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港小學。」朱高煦第一個看到的是舊港小學。

他老婆們要知道,肯定要哭翻天了,那麼遠的地方,而且當地番人夷人很多。

舊港小學已經弄了第二年,原本就是為了消滅當地土人文字和文化,全部宣傳漢語漢字所用。

到現在為止,當地小學有十個班,一千多學生。

其中漢人子弟占一大半,另有越人,當地土人,其他番人約占一半。

包括朱允炆兄弟的兒子們都在那邊讀書。

「讓瞻圻去舊港。」朱高煦想了想後道:「等明年交趾成立中學,遷交趾。」

「是陛下。」

「他父母是什麼人?」

毛信立刻遞上一堆資料:「父親是商人宋德文,宋家祖上在元末逃到占城(現西貢),後遷舊港,跟隨陳祖義。」

「陳祖義降後,宋家投靠大明,繼續在當地做生意,經營米鋪。」

錦衣衛和宋德文聯繫了很多年,討逆戰時,宋家的海船,還幫漢王運輸糧草,關係相當不錯。

現在毛信以自己子侄需要照顧,讓朱瞻圻改名宋齊,拜宋德文為義父,在舊港上小學。

另外長子朱瞻壑在杭州小學,父親是當地一個九品小官,改姓秦。

三子朱瞻城和朱敏兒兄妹還是在一起,在西安小學,父親是當地鹽商,改姓周。

幾個子女的去處,連他們母親都不知道。

當晚朱高煦又是叫妙貴妃侍寢。

妙錦忍不住問:「以後我的瞻域長大了,也要出去上學嗎?」

朱高煦道:「以後全國小學中學全部建起來,就不會去太遠的地方。」

妙錦問,為何要如此?她顯然也捨不得。

她已經算是大明比較開明的女人,但還是母愛泛爛。

再聰明的女人,遇到兒女們的事,總會變的不一樣。

朱高煦想了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為何高煦總要做出一些,和前朝帝王們不一樣的事情來?」妙錦嘆道。

「因為前朝都亡了。」朱高煦道。

「……」妙錦居然無言以對。

韋沫兒回到自己宮裡後,立馬寫封給父親韋達,想問問兒子會被送哪去。

韋達是浙江都指揮使,距離這裡也挺的,走水路,六天不到就有回信來到宮裡。

韋達回信把韋沫兒罵了一頓,讓女兒聽從陛下安排,兒子去哪都沒事,陛下肯定會好好保護。

孩子們都十一歲了,還在皇宮裡沒出去,是要到外面磨練一下。

又說自己十四歲就跟著父親上戰場了。

韋沫兒拿著信又哭了個稀里嘩啦。

孫若男就比較聰明,找來大哥孫亨。

孫亨是兵部左侍郎,見到妹妹後,也說同樣的話,聽陛下安排,不要鬧,別讓太多人知道。

孫若男卻問,現在大明有多少地方設小學了?

孫亨當然不知道,只能說我去問問。

現在學校歸教育科技部管,但沈濟還沒回來,孫亨和左右侍郎沈駿、王櫟都不熟。

他託人去問沈駿,沈駿道,現在大明有二十縣已經提前在搞。

又把二十縣報了下。

孫若男也是個狠人,求大哥派人到這二十縣去查一查,至少要知道兒子在哪吧?

孫亨沒辦法,只能答應下來,不過心裡苦啊,有的地方在大員,有的大舊港,這事不好辦啊。

洪熙四年三月,皇子們陸續離宮,韋沫兒哭天搶地的,她特別不明白,為什麼女兒也要出去?

