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熙十四年九月,京師。

朱高煦在華蓋殿召見兵部尚書和司令部、後勤部等軍將。

這次議事的主題還是輪換,大明現在有近兩百萬軍隊,但很多地方是不用打仗的,所以朱高煦要求每年輪換。

最近大明用兵的地方主要有印度一帶,和孟加拉王朝附近,屬於中亞片區。

現在孟加拉王朝被滅,以後整個用兵的方向只有中亞和西亞。

「打下賽德義王朝後,其他的黑羊王朝,白羊王朝、沙哈魯,甚至是鄂圖曼,都會受到震動,咱們擴張的步伐,所有王朝都會看的清清楚楚。」此時朱高煦緩緩道:「如果不出意外,這些王朝會想辦法聯合起來,一起對抗咱們。」

「錦衣衛已經有細作傳來消息,沙哈魯已經派信使去了黑羊王朝。」

「如果各大王朝聯合起來,咱們在阿漢省附近的十五萬兵馬就不夠用了。」

朱高煦決定,從今年起到明年,再從各部抽調十五萬兵馬往西,支援阿漢省。

同時成立新德里省(印度),設總督,巡撫,總兵。

新德里省總督為陳文,巡撫為高賢寧,總兵為李賢(李彬兒子),朝廷先往新德里集合十五萬兵馬,用以鎮壓當地反抗,鞏固統治,同時可以防備各大王朝。

目前大明不準備先動手,用是先吃下新德里省為主,等穩定一兩年,再往波斯進發。

議事發完後,朱高煦沒讓他們先回,而是帶著眾將來到華蓋殿外,眾人疑惑不解。

很快,大夥跟著皇帝來到某處,這邊有很多泥匠在這,正在用一塊塊的青磚搭建什麼,看起來像小段牆。

邊上有人和著稀泥,對,在眾將看來,那就是一團稀泥。

「這叫水泥,嗯,勉強叫水泥吧。」這時皇帝說了。

大夥面面相覷,顯然第一次聽到這新詞,不過皇帝經常說出新詞,大夥也習以為然。

洪熙元年朱高煦剛登基就想造水泥了,但當時太忙,先要穩固統治,提升國力,就先把這事放了放。

洪熙六年,朱高煦正式開始研製水泥。

古代的建築在七世紀時用石灰石砂槳,到南北朝後發明了糯米攪和石灰槳,這個方法一直用到明清,很多磚牆還是糯米石灰槳建成的,能歷經數百年。

而水泥也只需要三種原料,石灰石、粘土和煉鐵的礦渣,更講究的,可以再用熟石膏調節水泥凝固速度,也可以不用石膏。

可朱高煦儘管知道這三種原料,並集中大量的工匠來試製,也經過了很多年。

石灰石好找,古代建城就用到這些,粘土也有,古代都用粘土配做造陶瓷土,鐵礦渣更多了,大明鋼鐵現在產量驚人,估計占全世界七八成,鐵礦渣要多少有多少。

三種原料數不勝數,但製作過程曲折離奇,首先配比這關就難過。

火藥配方好歹是一二三,就算不是歷史文愛好者,估計也能記的住。

水泥配比完全只能靠多次試驗。

朱高煦記得穿越前看過一篇製造水泥的古法,作者寫的很簡單,隨便配配就好像成了,真正讓他弄起來發現極難。

經過近幾年的試驗後,才最終發現,石灰石25%左右,粘土和礦渣加起來75%左右是最好的比例,或者說最適合這個時代的比例。

這幾年中還需要證實,誰先和誰配比的問題。

因為石灰和礦渣可以先配,粘土和礦渣也可以先配,石灰和粘土也能先配。

朱高煦根本不記得誰和誰先配。

又是一番多次的試驗,最後確定先用石灰和粘土放在一起磨成生料。

這種磨料要磨的越細越好,工匠們又想了各種辦法,石磨,鐵錘,水力器械等,經過多次改進,最後先煉了幾百斤的精鋼,再澆了個巨大的鋼磨。

然後先錘,再磨,經兩道工序後,終於磨的很細很細。

搞這玩意還要注意安全,放後世,就是要保護肺,至少得戴專業的口罩,不然早晚完蛋。

可現在沒口罩啊,朱高煦只能讓他們在現場多洒水,臉上用紙和絲綢做個簡易口罩,但這玩意不怎麼透氣,很多工人都受不了,也不明白朝廷為什麼讓他們戴。

朱高煦這時就發現穿越後造水泥不容易,就憑保護工人這一環節,一般人要是沒想到,或不想干,將來不知要死多少人,沒一個工人能幹幾年的。

怎麼辦?只能輪換。

七批工人輪換,每七天干一天,現場不停洒水,逼他們戴簡易口罩。

皇帝搞這麼複雜,科技司工匠局很多人都不明白,但也只能照著辦。

好在大明現在有錢,別說七批輪換,十批輪換也出的起,就是朝廷多出點錢罷了。

這個問題解決後,新問題又來了。

需要把生料燒成熟料,這需要高溫才行。

古代在沒有現代工業體系支持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增加氧氣助燃、更換燃料來提高溫度。

一般來說,用木炭作為燃料,爐溫能達到1300攝氏度,而使用煤炭則可以達到1800攝氏度,所以要用煤炭,而且成本比較低。

當然,這還是需要通過風箱來實現。

元代陳椿《熬波圖》中繪有鑄鐵用回拉杆雙閥門風箱,明代到後期宋星應的天工開物中才寫到活塞式風箱。

朱高煦的工匠們又根據前人的技術和朱高煦的口述解說,終於改進了風箱,造出新式活塞式風箱。

這時已經幾年過去了,然後開始把熟料與礦渣再同磨,磨的越細越好。

這樣水泥差不多成功了一半。

結果朱高煦試驗,發現剛做好沒一會就凝固了,太早凝固當然不行,沒辦法,只能再加熟石膏。

加多少熟石膏又進行試驗。

從百分之一開始試,最後試到百分之六左右。

洪熙十一年,水泥終於成功研製,小範圍了試了下,效果不錯,雖然還遠遠比不上後世,但已經算是不錯。

洪熙十一年開始,朱高煦選址建水泥廠,招工人。

洪熙十三年,第一個水泥廠建成,到現在正式可以批量生產,並對外經營。

今年水泥廠投入運營,並得到橡膠種子,可謂雙喜臨門,朱高煦的大明帝國,此時無論經濟還是科技或軍事、文化,俱已經遙遙領先於整個世界,後世所謂的已開發國家,有的還被沒有開化的土著占據,有的已經感受到大明蒸蒸日上的國力威脅。

