡單說了下。

夏原吉目瞪口呆:「就這麼點小事?」

北元殺了明使,皇帝也沒動兵啊。

「哎。」宋禮點點頭。

至於嗎?夏原吉無語道。

但皇帝好像鐵了心這麼干。

盛庸是黃海總兵官,一直在淮安練兵,盛堅是江南都指揮使,陶得貴是松江水師,金山衛指揮使。

三人距離京師都挺近的,五天不到,最遠的陶得貴也來到京師。

皇帝在武英殿召見他們。

此時皇帝要發兵十五萬遠征東本的消息已經傳的全國皆知,戶部也在加緊調派糧草和船隊。

盛庸看到皇帝簡直大喜,因為終於又可以打仗了。

討逆戰結束後到現在足足有兩年多他沒有打過仗,一直在淮安練兵。

皇帝早些年說要占濟州島,到現在也沒有動靜。

盛庸還是比較心急的。

等三人到了武英殿內,皇帝在地面上,早就布置了好兩個沙盤,稍微看下地形,他們就知道其中一個是東本國,但另一個就不知道了。

「來,都過來。」三人還沒來的及叩見皇帝,就被皇帝叫到身前。

「這個叫濟州島,高麗在上面設立濟州牧。」

「濟州牧還是元朝時設立,後來歸我大明,但太祖不要,白送給了高麗國。」

「上面氣侯極好,有大量牧草,能養戰馬數萬匹,高麗向我朝進貢的戰馬,就是上面養的。」

三人認真聽著,表情各異。

「朕對外稱十五萬大軍,其實只想動用一萬五千兵馬,加一些其他人員。」

「陶得貴水師和部份京師船隻負責運送,到了東本國後,盛庸指揮。」

「盛堅抽調江南三衛,交由盛庸。」這邊身為總兵官的盛庸卻沒有部下直屬兵馬,與永樂時截然不同。

「臣遵旨。」

盛堅和陶得貴紛紛點頭。

皇帝簡單而明了,上來就把三人分工明確。

此戰只想動員三個衛,一萬五千多人。

其中盛堅江南都司出三個衛,陶得貴水師負責運送。

先運到濟州島,向高麗借地。

濟州島距離東本很近,明軍可補給和休養。

這個方法,和當年元朝伐日是一樣的。

元朝當年在濟州島設水師駐地,訓練水師,然後征伐東本,只是遇到兩次神風,加上高麗人造的船不好,因而大敗。

朱高煦沿用元朝的方略,元朝的方略不是不好,只是運氣不好,統兵無方。

「來這邊。」朱高煦簡單說完又換了個地圖。

「這是東本國島根縣,上岸不遠處有個石見銀山,你們的船隊直接在島根縣上岸,奪取石見銀山,石見銀山盛產銅礦和白銀。」

「占據之後,控制掠奪當地民夫和工人,繼續為我們採礦。」

「同時在石見銀山附近驅使當地民夫建造防禦工事,守住銀山。」

「以守為主,無論如何不得往外進攻,只要占據銀山,為我們源源不斷的采來銀礦和銅礦即可。」

「朝廷會從海上,給你們兵力和糧草的支援。」

朱高煦現在不打算大舉入侵東本國,因為可能打成國與國之間的巨大戰役。

現在他還是想休養生息,所以投入的兵力不會太多。

此戰舉兵一萬五千多人,三個衛。

以占領固守石見銀山為主,然後為大明掠奪東本的財富。

以此時明軍的武器裝備和實力,只要想守住,東本國就是舉國之兵來攻,也只會慘敗而回。

而足利義持,會因為他的傲慢,付出慘痛的代價。

明軍的大船和火炮,會教他做人的道理。

盛庸三人回去之後,整個大明帝國的機器就運轉起來。

江南抽調大河衛、儀真衛、鎮海衛三衛兵馬到松江縣集合,金山衛的水師船隻加上戶部在京師附近徵召的船隻,共五百餘船進行運輸。

從十一月底開始,大量的火炮、火藥,糧食和人員,先一船船運往濟州島。

高麗國王李芳遠聽聞明朝要遠征東本,簡直舉雙手雙腳支持。

因為足利義持上台後,與高麗關係也極惡,還取消了和高麗的貿易。

濟州島直接為明軍建造休息和補給所在,並全力支持糧草,明軍也不白要,用高麗需要的物資購換。

此後在松江一帶,從洪熙二年到洪熙三年三月,明軍的船來來往往,沒有停過。

一船船的物資運到濟州島。

朱高煦現在用實際操作告訴別人,為什麼打仗說是要打後勤。

他的一萬五千兵馬還在集合,前三四個月里,明廷已經來往濟州五次,運了一千多船的物資和人員到濟州。

此時從松江到濟州大約十幾天一個來回,明人運送的物資堆積如山,據說高麗人看了之後差點暈厥。

有人上報說,明人把整個國家都搬到濟州來了。

洪熙三年三月初,盛庸隨著第一批兵馬,來到濟州島,看到明軍堆積如山的物資時,盛庸也是目瞪口呆,很多東西,若不是出發前皇帝和他說了下,他都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

這怎麼看也不像是打一場一萬五千人的小戰役,簡直就是準備打滅國之戰。

即便當初還是漢王的朱高煦準備集中人馬和物資在湖廣與明紂王決戰,盛庸都沒有見過這麼多的物資。

此戰,恐怕耗費不小?盛庸暗暗琢磨著。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