剛開始朝中也沒什麼人知道,畢竟絕大部份人都沒見過這些皇子們。

到五月時,終於有消息傳出來,陛下最大的幾個孩子都離宮了,但沒人知道他們去哪。

朝臣們譁然,有人以社稷之重來勸皇帝。

朱高煦大怒:「朕才幾歲?朕至少還能再活五十年,你這麼想投靠新皇帝了?」

大臣們頓時不敢出聲。

五月份沈濟歸來,教育科技部正式登場,內閣成員又多了一人。

朱高煦的商業部也萬事俱備,差不多要形成了。

——

時間回到三月的杭州。

初六上午,御街上一波人往北而去。

這是以前南宋皇城所在的街道,往北就是南宋皇城遺址。

前年杭州府把府學一拆為二,分小學和中學,當時的知府正是李友直,他辦好這件事後,就遷工部為侍郎,接著隨盛庸東征東本,回來後,遷浙江左布政使。

今天是小學新學期開學。

在皇帝教育科技部方案沒出來之前,杭州小學和中學和以前規則相似,上學是要花錢的。

所以學生也不多。

今年實行新政,今天第一天報名,御街上人流如潮,城中很多普通百姓也帶著孩子們來報名了。

朱高煦長子朱瞻壑化名秦漢,正和一個同齡人站一起,好奇的打量四周。

秦漢長的像父親,身材有點高大,十一歲的小孩子裡,他比較明顯,身邊同歲的毛信兒子毛真化名趙真,比他矮了半個頭。

兩人父親都在身後。

秦漢父親叫秦永學,原杭州府蕭山縣縣尉,這次調任仁和縣為縣尉。

秦永學不知道秦漢是皇帝長子。

只知道學校現在不包住,杭州府外的人,想進來讀書沒地方住。

而秦家是商人,給了他一筆銀子,以他兒子名義住在他家,在杭州讀書。

秦永學理解商人,商人們想迫切改變身份,借著皇帝支持商業,讓兒子讀書,將來可以當官。

每年有五百兩銀子,這買賣太划算,秦永學暗暗的想著。

「父親,今天人真多啊。」秦漢這時道。

秦永學微笑轉過頭,兒子秦漢也懂禮貌,他也比較喜歡。

「早知晚點來了,聽說報名有七天時間。」

「婉兒妹妹呢?」秦漢說的是秦永學親生女兒。

秦永學愣了下,然後搖頭:「男女授受不輕,小學男女在一起,婉兒暫時還在家,為父可以親自教。」

秦永學這種想法的現在很多,所以學校里一眼看去,大部份都是男生,只有極少數女生。

如果是女生,肯定是商人女兒居多。

因為商人們認為女子讀書有點用,將來可以做生意,其他普通百姓,不覺的女人讀書有啥用?要麼就是嫁個官宦家。

趙真父親是當地一個錦衣衛總旗,住秦永學家隔壁。

秦永學肯定想不到,人家錦衣衛故意住他家隔壁的。

秦永學還不喜歡錦衣衛,但能認識個錦衣衛,還是能接受的,說不定將來有事求到別人呢。

所以秦漢和趙真成為朋友(其實早在京城就很熟),他還是樂意看到。

「走吧秦大人,早去早回。」錦衣衛總旗趙松海這時嚷嚷道。

「趙總旗,你先請。」秦永學客氣道。

兩人各自帶著自己兒子,從北面進入學校。

南宋皇城北門是和寧門,這會已經被修繕過,還拆了部份老舊城牆,大門很大,有點後世的風格。

秦永學看到看還是比較震憾,這學校僅看大門就很有氣勢。

進去之後,門口就有一些以前的學生在指引,每人面前還有個大大的木板。

秦永學和趙松海過去一看,上面寫著不同的年齡段。

「11歲,四年級。」然後指了個方向。

跟著指示,他們來到一個大殿外面,這應該是以前的宮殿,並重新修繕過。

下面擺著長長的一排桌子,有幾個先生模樣的在登記。

邊上有衙役在,示意所有人排隊。

輪到他們時,先生們會問,姓名,秦漢,父親,秦永學,然後是家庭住址。

記下來後,就發了一堆書。

秦永學也是讀書人出身,瞪著眼睛看秦漢拿到的書。

論語,數學,世界地理,就三本。

他下意識問:「學校就教這三門?」

前面坐的另一個先生抬頭:「不止三門,有書的暫時只有這三門。」

秦永學心裡嘀咕著,論語我都能教,數學和地理是什麼詭?

但他也管不了,秦漢他們能上學,他任務就完成了。

當天他們報完名,孩子們就留下。

此時秦漢和趙真兩人跟著一個先生來到大殿內,裡面已經有很多學生,大殿門口的走廊里也有,大家三五成群的在聊著天,有很多是熟人,因為可能是就鄰居一起來報名的。

秦漢初看了下,里里外外差不多五十多人,他們這個班人挺多的,還有女生,但只看到四五個。

兩人也不知道下面要幹嘛,看到殿里有很多桌子,兩人還捧著書,秦漢便道:「走,先找個位置坐下。」

趙真當然聽他的,兩人走到殿內,秦漢個子有點高,比較吸引注目,很多同學看過來。

秦漢看到前面像是老師的講課台,就走到講課台正前方,第三排找了兩位置,把自己和趙真的書都放在上面。

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上學,根本不知道占位置,中間最好的位置,就被秦漢和趙真兩人先占了。

位置都是單人的,秦漢和趙真比較近,兩人也在聊天,但都小聲,小心翼翼說在京師里一些事,怕被別人聽到。

正在說著話,身後突然傳來一陣喧譁聲。

「齊少爺。」

「齊少爺。」

秦漢和趙真聽到聲音回頭,就見一個長的壯壯的,個子也高高的少年,身後跟著三四個少年,大搖大擺走過來。

接著就在秦漢不遠處站住,這齊少爺左右看看,最後,刷,目光看到秦漢那位置是最好的。

他下巴往後搖了搖。

馬上有人跑過來,叭,把三本書放到秦漢桌上:「嗨,這位置我們齊少爺的,滾。」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