當天朱高煦帶著大臣們現場看工匠用水泥和竹條制了個小型的城牆。

當時大臣們還都現場摸了下,軟軟濕濕的感覺很好玩的樣子。

這會的水泥需要好好養護,才能達到最好的標準強度,而且抗凍性不如現代水泥,但其他差距不大。

一般要兩到三月才最好,但朱高煦等不了這麼久,三十天後,朱高煦就帶著大臣們再次來到現場,所有人都震驚了。

接著朱高煦調來重炮。

轟,近距離一炮轟上去,水泥四散碎裂,出現淺坑,但大臣們都知道,如果近距離對著現在的城牆,效果會比水泥強很多倍。

關鍵是,他們一個月前看到工匠們鋪一條路和建一堵牆有多快了。

大明的水泥廠建成後,朱高煦第一件事就是重修京師的下水道。

京師即便到了後世,如果遇到突如其來的大雨,要是排水不及,街面上都會積水。

這還是京師附近有長江的優勢下。

很多城市附近沒有可以短期泄洪的出口,可能一下雨就開始積水,下點大雨甚至能淹沒很多低洼地。

這可能就是後世什麼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大雨經常出現的原因吧。

反正朱高煦呆在京師這十幾年,已經親身感受到了。

他早就想動手修建下水道,但一直忍著,等水泥廠建成。

建成之後,他終於下令,重修京師下水道。

他要京師的下水道,和後世歐美電影一樣,裡面能鑽人,打仗,通行。

他甚至想著,萬一將來再遇明末,末代皇帝那S缺,或許可以沿下水道,逃往城外。

這在此時可算一項浩大的工程,朱高煦剛出來,別說夏原吉,內閣很多人不贊成。

這時代也沒什麼工作外的活動,下雨天大夥就在家裡呆著好了,誰關心下水道和城中積水啊,大夥更建議先用到水利建設上面。

但皇帝堅持要這麼干,眾人也沒辦法。

皇帝的理由也很簡單,整個工程估計得干好幾年,用後世的話說,這個可擴大就業,提升消費,對京師附近是好事。

至於興修水利,從洪熙朝建立開始到現在,就沒有停過,朝廷年年撥款,不會影響。

於是洪熙十四年開始,工匠們用了小半年時間,才做出整個京師地下下水道的施工圖,洪熙十五年正式開工,由民間十幾個承包商各做一段,最後由朝廷驗收評級。

——

洪熙十五年二月,剛過立春,秦漢(朱瞻壑)就從京師來到蘇州。

已經二十三歲的秦漢長的很像朱高煦當年,身材高大,面相兇狠,很多人第一次見到他時,都以為是武將,沒想到他是文官。

秦漢已經從雲南同知調任蘇州知府。

來蘇州前,他先去了京師,拜見了父母,然後到吏部報道,接著就帶著新的官印,文書等東西,帶著全家往蘇州來。

他妻子叫嚴小芍,正是他當年在杭州的同學。

嚴小芍家裡條件也不錯,和討逆大將嚴強是親戚。

嚴強在討逆戰成功後,先在京師任京營指揮使,後來又去海外呆了段時間,然後又調到濟州任濟州總兵官。

嚴小芍大學畢業後在學校先當老師,當時大學裡才五個女老師,社會上反響也挺大的。

但皇帝從小學開始就有男女生一起上學,到嚴小芍大學畢業,已經過去好幾年,受大明海貿影響,大明報紙天天宣傳國外女人出來工作,養家,賺錢,甚至當官,大明風氣比歷史上開放了很多。

到現在洪熙十五年,基層大部份官員,都是和嚴小芍那年代開始進入小學然後慢慢上大,所以民間現在接受能力挺高。

嚴小芍去年從大學出來時,學校里已經有三十多位女職員(包括老師)。

她跟著秦漢先後為秦漢生了兩子一女,目前最大的才五歲,三個兒女都帶著身邊。

全家五口人,在一批軍士的護送下,於二月底來到蘇州。

隨同他們一起前來的,有江南布政使司左參政宋柯。

宋柯是永樂時的進士,後任福建知縣,討逆戰時第一時間和所在縣的官員投降了朱高煦。

這些年他緊緊抱著朱高煦的大腿,朱高煦發什麼政策,他必定第一時間堅定支持,嚴格完成,所以步步高升,目前已經是從三品的參政。

宋柯可不知道秦漢是皇帝長子。

按現在大明規矩,各新任知府到地方,都由當地布政使(有總督巡撫的地方,由巡撫)親自送到當地,然後召集所有官員開會,認人。

以前大明的實際情況是,各知府自己到任,先到衙門裡,然後可能會一個個去各縣,也可能各縣令主動在路上迎接,認識下上官。

歷史還有縣令在路上被殺,然後被人冒充的。

所以大明現在到了知府級別,都由朝廷護送到任,並由上官陪送,然後召集府治所有官員,各縣九品以上官員,到蘇州來認人。

二月六日,宋柯一行到達蘇州,蘇州當地和各縣官員早就在衙門等著。

大夥紛紛來拜見左參政宋柯和新任秦知府。

見過一面後,宋柯看向全場,緩緩道:「朝廷要改制府縣,蘇州為大明最富的地方府衙之一,設為示點。」

「希望各大小官員,全力配合秦知府。」

此言一出,現場譁然。

皇帝剛登基時,經常改制,把大明制度改的亂七八糟,宗室都沒削沒了。

這才消停了幾年,開始改制府縣了?

很多人隱隱感覺到不妙,也有人覺得可能是好事。

現場立刻有官員問宋柯如何改制,宋柯看了眼秦漢,道:「本官也不清楚,大夥一切聽秦知府安排即可。」

他又說了幾句,便匆匆離去,連飯都沒敢在當地吃。

大明現在的規矩,上官沒事不要下去,下去了也不能在當地吃公務飯,只能自己花錢在街上吃,他要吃了別人請的,那連請他的人都是罪。

這招朱高煦弄的很嚴,反正上官到下面,你別找任何藉口,就是你親兒子在你下面的縣,也不能請你吃飯,你必須自己在街上吃。

其他什麼親戚了,朋友了,同窗了,請你吃飯的,當然更不行。

什麼時候能吃飯?過年過節和休息天,在你本人工作所在的府縣,可以和其他人吃飯,但不管和誰,吃了什麼飯,因為什麼原因吃飯,花了多少錢,誰付的錢,都要上報。

朱高煦這招剛開始時,下面叫聲一片,反對不絕,但後來漸漸就沒了聲音。

(以後改為每日一章大章)

這邊更完更新書,大夥可以接著看。

(本章完)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審覈。
X